本报讯 (记者 王艳) 如今,郸城县丁村乡洼吴行政村村民左火然成了村里的大忙人。“俺村共有土地4300亩,其中的500多亩租给了财鑫集团,一亩地一年租金是800元。财鑫集团统一供种、机播、管理、机收和收购。俺在里面负责管理,每月工资1200元。”面对记者,左火然喜滋滋地说。
曾被紧紧攥在手心里、视为“命根子”的土地,如今在一些农民心中已变得不那么重要。针对农村劳动力大量向城镇转移,导致农村土地粗放经营、严重影响土地收益率的新问题,我市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结合各地和农户的实际,根据“流转形式多样化、运作方式市场化、实施程序合法化、流转合同规范化”的要求,开辟了一条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的土地流转新途径。据了解,截至今年9月底,全市土地流转总面积达104.7万亩,占全市耕地总面积的8.5%。
从分散走向集中,从无序走向有序,黄土地释放出巨大潜力。在沈丘县付井镇,几年前还高低不平、大小不均的农田如今被改造成了配套齐全的精品田。抬眼望去,连片上百亩的钢架大棚、上千亩的牧草种植基地和星罗棋布的鱼塘,勾勒出一幅现代农业蓬勃发展的立体画卷。短短两年间,付井镇农业就从1.5万承包农户分散经营的状态走上了集约化、现代化的发展之路。该镇付井行政村村民郭明告诉记者,他家的6亩土地全部租给了种植大户,每年每亩有300元至550元的租金收入。他本人常年在外地打工,每年还有1万多元的收入。“现在可比以前在家种地强多了。”郭明说。
随着国家农业产业政策扶持力度不断加大,土地规模流转市场也呈现了需求日益旺盛的势头。目前,除农户外,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城镇职工、个体工商业者等也都纷纷加入土地经营行列。土地流转对象由原来的本村逐步扩展到外村、外乡甚至外县。中央储备粮沈丘直属库“三农”服务社利用粮库的自身优势,在全县范围内开展土地流转和土地托管业务,在全县22个乡镇(办)建立了乡镇分社,购置大型农业机械88台。截至目前,该服务社已流转零星土地1.3万亩,托管土地2.6万亩。
记者在淮阳县土地流转服务中心看到,求租和出租土地的信息不断在大厅的电子屏幕上滚动显示。在推进土地流转过程中,各县市区和有关部门坚持服务为先、规范运作,着重在健全土地流转服务网络、完善服务体系上下工夫,使土地流转“流得畅”、“转得通”。该中心负责人告诉记者:“我们为广大农户提供有关土地流转的政策咨询、信息服务、委托流转、合同签订和纠纷调解等服务。同时,我们还搭建了农村土地流转新平台,不仅规范了土地流转方式,而且成为了连接市场供需的纽带。”从成立至今,该中心已累计交易土地12万亩。
据市农业局有关负责人介绍,土地要不要流转、流转给哪个经营主体、采取何种方式流转,都由农户按市场机制自行决定。土地流转价格也由双方根据市场供求状况和所经营专业的经济效益,在自愿基础上协商确定。目前,转包、出租因其灵活性大、操作性强已成为土地流转的主要形式。
此外,以土地入股进行流转的方式在我市也已经出现。太康县毛庄镇黄郭行政村吴西运等10户村民,日前把土地入股太康县聚源地产流转有限公司。以后,他们每年可按时分红。同时,该县城市规划区内被征用土地农户实行入股分红制工作也已全面展开。
土地流转不仅实现了土地、资金、技术、劳动力等农业生产要素的优化组合,而且推进了传统农业的集约化发展,把我市大批农村富余劳动力从土地上解放出来,成为发展二、三产业的新生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