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3日,当代著名新闻工作者、《人民日报》原总编辑范敬宜病逝。噩耗传来,社会各界痛悼新闻大家。几天来,沈丘县农民通讯员梁新格更是陷入深深的哀思之中。1995年,时任《人民日报》总编辑的范敬宜将一封普通的读者来信——《农民呼唤日用品市场“返朴归真”》登上头版头条。这封信的作者正是梁新格。
寄往《人民日报》的读者来信
1995年,梁新格还是沈丘县李老庄乡的一名农民通讯员,劳作之余,爱爬格子。身处基层的梁新格对当时农村发生的一些事非常敏感。他看到经过十多年改革的中国农村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但是一些问题也日益突出。比如:农村的日用品农用型商品少,城市化商品多;低档商品少,高档商品多;实用商品少,时髦商品多,对广大群众来说不实用,不实惠。而且当时农村日用品市场充斥着假冒伪劣产品,群众很容易受骗上当。梁新格经过采访后,在这年3月中旬写了一篇读者来信。这样的信寄给哪家报社呢?想来想去,梁新格最后决定大胆一次:从报纸上抄下《人民日报》社的地址、邮编,贴上邮票,寄给了《人民日报》编辑部。
寄自《人民日报》的约稿信
梁新格做梦也没有想到,几天后,一封来自《人民日报》的约稿信送到他手中。这封信的作者正是《人民日报》总编辑范敬宜。范敬宜在信中对梁新格所反映的问题给予了充分肯定,并对他给予了表扬和鼓励。又让梁新格就此事再深入采访一下,写好后直接寄给他本人。“我看完来信后泪水模糊了视线,拿信的手不停地颤抖。”梁新格回忆说,他怎么也不敢相信《人民日报》的总编辑亲自给他来信。
读者来信上了头版头条
按照范敬宜信中的要求,梁新格又细致地采访了几天。写成稿后又特意花了6元钱到打字社打好,直接寄走了。信封上恭恭敬敬地写着“人民日报范敬宜总编辑收”。1995年4月9日,《人民日报》一版头条发表读者来信《农民呼唤日用品市场“返朴归真”》,作者正是沈丘县李老庄乡梁新格。这篇600多字的来信还配发了100多字的编者按。编者按说,这封来自农村基层的信,反映了农村群众生活中的一个实际问题,看来是小事,其实并非小事。我国绝大多数农民现在还不富裕,在日用品需求上,他们要的是雪中送炭而不是锦上添花。道理很简单,东西再好买不起也是空的,便宜实用的反而能满足群众的心愿。希望生产部门和供销部门能认真听听群众的意见。
读者来信激起千层浪
这篇读者来信刊登后引起强烈反响。当天的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摘要播出,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新闻和报纸摘要》全文播出。此后几天,全国多家报纸相继全文转载。当时的国内贸易部、国家轻工业部、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都派人到沈丘县调研。从北京来的记者采访时对梁新格说,“那篇读者来信的编者按,正是出自范敬宜总编辑之手”。此后不久,国家对农村经济政策进行调整,相继出台了轻工业产品大下乡等系列政策,大大丰富了农村日用品市场。
这几日,梁新格多次翻看1995年4月9日的《人民日报》,从网上端详范敬宜的照片。他仿佛看到了这位新闻前辈和蔼的目光。
十多年来,不少新闻工作者、新闻爱好者一直羡慕梁新格能在《人民日报》上头版头条。梁新格心里最清楚:“范老将我的信登头条,如果不是他奖掖后辈,关心民生, 这一切几乎不可能发生。”
■相关链接
范敬宜生平
范敬宜,生于1931年,江苏省苏州市人。1951年开始从事新闻工作,历任《东北日报》(后改名《辽宁日报》)和《辽宁日报》编辑、农村部副主任、主任、编委等职务。1983年调任《辽宁日报》副总编辑。1984年调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任外文局局长。1986年任《经济日报》总编辑。1993年任《人民日报》总编辑。1998年起任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副主任委员。2002年4月被清华大学聘为教授、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兼任中国新闻摄影学会会长、中国新闻文化促进会会长、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和武汉大学新闻学院兼职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新闻系博士生导师。
主要研究方向:报刊编辑、新闻评论。主要著作有《总编辑手记》、《敬宜笔记》、《范敬宜诗书画》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