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华篇
核心提示
提起西华特色,西华人民感到自豪!
西华有东方女神女娲、盘古寨遗址等;西华有感动中国人物洪战辉;西华有“中华名小吃”逍遥胡辣汤。
回眸过去五年,西华让我们刮目相看!
这五年,是西华综合实力大幅提升的五年,是西华发展后劲明显增强的五年,是西华产业结构明显优化的五年,是西华城乡面貌明显变化的五年,是人民群众得实惠最多的五年,更是西华形象改善、人气提升的五年。
站在“十二五”新起点,回眸取得的辉煌成绩,西华90万人民感到自豪的同时增强了信心,鼓舞了斗志,他们正在为谱写富民强县新篇章而努力奋斗!
核心提示
提起西华特色,西华人民感到自豪!
西华有东方女神女娲、盘古寨遗址等;西华有感动中国人物洪战辉;西华有“中华名小吃”逍遥胡辣汤。
回眸过去五年,西华让我们刮目相看!
这五年,是西华综合实力大幅提升的五年,是西华发展后劲明显增强的五年,是西华产业结构明显优化的五年,是西华城乡面貌明显变化的五年,是人民群众得实惠最多的五年,更是西华形象改善、人气提升的五年。
站在“十二五”新起点,回眸取得的辉煌成绩,西华90万人民感到自豪的同时增强了信心,鼓舞了斗志,他们正在为谱写富民强县新篇章而努力奋斗!
魅力娲城 亮点纷呈
西华历史悠久,人杰地灵,物华天宝。历称西华、长平、箕城、鸿沟等,唐代复名西华至今。相传东方女神——女娲,曾建都于此。女娲在此“抟土造人,化育万物,炼石补天,造福黎民”,故西华有“娲皇故都”之称。现存的女娲城遗址为河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原中央军委副主席张震题写碑铭、原国防部部长张爱萍题写碑文的巍巍丰碑——杜岗会师纪念碑矗立在西华县杜岗村,为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之一。西华骄子洪战辉为2005年度感动中国10大人物之一。“中华名小吃”——逍遥胡辣汤驰名中外。
近几年,西华县委、县政府按照“靠农业打品牌、靠工业壮实力、靠建管树形象、靠环境促发展、靠科教上水平”的发展战略和“‘三农’强基、工贸支撑、旅游带动、科教提升、产业集聚、改善民生”的总体要求,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国民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迅猛发展。西华县为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全国棉花生产百强县、全国生猪调出大县、全国饮水安全示范县、全国高级平原绿化县、全国殡葬改革先进县、全国农村安全饮水工程示范县、全省林业生态县、全国绿色小康县、全省平安建设先进县、全省畜牧业发展重点县、全省农业综合开发重点县、全省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县、全省信访工作先进县、全省“双拥”模范县、全省群众体育运动先进县、全省白内障无障碍先进县、全省村镇规划建设先进县,连续四年获得全省“红旗渠精神杯”。
西华:城乡规划建设亮丽中原
实施城镇化战略,加快城镇化发展进程,充分发挥城市的聚集辐射带动作用,使西华经济全面繁荣发展,是西华县委、县政府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是奋力实现追赶跨越式发展作出的战略选择。
近年来,西华县委、县政府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靠农业打品牌、靠工业壮实力,靠管理树形象、靠环境促发展、靠科教上水平”的发展战略,坚持把城镇化作为“三化”的突破口,以解决广大群众最关心、最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为着眼点,以治理脏乱差、改善城市综合环境为突破点,以配套完善城区基础设施为着力点,把“打造精品城市、树立西华形象”作为工作目标,坚持市场运作为主、政府投入为辅的原则,加强领导,明确分工,重点突破,强力推进重点工程建设。
自2005年以来,西华县委、县政府从群众最关心、关注的城市建设抓起,先后实施了“20项重点工程”、“10件实事”、“百条小街小巷改造”、“十路五区十厂(场)”、“13216”等工程;以市场运作为主,政府投入为辅,总投资20多亿元,新修道路20条,拓宽整形道路48条,新铺柏油路长48.5公里,城区面积由原来的7.4平方公里扩大到目前的15平方公里,城镇人口扩大到21.36万人。
如今,西华县城路宽、水通、灯亮、街美,绿化、净化、美化、亮化“四位一体”,城市功能齐全,群众安居乐业。今天,亮丽的新县城成了西华的一张名片,西华县也因此荣膺“全国高级平原绿化县”、“全国绿色小康县”等称号,2009年、2010年该县连续两年被评为全省村镇规划建设先进单位。
大用集团(西华)
肉鸡养殖加工项目建成后全国规模最大
2008年6月2日,西华县人民政府与河南大用集团肉鸡养殖加工项目协议正式签订。西华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精心组织,迅速行动,成立了指挥部,同时抽出各有关职能部门得力人员组成了专门办公室,各项工作有条不紊地顺利进行。
目前,肉鸡养殖小区已建成并投产的有后朱第一小区、后朱第二小区、庄铺小区、前集小区、后寨小区、后石羊小区、孙堤小区、山子头小区、纪庄小区和赤狼小区,已出栏肉鸡5000万只,养殖直接利润5000万元。肉鸡养殖小区正在建设的有栗楼岗小区、前丁营小区、何那小区、罗李小区、营岗小区、前李小区共6个小区,另有7个小区正在规划设计中。肉鸡养殖小区采取“五合一”模式,进行“五统一”管理,封闭式运作,确保养殖成功和产品质量安全。年宰1亿只的肉鸡屠宰厂、年孵化1亿只的肉鸡孵化厂、年产60万吨的饲料厂、年产3万吨的熟食厂均在施工。
大用集团(西华)肉鸡养殖加工项目预计今年年底可建成,建成后总投资将突破10亿元,每个养殖小区年可出栏肉鸡300万只,利润300万元,规模在全国将是最大的肉鸡养殖小区。1亿只肉鸡产业链年总产值可达60亿元,可安排剩余劳动力6000人、运输车600辆,并带动包装、服务、餐饮等相关产业的发展,实现“双增、双富”(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富强财政、富强大用)和城乡共荣,促进西华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李留海)
西华:人祖女娲唯一建都之地
女娲是中国历史传说中的伟大女神。她创造人类,修补天穹,造化世上万物。经考证,位于县城北10公里的聂堆镇思都岗村发掘有春秋时期女娲城遗址,1986年被定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994年,国家、省、市旅游部门和文物部门通过考察论证,将女娲城列为市级重点旅游景点建设项目。同年,女娲城由当地民众自发捐资,在女娲城遗址附近的女娲古陵处动工兴建。女娲城占地60余亩,现有牌坊门、女娲陵、补天殿、娲皇宫、伏羲殿、三皇殿、三清殿和两侧廊房等仿古建筑,古朴典雅,精雕细刻。各殿和廊房供奉有女娲、伏羲等神像及描绘女娲造人补天功绩的雕塑和壁画。女娲古陵前常年烟雾缭绕、香火极盛。女娲城每逢农历初一、十五自成庙会,四方民众蜂拥而至,人山人海,多时日游人达10万之众,全年游客近200万人次,女娲城成为闻名全国的寻根祭祖圣地。西华是远古时代人祖女娲主要活动区域和唯一建都之地,因此,现今的女娲城已成为在全国具有影响的大型女娲祭祀观光胜地。
多年来,西华县以捐资、贷款和政府投入等形式用于旅游开发建设的投入资金,每年都在亿元以上。西华县坚持以人为本,科学发展,做大做强以女娲城为龙头的旅游产业,精心打造“娲皇故都”。
“十二五”期间,西华县委、县政府将进一步挖掘女娲文化资源,抓好女娲城旅游开发,完成女娲城2A级景区报批工作,进一步提升女娲文化的知名度和影响力,还将加快商高宗陵、箕子台、杜岗会师纪念地等旅游景区的开发步伐。
西华“四大劳务品牌”叫响全国
西华县是全省劳力输出基地县,有19万名农民工常年外出打工。2008年下半年,受世界金融危机影响,南方一些企业关、停、转产,该县有3万多名打工者因找不到活干返乡,和谐社会出现了不和谐的“音符”。为此,西华县委、县政府明确提出:“应对金融危机,打响劳务品牌,技能输出劳力,发展壮大劳务经济保增收促稳定”的措施,着力培养和造就西华“四大劳务品牌”,引导农民工向“四大劳务品牌”集中。
西华县委、县政府加强引导,加大宣传推介力度,实行跟踪服务,把引导性培训和技术性培训相结合,推动了劳务品牌的发展壮大,还分别举办了两届逍遥胡辣汤美食节,注册了“逍遥胡辣汤”商标,去年又与潇湘电影、河南影视集团联合拍摄了电影《胡辣汤》。每逢春节、中秋节,县、乡镇派出慰问团,专程赴“西华的哥”、 “胡辣汤”、 “土地承包”较为集中的杭州、广州、厦门、河北、天津、新疆等地进行慰问看望,帮助劳务人员解决实际困难和问题。西华利用“阳光工程”、职业技术学校、驾校等,大力培训农民工,使他们掌握1至2门“四大劳务品牌”技术。
该县的“四大劳务品牌”叫响了全省、全国,吸引众多的农民工向“四大劳务品牌”集中。胡辣汤从业人员已猛增到6万多人,2万多口胡辣汤锅分布在10多个省市的上千个城镇里。潘南、苏桥是著名的“的哥专业村”。苏桥行政村苏亚飞、苏东亮,潘南行政村刘富才、葛新生等人,每人购买4至6辆出租车开办出租车公司,每辆车年收入租车费10万多元。东王营乡万人浴池服务业队伍,活跃在冀鲁豫陕等省市的300多个县城以上的城市浴池里。他们搓背、修足,收入颇丰。李方口村徐红燕先从事浴池服务,后在郑州承包3个浴池当老板,每年的收入都达数十万元。这些专业乡镇、村和从业带头人,辐射带动农民工迅速向“四大劳务品牌”转移。
目前,西华县已有1.6万多名“西华的哥”在全国大中城市开出租车;1.2万多人在城镇从事浴池服务;6万多人、2万多口汤锅在全国大中城市经营胡辣汤;6000多户、1.8万多人跨省承包66.7万亩土地,从事“四大劳务品牌”的农民工达8.8万多人,年纯收入24.4亿多元,仅此全县农民人均增收320元。(彭世繁 常鑫领)
逍遥胡辣汤:中华名小吃
在西华县“四大劳务品牌”中,逍遥胡辣汤是中华民族传统饮食文化的瑰宝,是中原民间饮食文化的杰出代表和优秀品牌,更是西华县,乃至我省的一张亮丽名片。
2003年6月,在厦门举办的全国中华名吃大赛中,逍遥胡辣汤被中国烹饪协会评为“中华名小吃”;2004年,央视七套《致富经》栏目对逍遥胡辣汤作了专题报道;2005年,《大河报》对逍遥胡辣汤连续3天进行整版报道;2006年4月,在河南省委宣传部、河南人民广播电台举办的“谁不说俺家乡好”大型宣传活动中,逍遥胡辣汤被评为“河南十大名吃”;2007年10月,逍遥胡辣汤被河南省委宣传部、河南省文学艺术联合会评为“河南老字号”;2009年6月,逍遥胡辣汤被河南省文化厅批准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逍遥胡辣汤被誉为“中原第一汤”。
目前,西华县从事胡辣汤经营者达6万余人,汤锅2万多口,发展连锁经营店160余家,网点遍布全国20多个大中城市。仅逍遥镇就有胡辣汤经营者3万余人,汤锅5000多口,年创收1.2亿元,同时组建以京遥、逍遥香、老杨家、龙义和、高记等为主的胡辣汤调料企业16家,研制开发了8大系列46个品种的调料,年产汤料600万件,年产值1.9亿元。
胡辣汤已经成为了一个现代化的产业,在输出美食和文化的同时,也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收益。“老字号可以带动地方经济发展,一个品牌可以富一方人民。”一位美食界资深行家如是说。数年前在遭遇差点被别人抢注“逍遥镇”商标的风波后,西华县政府和逍遥镇政府更加明白了“酒香也要勤吆喝”的道理,这些年来一直在全力打造和进一步扩大“逍遥胡辣汤”这一老字号品牌的影响力。
西华县在提升胡辣汤品牌形象上倾注了很大的心血。逍遥镇先后于2003年、2006年成功举办了两届胡辣汤美食节和胡辣汤大赛,第三届胡辣汤美食节也即将举办。2003年,逍遥镇选派代表参加在福建厦门举办的全国中华名吃大赛,逍遥胡辣汤一举获得由中国烹饪协会授予的“中华名小吃”称号,逍遥镇被评为河南省“十大名镇”,逍遥胡辣汤也跻入中原“十大名吃”……除此之外,西华县还设立了“美食一条街”、“工业品展示一条街”、“农副产品展示一条街”等,从不同层面宣传胡辣汤品牌。
2010年9月12日,由河南省影视集团、潇湘电影制片厂、河南省豫菜研究会、北京李艳秋文化艺术工作室有限公司和西华县委、县政府联合拍摄的电影《胡辣汤》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全国首映式。西华县委、县政府巧妙地运用了电影这个载体,将小小的胡辣汤通过荧屏不仅让全国的观众观后垂涎三尺,推动了胡辣汤产业的发展,更让西华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大大提升。
近年来,西华县以创建国家优质服务县为总抓手,坚持以人为本,以群众满意为目标,创新服务理念,拓宽服务领域,打造服务品牌,提升服务质量,国家优质服务县创建工作取得了长足进展,被评为全国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县,并连续五年获得“全省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县”称号。
西华信访工作全省先进
2010年,西华县委群众工作部、县信访局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强化群众工作理念,加大探索创新力度,健全完善体制机制,不断深化用群众工作统揽信访工作的实践,取得了显著成效,荣获省级信访工作先进县称号。
西华县大森林面业:全市同行业规模第一
2010年12月29日,西华县奉母镇大森林面业生产基地二期工程举行开业庆典仪式。该项目投产后,大森林面业生产基地日加工生产面粉可达1000余吨,年可消化小麦原粮35万余吨。这在我市乡镇同行业中规模位居第一,在全市同行业中日产量位居第二。
大森林面业生产基地主要由大森林面业集团和富顺面业有限公司组成,属于大型粮食深加工企业,是以面粉加工、方便面、挂面生产销售为主的河南省农副产品深加工龙头企业。项目总投资1.35亿元,于2005年开工建设。项目全部投产后,日生产面粉1000余吨,年可消化小麦原粮35万余吨,年产值可达7.5亿元,实现利税6000万元。目前,该生产基地已拥有“杉林”、“富顺”等三个注册商标,生产10余个系列、30多个品种的面粉、挂面等,产品远销广东、青海、四川等省市区。
由大森林面业集团和富顺面业有限公司组成的奉母面粉加工基地的建成及大森林面业二期工程竣工,不仅对大森林面业等企业的长远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而且辐射带动县域周边优质小麦的定单生产和畜牧养殖业发展,对拉长西华县农副产品深加工链条、加快“三化”进程、增加农民收入、膨胀县域经济总量、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也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西华凯鸿鞋业:全市台资企业领头雁
西华凯鸿鞋业有限公司年产360万双高档时装女鞋建设项目由SAMOA(萨摩亚)富联国际有限公司投资兴建。该项目总投资1.1亿元,占地103亩,设计建筑面积2.5万平方米,购置7条生产线,建设10栋标准化厂房共17800平方米。 整个厂区建设完成后,可提供3000个就业岗位。2010年,该企业完成出口290万双各种女鞋,创外汇收入1200万美元。
西华:豫东大林海平原花果山
林业是西华的特色和优势,是西华对外开放的一张“绿色名片”。在历届县委、县政府的领导下,在上级人大的监督和大力支持下,西华县林业建设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特别是近几年来,西华按照“建生态西华,创效益林业”的工作思路,以林业生态工程建设为重点,实施完成了农田林网改造扩建工程,生态廊道网络体系建设,村镇绿化、经济林发展、防沙治沙和环城防护林建设等一批重点工程,初步形成了具有西华特色的林业生态体系、林业产业体系和林业生态文化体系。
目前,全县四旁树总株数2200万株,林木覆盖率23.6%,活立木蓄积量169.2万立方米,林网控制率96%,村庄林木覆盖率44%,城镇绿化率40%,曾荣获“全国绿色小康县”、“全国经济林发展先进县”、“河南省林业生态县”、“河南省造林绿化十佳县”等荣誉称号,被誉为“豫东大林海,平原花果山”。(王云冰)
西华:全国农村安全饮水工程示范县
近年来,西华县委、县政府以改善民生为重点,认真搞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解决农村饮水安全问题。
该县境内骨干河流14条,农村饮水遭污染的情况比较严重,加之受特殊地质构造的影响,高氟、高盐水的情况较为突出。据统计,全县饮水不安全人口达59.8万人。2005年以来,西华县积极探索工程建管模式,坚持“科学规划、整合资源、滚动发展、规模供水、市场运作”的模式,逐步摸索出了由单村或联村打井供水向建设供水厂集中规模供水方式的转变,使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达到设计科学化、建设标准化、管理现代化、运行市场化。对于已建供水厂,产权属于国有,采取在县水务局和农民用水户协会共同监督指导下,供水厂实行市场化运作,企业化管理,自主经营,独立核算,自负盈亏,以经营保运营,逐步实现以水养厂的良性循环,群众喝上了干净、卫生的自来水。2007年该县被确定为全国100个农村饮水安全示范县之一。2005年和2006年省政府连续两年在西华县召开全省农村饮水安全工作现场会,推广该县兴办乡镇水厂、实行规模化供水的经验。省电视台农村频道、《河南日报农村版》等新闻媒体相继报导了西华县农村饮水安全的做法,全省100多个市、县和安徽省亳州市等相继来该县参观学习集中供水厂规模供水的经验。
2005年以来,该县共建农村饮水安全工程30处,已累计完成投资达1.348亿元,解决15个乡镇187个村32.2万人的农村饮水安全问题,建日供水能力750立方米至2000立方米的供水厂10座(站),这些供水厂运营良好,群众非常满意。
洪战辉:感动中国
西华县东夏镇洪庄村是豫东平原上的一个普通小村庄。感动中国的洪战辉就出生在这里。
洪战辉从13岁起就支撑着一个父患病、母亲出走、弟弟读书、妹妹待哺的困难家庭。他稚嫩的肩膀过早地挑起生活的重担。他在贫困中求学,在艰辛中自强,由一个小男孩成长为困难打不倒的男子汉。为了挣钱养家,他在兼顾学业和谋生之时,牺牲了几乎所有的休息时间,做生意,打零工,拾荒,种地。为了照顾捡来的妹妹,从高中到大学,从河南到湖南,他将妹妹一直带在身边读书。为了给父亲治病,他背着父亲四处求医。洪战辉用自强支撑着不幸的家庭,用真爱和责任演绎着特殊的亲情,12年的顽强坚持,终于使父亲病情好转,妹妹健康成长,全家人重新团聚。
2006年以来,已成公众人物的洪战辉,又将爱心洒向社会。为帮助贫困学生,他在学校和政府的资助下,建立了教育助学责任基金。为加强青少年思想教育,他欣然出任“中国宋庆龄基金会青少年生命教育爱心大使”,多次到湖南、河南等地看望贫困学生,捐赠学习用品。他被评为全国道德模范、中国十大杰出青年,被团中央等部门授予全国大学生三好学生标兵、全国自立自强大学生等多项荣誉称号。
西华桃花节吸引八方游客
西华县第六届桃花节开幕式于2010年4月7日上午在黄桥乡万亩桃园举行。
2010年4月3日,周口籍中国工笔画重彩画会会员、中国书画家研究会会员吴霞与丈夫李传刚相约同窗画友郭煌、文世彪、韩君华共5位书画家,带着一大批书画精品到西华献艺巡展,为家乡人民奉上国粹精华和文化盛宴。2010年4月4日,中华民族孝道文化发祥地奉母镇举办了第二届民间文艺大赛,一些濒临绝迹的民间文艺,如喷火、变脸等纷纷亮相,吸引了万余名群众观看。在由河南摄影网,黄桥乡党委、乡政府,西华县艺术摄影学会联合举办的黄桥桃花节摄影展上,来自全省各地近40名摄影爱好者的200余幅摄影作品,从不同侧面反映了黄桥万亩桃花盛开时的美景,使参观者充分领略了艺术的魅力。同时,黄桥乡举办的戏曲表演、全民健身周活动更是吸引了众多游客。
盛开的桃花和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吸引了平顶山、开封、郑州等地的游人。
( 高洪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