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在2011年高考中,郸城一高再创辉煌,勇夺全市文理科个人总分,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录取人数,数学单科成绩,一、二、三本上线率等七个指标全市第一,取得了骄人的成绩。考入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人数更是创下历史新高,实现了新突破,为即将到来的9月6日建校60周年校庆献上了一份厚礼。短短几年间,郸城一高迅速崛起,连创辉煌,成为全市高中教育的排头兵,打造了“郸城一高品牌”。周口教育界出现了让人瞩目的“郸城一高现象”:2007年和2010年,周口市普通高中管理现场会和周口市普通高中教育教学质量总结表彰会在郸城一高召开;2010年,市委书记毛超峰莅临该校视察指导工作,对学校的教育教学管理和取得的办学成绩给予充分肯定;2011年,郸城一高党委书记、校长刘成章作为全市唯一一位代表,应邀出席清华大学庆祝建校100周年大会……“郸城一高现象”的背后,究竟有着怎样不平凡的创业历程?本报现刊发记者专访,以探寻“郸城一高现象”背后的奥秘。
记者的案头有这样一份沉甸甸的成绩单:
1.考生王浩然以707分获周口市高考理科第一名;
2.考生董俊芳以674分获周口市高考文科第一名;
3.考生刘晨辉以满分150分获周口市高考数学单科第一名;
4.有6名考生被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录取,录取人数周口市第一名;
5. 一本上线590人,上线率22%,高出全市平均水平(7.2%)14.8个百分点,居周口市第一名;
6.二本上线1467人,上线率53%,高出全市平均水平(22.8%)30.2个百分点,居周口市第一名;
7.三本上线2289人,上线率82%,高出全市平均水平(45.8%)36.2个百分点,居周口市第一名。
这就是郸城一高2011年的高考成绩。7个全市第一,像7个金灿灿的感叹号,个个熠熠生辉,相信任何人看了这份成绩单都会为之惊讶、惊叹,惊奇于这样骄人的成绩是怎样创造出来的。成绩的取得绝不是偶然的。追溯到不远的过去,郸城一高迈着稳健坚实的步伐,一步一个脚印,创造了一个又一个辉煌。1996年以来,郸城一高先后10次夺取全市高考第一名,1998年以来,先后有40名考生被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录取。这些都是该校多年来本着“聚焦教师,决战课堂,围绕学生,提高质量”的教学工作思路,构建高效课堂,加强教学管理,提高教学质量,全校上下齐心协力取得的硕果。尤其是2008年8月以来,党委书记、校长刘成章上任后,响亮地提出了二次创业的口号,更是为学校快速发展注入了强劲的动力。二次创业起始年——2008年入校的第一届毕业生就取得如此骄人的成绩,充分证明二次创业思路对,方向准,步子大,举措新。
一、以教师为本,聚焦教师,决战课堂
谈起以教师为本,郸城一高党委书记、校长刘成章深有感触,他说,以教师为本,就是要关注教师成长,关注教师成长的有效性,使每一位教师都在事业上有所发展。教师是教学的主体,学校的生存与发展,离不开教师,更需要大批优秀的教师,而优秀的教师往往不是靠培养就能出现的,学校只能为教师的成长创造一个比较好的外部环境,关键在于教师内在发展要求的主动性。因此,以教师为本,就是要以教师发展为本,以教师的主动发展为核心,这就要求在教学管理过程中,要通过多种途径,激励教师不仅要做事业型教师,而且要通过不断进取,努力成长为一名优秀的专家型教师。
为达到这一目标,该校以名师工程为载体,聚焦教师,决战课堂,让每一位教师都明白课堂教学的策略,即“三清”:清楚课堂教学与质量的关系,清醒自己课堂教学的现状,清晰不断改进课堂教学的思路;“四改”:改变课堂教学模式,改进课堂教学方法,改善课堂教学结构,改观课堂教学效果。通过贯彻落实“功在课前,效在课中,勤在课后,研在课外”的课堂教学理念,为教师的主动发展、自我提高明确方向,促使教师不断向更高的层次迈进,努力形成“爱生、乐教、善研、创优”的教风。
为落实“功在课前”,郸城一高要求教师课前要备教材、备学生、备资料、备教具,并通过各种形式,了解学生对每节课所讲内容的理解程度;要求青年教师先听课、再备课、后上课;要求备课组实行新授课的“先行课”制度,即一位教师先讲,备课组进行听课、教研,统一教学内容,再分头授课。
为实现“效在课中”,该校以新课改为契机,坚持小步不停、由点到面、典型引领、持之以恒的原则,大力开展改革课堂、提高效率的教改活动。在教学过程中,他们规定教师每周开始要告诉学生周教学计划,每节课结束后,还要告诉学生下节课的教学内容,让学生做好课堂准备;要求教师上课不能唱独角戏,要以各种形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去;强调教师讲课要关注学生,要走到学生中去,使每位学生每节课都紧张而有压力,时刻围绕教师的讲课内容去思考;明确教师在教学中做到“三讲三不讲”。“三讲”即讲重点、难点,讲易错、易混、易漏点,讲规律、方法;“三不讲”即学生已经学会的不讲,学生自己能学会的不讲,老师讲了学生不懂的不讲。
为确保教师“勤在课后”,该校要求教师课后要及时记录教学过程中的心得体会,备课组内要经常进行随机性的教研,并通过听评课等措施不断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要求教师课后多与学生沟通,深入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让学生“亲其师,信其道”。
为引导教师“研在课外”,郸城一高提倡业余“充电”,鼓励教师一专多能。该校经常组织教师学习新的教材教法理论,举办讲座、观摩教学,引导他们转变观念,提高教学水平。为确保以上措施收到实效,该校以“三听”(即推门听课、大组听课、小组听课)、“三评”(即学生评教、质量测评和教学明星评选)为载体和抓手,采取布置、检查、反馈、整改、评价、坚持六环节工作法,通过建立教育教学奖励制度,在满足教师一定的物质需求的基础上,鼓励教师去自我实现。
二、以学生为本,围绕学生,提升质量
以学生为本,就是要关注学生成长,关注学生成长的有效性,使每一名学生健康成长。“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一切”,是每个教育工作者必须首先确立的基本观念。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管理的主力,是办人民满意教育的体现。任何教育和管理,只有把制度和要求化为学生的需要,才能激发学生自觉的行为。为此,郸城一高围绕学生,遵循“重习惯、讲方法、抓成绩、提素质”的工作思路,促使学生主动发展,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重习惯,是因为习惯是一种日常行为规范,一旦形成,很难改变。一个好习惯可以为他们多增加一份自信,可以给他们多创造一次成功的机会,可以让他们多拥有一种享受美好生活的能力。一个班级、一个学生如果能养成一个好的习惯,这个班级、这个学生一定是最终的强大者。为此,在学生管理中,该校非常重视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教育。他们在做好每学期期初的纪律教育周、行为规范月等活动的同时,要求政教处、年级、班主任、任课教师采取各种措施,引导全体同学以崭新的精神面貌、高涨的学习热情、浓厚的学习风气、强烈的荣誉感和责任心,迎接学习、生活和工作中的各种挑战,养成主动学习的习惯、课前预习的习惯、专心听课的习惯、多思善问的习惯、上课笔记的习惯、及时复习的习惯、事事有条理的习惯和及时完成作业的习惯,让优秀成为一种习惯,让学生都成为有良好习惯的郸城一高人。
讲方法,是因为得法者事半功倍,学生学习也是一样。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认为,教师的教是为了“不需要教”,也就是要求教师引导学生养成自学的能力,引导学生学会学习的方法。在教学过程中,他们强调教师要变“备课”为“既备课又备人”,集中主要精力改进教法、研究学法,从善于“会教”到善于指导学生“会学”,以学生学习方法的改进实现教学效率的提升。在具体工作中,他们一方面通过召开专题会、研讨会等形式加强对师生的引导,另一方面利用期中、期末等大型考试开展学习方法交流活动,让学生真正学会学习。
抓成绩,是因为成绩是学生学习的重要目的,也是检验教学效果的有效手段。在教学管理中,抓学习成绩是任何学校都不能回避的,怎样提高学生学习成绩是每个学校必须思考的问题。为提高学生学习成绩,郸城一高采取“跳出成绩抓成绩”的举措,一方面要求教师以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动力为手段,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另一方面要求教师在加大学习方法指导力度的同时,加强对教材和试题的研究,本着“教师下题海、学生驾轻舟”的原则,精选试题,精编学案,提高学生学习效率。在做好以上工作的同时,在学生管理中,该校还以校园文化建设为切入点,大力推进素质教育,通过开展升旗仪式、体育文化艺术节、歌咏比赛、成人宣誓仪式、体育比赛等活动,为学生提供更多参与、组织活动的机会,使学生在活动中增长才能、强健体魄,提高综合素质。
郸城一高办学理念
发展理念
二次创业 做强做大
处世理念
低调做人 高调做事
工作理念
四实:为人实在 做事实际 工作实干 业绩实惠
四精:精心策划 精雕细刻 精益求精 精品结果
四严:严格要求 严密组织 严肃评价 严明纪律
四真:真情实感 真抓实干 真才实学 真知灼见
四早:及早谋划 趁早实施 尽早完善 抢早提高
评价理念
发现感动,交流共享;积淀文化,树立导向。
吃亏吃香,实干实惠;多劳多得,优劳优酬。
实干风光,巧干风采;有为有位,优秀引领。
实践理念
更新发展观念,把问题转变为措施,在“学”与“用”上见成效;
提升发展质量,把措施总结为经验,在“沉”与“浮”上做文章;
找寻发展思路,把经验升华为制度,在“真”与“严”上下工夫;
把握发展规律,把制度固化为规范,在“实”与“精”上动真格;
破解发展难题,把规范内化为文化,在“稳”与“和”上讲协作。
“三比”“三不比”
不比资历比能力 不比过去比今天
不比基础比进步 不比条件比干劲
不比索取比贡献 不比张扬比涵养
“四化”
复杂问题简单化 简单问题规范化
规范问题精品化 精品问题人性化
四个工作法
一线工作法:领导下沉 员工下沉 服务下沉
较真工作法:评价较真 用人较真 落实较真
闭合工作法:走下去 走出去 走进去 走回来
坚持工作法:坚持忧患意识 坚持绩效意识
坚持提升意识
“四抓”增“四感”
抓创新管理,增强“输不起”的紧迫感;
抓一线管理,增强“慢不得”的危机感;
抓压力管理,增强“坐不住”的责任感;
抓人文管理,增强“虚不了”的使命感。
“六用”
用心去工作 用力去实践 用行去引领
用勤去提高 用诚去待人 用廉去说话
“六个一”工程
创设一个机制 搭建一个平台 提供一个环境
监控一个过程 督促一个群体 达到一个结果
“六心”+“六力”要“六效”
突出中心,强力抓常规管理要实效
强调精心,通力抓较真管理要奇效
下移重心,着力抓一线管理要特效
抓住核心,全力抓创新管理要成效
保持耐心,举力抓坚持管理要长效
经营人心,尽力抓人本管理要良效
“六不”
二次创业信念坚定不移 和谐人本管理常抓不懈
工作思路方法创新不断 特优学生培养探索不停
课堂教学改革紧抓不放 听评考奖制度坚持不变
管理公式
一、过程管理公式
1.布置+不检查=0
2.布置+检查+不反馈=0
3.布置+检查+反馈+不整改=0
4.布置+检查+反馈+整改+不评价=落实60%
5.布置+检查+反馈+整改+评价+不坚持=落实80%
6.布置+检查+反馈+整改+评价+坚持=落实100%
二、结果管理公式
1.追查不落实的事+追究不落实的人=落实
2.落实+创新+精品=经济待遇+政治待遇+精神待遇
3.不落实+找借口=无名+无利+无位
4.不落实+出问题=追究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