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彩斑斓、硕果累累的金秋悄然远去,寒风呼啸、银装素裹的严冬如约而至,高血压患者怎样才能安全过冬呢,以下建议供您参考。
规律服药、合理饮食、限盐戒烟、适当运动、心态平和、定期复诊。相信这几句话大家已是耳熟能详,但知易行难,真正身体力行者为数寥寥。事实上,绝大部分高血压是可防可治的,通过改变不良嗜好和生活习惯,有助于控制高血压、延缓并发症的出现、减少心脑血管病的突发事件。
首先是服药方面的注意事项:高血压患者应在专业医生指导下,根据不同的病因和病情,个体化选择降压药。规律服药应一如平常,除了血压要达标外,平稳降压日益受到高血压学术界的重视,减轻血压波动性,减小血压变异性是预防心脑血管事件的重要措施。降压药物不可随意停服,如果突然停药,患者可在40小时左右出现血压大幅度反跳。所以尽量不漏服降压药,最好选用长效、持久、平稳的降压药物。严重脑动脉硬化的人夜间血压也不宜降得过低,否则有诱发脑梗塞的可能,必要时进行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了解血压昼夜变化规律,以利指导治疗。
其次要注意御寒保暖,合理饮食:冬季是心脑血管病的高发季节,呈现发病率高、复发率高、死亡率高的“三高”特点。法国科学家研究表明:气温每下降10度,心脏病发生的危险增加13%;低温会使体内血管收缩以减少体温散发,寒冷的刺激还可引起交感神经兴奋,肾上腺皮质激素分泌增多,从而导致小动脉痉挛收缩,外周阻力增加,血流速度减慢,血压升高,进而增加脑血管破裂出血的风险。寒冷还促使血液中的纤维蛋白原的含量增加,加之冬季气候干燥,如果水摄入不足,血液粘稠度升高,可诱发心绞痛,也可诱发血栓形成。所以要及时添加衣服,尤其注意头颈部及手足的保暖,以防寒冷对身体的不良刺激。室内宜保持一定的温度和湿度,如有条件,室内温度在22至26摄氏度、空气的相对湿度在50%至60%为宜,每天定时通风。高血压合并糖尿病或下肢闭塞性动脉粥样硬化的患者注意下肢及足部的保暖和护理。
饮食方面:清淡饮食,严格限盐,每人每天食盐量不超过6克,一个啤酒瓶盖去掉胶垫所盛的食盐量约6克。尽量少吃腌制、卤制的食物,口味偏咸者可以选择用香菜末、青椒末、辣椒、蒜泥、洋葱、香椿或用醋、咖喱、芥末等调味品替代盐,可选择原味食物:如芹菜、洋葱、山药、薯类、青笋、西红柿、萝卜、黄瓜、生菜、白菜、豆制品,尽量吃蒸菜、凉拌菜,可以尝试每天吃一顿无盐餐。多食富含纤维、钙、钾的新鲜蔬菜、水果及豆制品,少吃动物脂肪、蛋黄、蟹黄、动物内脏、肉皮、鱿鱼等高胆固醇食物,也可以适当进补,吃些热性食物如羊肉等。还要注意少吃或不吃有升压作用的食品、保健品、药品,如含甘草、人参、麻黄、何首乌的食物,多饮温水,避免冷食,少饮浓茶,戒烟限酒,尽量减少在外就餐率。节假日防止大吃大喝、暴饮暴食。肥胖者注意控制体重。
再者要适当锻炼,强筋健骨:适量运动能舒筋活络,畅通气血,缓解人的紧张情绪,提高身体御寒能力。冬季要掌握运动的时间、地点、方式和运动量,勿在结冰的地面上锻炼,不主张在车水马龙的马路边锻炼,以防吸入大量的汽车尾气,也不主张在阴霾或浓雾等恶劣天气锻炼,不建议晨练,一部分患者清晨血压会突然升高,此时要注意缓慢起床,防止体位性低血压和心脑血管事件。宜在气温高的时候运动,运动量宜小,身上微微发热即可,勿使出汗,防汗后感冒。特别要强调做有氧运动,如散步、骑车、打太极拳。避免无氧运动,如举重、跳远、速跑、掷铅球。生活中的无氧运动常见于憋气状态下的用力活动:如便秘时用力排便,举重物,搬大花盆。
冬天百花凋零,树木萧条,寒气袭人,一部分人的户外活动有所减少,此季人们情绪容易低落,郁郁寡欢。因此更要注意精神养生,保持乐观开朗的心态,勿过劳,作息规律,早卧晚起,保证充足的睡眠,身体衰弱、体力不支的老年人也可以在早饭后小憩,睡个回笼觉。心态平和、作息规律是保持身体健康的重要因素,也利于血压平稳控制。经常和好友相聚是防止冬季抑郁、焦虑倾向的简单易行的好方法,但娱乐时间不可过长,更不能过于激动和兴奋。遇到不愉快的事情要及时排解。自然疗法是最好的无副作用的疗法,时常聆听柔美的音乐,欣赏书画、文艺作品,与大自然对话,会感到山水有情、花木怡神。大自然富含负氧离子的空气对血压很有裨益。
定期体检,早期预防:冬季易患流感、咽喉炎、扁桃体炎、气管炎等,应早期预防和积极治疗,以防诱发脑中风。可用上臂式电子血压计进行经常性家庭自测血压,有条件者,定期去医院复诊,还应定期进行血脂、血糖、肾功能、心电图、动态血压监测等检查,如有异常,及早防治。万一突然发病,要保持镇静,原地休息,及时求救。如果夜间急病,切不可因怕麻烦家人、朋友而延迟诊治,贻误抢救时机。(周口中心医院高血压科主任 刘华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