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栏的话:
深入学习贯彻胡锦涛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精神,进一步加快追赶跨越步伐,是我市近期的一项重要政治任务。为更好地宣传党的主张、坚持正确导向,更好地反映人民心声、通达社情民意,不断提高新闻宣传质量水平,本报特开设“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专栏,持续推出记者深入基层、深入一线的报道,全面反映人民群众投身我市经济建设、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伟大实践和生动创造场景,反映人民群众生活新变化。
本报讯 (记者 李建成 王泉林) 扶沟县有条蔬菜路,北起城西4公里的十里店村,南头是小康村梅桥。昨日,迎着绵绵的秋雨,记者专程来到这里,感受扶沟蔬菜生产的繁盛与新农村建设的火热。
蔬菜路不太长,只有5公里,路两侧白茫茫,蔬菜棚连绵起伏。信步走入棚区,新远蔬菜园区负责人张瑞恒热情地把记者领入棚内,刚栽植的辣椒和西芹幼苗,嫩绿茁壮。张瑞恒说:“啥来钱就种啥,冬春我们搞西红柿,夏秋种些辣椒和西芹。西红柿1月份开始采收,一直能延续到6月底,最多时,单日亩产西红柿60多吨。”记者问:“这么大的量,销售肯定有难度吧?”“我们的菜不愁卖,咱跟麦当劳、肯德基、三全食品都签有协议,无论市场价格咋变,都按协议价卖。”
一阵阵欢笑声从不远处传来,记者寻声上前。
十多人正在挖土整畦,十里店村的李梅告诉记者:“最忙的时候,这一个园区就得200多人干活,一个村的人不够用,周围五六个村都来挣钱。”和村里很多户一样,李梅家的责任田也流转了。园区掏钱租,搞规模经营;农民来打工,按季领薪水。平常到这里干点活,多了一个月也能挣一两千元,而且不耽误照顾家。”蔬菜路两侧已发展各类大棚4000多亩,亩均效益2万多元。蔬菜路催生蔬菜产业,让越来越多的农民有了自己的小康设想。
梅桥人对黄瓜情有独钟,全村237户,存款在30万元以上的至少有200户。蔬菜路直通梅桥村,村民梅树明是大家眼中的开明人,他第一个按照最新的规划设计,把自家的楼房建得很有城市味儿。院中央的梨树上挂满果实,靠近院墙的小菜园里种满青菜。梅树明母亲的脸上笑开了花。她说,村里又有十来家跟上啦。
梅桥村党支部书记梅根清,喜欢为群众跑腿,现在享上了群众的福。群众越来越富,他的荣誉越来越多,社交面越来越广,梅桥的农业发展越来越快。眼下,梅桥有日光温室288座,面积达1050亩,年产无公害优质蔬菜4900多吨,产品远销北京、武汉等地。今年年初,县里把梅桥定为新农村建设旧村改造试点村。梅根清说:“过几年,俺村保证大变样。”
梅桥是扶沟的缩影。目前,扶沟县瓜菜播种面积达46万亩、保护地栽培面积达14万亩,全县蔬菜年产值23亿元。按照该县的“十二五”规划,和梅桥村的新农村建设一样,该县另外的10个至15个新型农村社区将在5年内建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