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年,对于我们每一个人来说,都不是一段太短暂的时间。如果一个人远离亲人与故土,生活工作在异国他乡,就会更觉得时间的漫长。那么,远在非洲的厄立特里亚进行医疗援外工作的市中心医院儿科主任卫中华,工作生活情况如何呢?记者一直在想办法得到消息。
2010年12月20日夜12时左右,记者终于在网上等到了网名为“天使”的她——卫中华。两国的时差有5个小时。记者激动地和她在网上交流了起来,她的网线一会儿一断,聊天断断续续,后来不得不中断,记者留言与她另约时间网上相见。她的网速一直不太好,为了传照片,她不得不跑到大使馆,这中间需要坐5站公交车,而后再步行一段。经过两周的互相留言和交谈,记者以第一人称记录了她援外工作生活的片断……
2009年1月12日是我人生中最难忘的一天,如今那情景还历历在目。那天晚上天气寒冷,市领导、新闻媒体、医院领导、同事、亲朋好友都到火车站来送我。新闻媒体的采访、院领导的谆谆告诫、科室同事的关心鼓励以及朋友的嘱咐和亲人的再三叮咛都使我激动得热泪盈眶。面对新闻媒体的采访一时语塞。只记得看着送别的朋友、亲人,我不时地点头挥手,泪水模糊了我的视线。
几经周折我们于1月14号来到了非洲——厄立特里亚首都阿斯马拉。由于路途劳累、高原反应、时差变化、生活和饮食不习惯,一周过后我的体重减少了4公斤。但是,我们仍信心百倍,克服重重困难,一个星期完成新老交接任务,以满腔的热情投入了两年的援外工作。
异国他乡,物质匮乏,生活单调,语言障碍。缺医少药,高原反应,缺水停电等经常出现。记得我们刚到不久,有一次停水,我们购物小组下午4点多到外面找水和拉水,水小得像滴油,大约晚上8点多才回到医疗队驻地。厄特几乎没有餐馆,商店就像60年代中国小商店,没有超市,东西少而单调且价钱贵。但我并没有因为厄特的条件差而后悔,而放弃!我深知我是一名援外医疗队队员,肩负祖国使命,自当不畏艰难!我的一言一行代表着祖国,我的一举一动要为国争光!
来到厄特,我被分配到该国唯一的儿童医院新生儿病房。新生儿病房是国内儿科大夫最不愿意去的科室,又忙又累。偌大的病房,人最多的时候也只有主任、我和另外一个大夫,但经常是只有我和一个学生查房。在新生儿病房责任大,整天面临着不会说话,哇哇哭闹的婴儿,加上庞大的工作量,室内温度高,空气不流通,上班长时间站立,我腰酸腿疼,时有缺氧虚脱的感觉。当地大夫看着我疲惫的样子,问我:“你累吗?你喜欢新生儿病房吗?”我总是笑着说:“不累,喜欢。”因为我时刻牢记我是一名援外医生,两年来从未请过病事假,诊疗病人月工作量约300多人次,一年约计3100多人次,勤恳的工作赢得厄立特里亚卫生部的高度评价和科室的好评!
在厄特有很多事情使我难以忘却:刚到新生儿病房,记得我照看的一个孩子是一名弃婴,体重只有1.2公斤,身体虚弱,吃奶困难,每时每刻需要护士的精心护理。有时我看到护士辛苦忙累,就主动帮助她们配奶粉、喂养。在我们的精心照顾下,孩子一天天胖起来,体重长到了2公斤,有时候他好像听懂了中国话,向我傻笑。最难忘的是,当我用奶瓶喂孩子吃奶的时候,护士们说:“China, Mother!(中国妈妈)”我听到这声音非常感动,我的爱心与精心得到厄方医护人员的理解、肯定与赞扬。
一次,我正在路上走着,突然一辆小轿车在我面前停下,走出来一位当地女士,她上前拉着我的手,连声说:“Doctor Wei,您好!你是我孩子的救命恩人,现在我的孩子很好,非常非常感谢您!”简短的几句话,让我非常感动,我没记住孩子的姓名,但孩子的家长却记住了我这个中国大夫!我当时真正地体会到:为病人解除病痛是何等自豪!而作为一名中国大夫是何等的光荣、伟大!
厄特这个国家虽然贫穷,但人民非常热情好客。厄特人见面要行特有的贴面礼、碰肩礼。厄特的朋友经常请我们到他们家做客,品尝当地的英吉拉和自己亲手煮的咖啡,为了表示友好,咖啡要喝三杯。无论我们走在大街上,还是在街头小巷,经常遇见厄特人民,尤其是可爱的小朋友,总是友好地呼喊:“China! China! How are you!”
两年的援外工作就要结束了,记者问卫中华回来的具体时间,她说:“大约年底”。当问到她回来的心情,她说:“我永远不会忘记这一段不平凡的经历。我非常珍惜与厄特人民的深厚感情,我坚信在不远的未来,厄特人民会用自己勤劳的双手、辛勤的努力建设好自己美好的家园。回到单位后,我决心在今后的工作岗位上再创佳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