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理论与实践
 
 
 
2010年11月29日 星期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创先争优是对科学发展观的成功实践诠释
王艳丽

  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要切实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这是我党当前与今后加快社会发展的战略决策,是学习和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大实践,是推动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充分发挥战斗堡垒作用的巨大力量源泉,必须深刻认识其重大意义和辩证关系,理解其精神内涵,从而在开展创先争优工作中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实践中创新创先争优工作。

  创先争优,就是在工作中创先进、争优秀,干一流工作,建一流业绩。这本身就体现了抢速度、快发展、科学发展的本质。科学发展观,第一要务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要发展,就必须以创先争优的工作态度、创先争优的工作精神,拼、抢、争、超,开拓进取,在科学规划、科学指导、科学实践中,实现既定的发展目标,创造最佳业绩。创先争优,是实践科学发展观的最好活动,是实现科学发展的重要手段和载体。科学发展观是创先争优的理论指导,是实现创先争优目标的思想保证。因此,创先争优离不开科学发展观作指导,科学发展观离不开创先争优作为实践活动来体现,二者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互为因果的关系。

  创先争优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作指导。创先争优是一项推动社会各项事业发展的实践活动。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所有社会实践,要想获得预想的成功,必须有正确的理论做指导。毫无疑问,科学发展观就是创先争优实践活动的最佳理论指导。科学发展观是以人为本的统筹、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是任何创先争优活动都必须遵循的原则。认识,实践,再认识,再实践,用实践验证理论,丰富理论,再用理论去指导新的实践,这就是马克思主义的实践理论认识观。创先争优活动是新时期党领导人民所进行的伟大的社会实践活动,没有科学发展观做理论指导,就不可能健康发展。

  创先争优是对科学发展观的成功实践诠释。创先争优,是党员干部用科学态度、进取精神创造一流业绩的主观要求和科学的成功的实践,是以实际行动实践科学发展观“第一要务是发展”而且是“科学发展”的最具价值的争创活动。科学发展观,首要是发展。怎样发展?科学发展。如何科学?因素很多,但有一条,只要符合科学发展的要求,创先争优活动就能健康地开展。反过来,凡是获得创先争优活动的先进单位和优秀个人,他们的“先”和“优”,都意味着成功实践了科学发展观,都是对科学发展观最好的贯彻落实。

  创先争优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和工作目标。社会进步是人类不断进取、勇往直前、铸造辉煌创造历史的进程,而每一次进步都闪耀着为事业成功而不懈奋斗的创先争优者的光辉。古往今来,创造最佳业绩,是人类孜孜以求奋斗不息的目标,但真正能用科学发展观正确指导思想统领创先争优实践活动的只有中国共产党,也只有用科学发展观作其指导思想最严谨、最科学、最实用。因为科学发展观首先强调的是发展,是以经济为中心的物质文明建设,不发展,一点道理都没有。不发展,其它的一切都无从谈起。十七届五中全会把科学发展作为全会的主题,充分说明了科学发展的主体地位不可动摇。但是,要发展,就必须开展创先争优活动,因为创先争优是最好的发展实践,是所有发展都必须遵循的要求和原则,否则,这个发展就不是科学发展。

  创先争优是对以人为本思想的充分体现。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我党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强调,坚持科学发展要“更加注重以人为本”、“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并就保障和改善民生提出了新的要求,明确了具体目标,全方位地谋划了“十二五”时期民生工作的关键着力点。创先争优的目的是什么?是为了又好又快的发展。又好又快地发展为了什么?最终是为了人民,是为了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求。因此,创先争优活动,要始终体现人民群众的利益,一切想着人民,一切为了人民,一切有益于人民。否则,创先争优就失去了其真正的意义,其“先”“优”就失去了争创的价值,也就从根本上背离了科学发展观。

  明确了争先创优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关系,就能更好地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创先争优活动,就能更好更扎实地搞好创先争优工作。(作者为淮阳县城关回族镇党委书记)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本网站所刊登的各种新闻﹑专题、专栏等信息资料,均为中华龙都网版权所有,未经中华龙都网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Copyright © 2000-2006 Www . zhld .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第01版:要闻
   第02版:综合新闻
   第03版:时事新闻
   第04版:大地产·广告
   第05版:社会民生
   第06版:沈丘新闻
   第07版:理论与实践
   第08版:体育新闻
创先争优是对科学发展观的成功实践诠释
以五中全会精神为指导 稳健有序推进党务公开
落实全会精神 优化经济环境 转变发展方式
创新领导干部“德行”考评机制的思考
新形势下如何培养一大批学习型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