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医药卫生
 
 
 
2012年8月15日 星期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改”出群众健康来
——周口市三年医改工作综述

  过去,“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状况曾经让城乡居民饱受磨难,让基层干部叫苦不迭。“得了阑尾炎,白种一年田;救护车一响,一头猪白养”就是一个形象的写照。

  如今,城乡居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状况在我市得到根本缓解。一种十分有效的办法就是,在全市实施的三年医改。

  将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作为公共产品向全民提供,这是我市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基本理念。

  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这是我市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基本原则。

  统筹安排、突出重点、循序推进,这是我市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基本路径。

  2009年以来,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市各级各有关部门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决策和部署,紧紧围绕五项重点改革,树立基本理念,坚持基本原则,走好基本路径,持续加大工作力度,攻坚克难,务实重干,求实求效,较好地完成了三年目标任务,取得了阶段性成效。

  全民医保制度初步建立

  基本医疗保障覆盖面持续扩大。我市城镇职工和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由2008年的82.2万人提高到2011年的125.1万人,参保率由92%提高到97%,三年上升5个百分点;新农合参合人数由2008年的854.7万人提高到2011年的951.5万人,参合率由89.3%提高到98.7%,三年上升9.4个百分点,比全省平均水平96.96%高出1.74个百分点。

  基本医疗保障水平稳步提高。新农合和城镇居民医保补助标准由2008年的每人每年150元提高到240元;城镇职工医保最高支付限额达到16万元,是2010年城镇职工年平均工资的6.67倍;城镇居民医保和新农合最高支付限额达到10万元,是2011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的6.86倍和18.36倍;城镇居民医保和新农合政策范围内住院费用报销比例达到70%以上。

  基本药物制度基本实现基层全覆盖

  根据省政府的统一部署,2011年,我市在所有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全部实施基本药物制度,对307种国家基本药物和200种省增补品种实行省级统一招标采购,并以县为单位,统一配送,统一药款支付,执行零差率销售。药品价格比国家和省价格部门公布的零售指导价下降67.5%,比2010年全省招标价格下降31.8%。截至今年6月底,全市基本药物采购金额达1.9亿元,配送率94.7%。

  乡镇卫生院综合改革基本完成。公益性管理体制、竞争性用人机制、激励性分配机制和多渠道补偿机制逐步建立。改革后,乡镇卫生院人员平均月收入达1592.02元,较改革前增长129.34元。特别是整合公共卫生服务资源,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统一设立公共卫生服务站,强化基本医疗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功能定位,初步实现了体现公益性、调动积极性、保障可持续的改革目标。

  农村卫生服务体系日臻完善

  抢抓国家新增卫生投入机遇,以项目建设为抓手,持续实施“五年百亿”工程和县级医院倍增计划,全面加强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三年共争取各类卫生项目3055个,总投资达8.67亿元;已新建、改建、扩建标准化村卫生室2971个、乡镇卫生院47个、县级医院12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7个;3个精神病医院项目、6个120急救指挥中心项目和9个卫生监督机构项目正在建设之中。我市自主开展的农村卫生监督网点和乡镇卫生院“四室”(消毒供应室、手术室、急救室、产房)建设已实现全覆盖,以县级医院为龙头、乡镇卫生院为枢纽、村卫生室为网底的农村三级医疗卫生网进一步巩固和完善。

  基层医疗卫生队伍建设持续加强。共为乡镇卫生院招聘执业医师307人,在岗培训乡镇卫生人员2196人次、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人员396人次、村卫生室人员18285人次。农村卫生人员学历结构、知识结构逐步改善,整体素质明显提高。

  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持续推进

  人均公共卫生服务经费由15元提高到25元。10类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和相关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在我市范围内全面实施。截至2012年3月底,全市城市居民和农村居民健康档案规范化电子建档率分别达到72%和64.1%;免疫规划接种率达到99.87%;艾滋病病人规范管理5301人,规范管理率达100%;结核病病人规范管理7787人,规范管理率达98.85%;65岁以上老人健康检查96.5万人,占同期65岁以上人口比例的84%;高血压病人规范管理63.2万人,规范管理率达83.4%;糖尿病人规范管理18.98万人,规范管理率达78.4%;重性精神病人规范管理1.1万人,规范管理率达84%;三年共接受普及健康知识宣传教育人次达109.5万人。

  15岁以下儿童补种乙肝疫苗89.36万人次,适龄妇女宫颈癌检查6.4万人,农村孕产妇住院分娩补助1.58万人,住院分娩率达到95%以上,农村生育妇女免费补服叶酸7.24万人,贫困白内障患者免费开展复明手术7700人,建设农村无害化厕所41703座,实施艾滋病母婴传播阻断项目检测孕产妇38.99万人次。

  公立医院改革取得一定进展

  医疗服务模式逐步转变。坚持以“十大指标”监管、“三好一满意”和“优质护理示范工程”创建活动为载体,积极探索和实践公立医院运行机制改革。根据医疗机构功能定位,我市已逐步建立了基层首诊、双向转诊的医疗服务模式,“十五分钟”就医圈初步形成。以市中心医院和市中医院为龙头,成立周口市综合医院技术合作体和中医医疗机构联合体,实现了人才资源、技术设备、服务资源、信息资源和管理资源共享。

  城乡对口支援力度加大。全市有9家县级医院与三级医院建立了长期对口协作关系,47家乡镇卫生院与二级以上医院建立了长期对口协作关系。派驻单位共诊疗患者420384人次,开展手术12636例、会诊及疑难病例讨论1869次;开展新技术业务12项(其中填补我市学科空白3项)、学术讲座278次;培训医务人员14063人次,教学查房1069次,手术示教573次。 

  探索新农合支付方式改革。在全省率先在二级以上医院和部分民营医院实施新农合按病种付费工作,努力在扩大实施范围、下调收费价格、优化临床路径、建立奖惩激励机制和提高医疗服务质量上有突破,有效控制医疗费用不合理增长,为患者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套餐式”医疗服务,深受百姓欢迎。对于此做法,我市在全省医改工作会议上作了典型发言。

  多元办医格局逐步形成。坚持“扩大总量、优化增量、整合存量”的原则,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努力搭建引资办医平台。全市民营医院由2006年的30家发展到50家,床位由900张增加到1500张,年接诊病人50万人次,安排就业人数4000余人,以公立医院为主导、民营医院为补充的多元办医格局逐步形成。在全国民营医院科学发展研讨会上,我市发展民营医院的做法,被誉为“周口模式”引起强烈反响。

  三年医改的实践证明,医改方向正确,路径清晰,措施有力,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愿望和要求,符合医药卫生事业发展的规律,是利国利民之策、高瞻远瞩之略、为民德政之举,是事关国计民生的重大民生工程、民心工程、发展工程,更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伟大事业。

  三年五项重点改革的持续实施,是我市卫生事业快速发展的三年,是有序推进卫生资源配置战略性调整的三年,也是卫生投入最大的三年,取得了党和政府得民心、人民群众得实惠、卫生事业得发展的显著成效,为医改的持续深入推进奠定了坚实基础。其成效主要体现在:

  卫生资源总量快速增长

  截至2010年底,全市政府办医疗卫生机构的资产总值由2005年的13.6亿元增长到33.91亿元,增幅达149.3%;医疗机构床位数由13290张增长到22943张,增幅为72.6%;卫生技术人员由22288人增长到28668人,增幅为28.6%;执业(助理)医师由9199人增加到11917人,注册护士由4613人增加到7655人,分别增长了29.5%和65.9%;每千人口拥有床位数、执业医师数、注册护士数分别为2.47张、1.33人、0.86人,比2005年的1.16张、0.86人、0.43人分别增长了112.9%、54.7%、100%。

  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框架逐步建立

  全市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已覆盖97%以上的人群,基本药物制度实现基层全覆盖,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取得新进展,“预防为主”方针得到制度性安排。初步形成了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与二三级医院、专业公共卫生机构功能互补、上下联动,中西医机构并举并重,公立与非公立医疗机构合作共存、协调发展的服务格局,成为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中最具特色的组成部分。

  卫生事业发生结构性变化

  卫生资源配置结构日趋合理。重城市轻农村、重医疗轻预防、重高端轻基本、重西医轻中医的问题正在解决,公共财政投入向基层、农村和公共卫生倾斜的导向作用不断增强。特别是县级医院倍增计划的实施,全市县级医院建筑面积由原来的21.4万平方米增加至56.1万平方米,增加1.62倍;床位数由原来的3353张增加至7497张,增加了1.24倍;县级医院的资产和资源增幅均高于城市医院。与此同时,基层卫生人才队伍的数量、学历、知识结构也出现向好趋势,中医师占医师队伍的比重明显提高。

  人民群众卫生服务利用结构开始发生变化。群众更加认可和信任基层卫生服务,其服务利用出现增长趋势。2011年,基层医疗机构诊疗人次比2005年增加2279227人次,增长49.03%;出院人次增加了195558人次,增长114.95%。

  卫生投入结构变化明显。全市三年财政医疗卫生支出69.9亿元,占财政总支出的12%,年均增长39.7%,比一般预算支出增幅高18.5个百分点,超额完成了三年新增卫生投入51.4亿元的目标任务。政府卫生支出形成了优先保障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兼顾供需双方的新格局。

  人民群众得到更多实惠

  医改使城乡居民开始享受到低水平、广覆盖的基本医疗保障,看病就医负担明显减轻,“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重大疾病和主要健康危险因素得到有效控制,衡量国民健康的三大指标持续改善。截至2010年底,全市人均期望寿命达73岁,孕产妇死亡率从2005年的27.66/10万下降到8.55/10万,低于全省平均水平15.19/10万;婴幼儿死亡率从2005年的6.26%。下降到1.53%。,低于全省平均水平3.06%。。我市居民健康指标已进入较快改善时期,这是老百姓得到的最大实惠。

  国务院《“十二五”期间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规划暨实施方案》已经出台,全国、全省和全市的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工作会议已经召开,一张更高目标、更宽层面、惠及全民的医改蓝图已经绘就。坚持“三个基本”:坚持把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作为公共产品向全民提供的基本理念,坚持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的基本原则,坚持统筹安排、突出重点、循序推进的基本路径;实现“三个转变”:从打好基础向提升质量转变,从形成框架向制度建设转变,从试点探索向全面推进转变,让群众享受更多实惠;突出“三个重点”:将深化医改的重点进一步聚焦到“医保”、“医药”、“医疗”三大主攻方向上。这是“十二五”时期医改工作的首要任务。加快健全全民医保体系,巩固完善基本药物制度和基层运行新机制,积极推进公立医院改革,统筹推进相关领域改革,这是2012年医改工作的重点。

  潮平岸阔催人进,风正扬帆正当时。中原经济区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为我们进一步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蓝图已经绘就,目标已经明确,能否实现目标,关键在干。我们相信,有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有各部门的合力攻坚,有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有广大医务人员的不懈努力,有全市千万人民的热切期盼,各级各部门将从加强“三力”建设入手,牢牢把握“抢抓机遇、持续求进、又好又快”的工作基调,坚持“四个重在”实践要领,坚持改革的方向不动摇、改革的决心不松劲、改革的力度不减弱,巩固夯实改革取得的阶段性成果,坚定不移地推动医改在新起点上实现新的跨越。医改最终将会惠及全体居民,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目标一定能够实现。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本网站所刊登的各种新闻﹑专题、专栏等信息资料,均为中华龙都网版权所有,未经中华龙都网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Copyright © 2000-2006 Www . zhld .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第01版:要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综合新闻
   第04版:时事 广告
   第05版:社会民生
   第06版:鹿邑新闻
   第07版:警方传真
   第08版:医药卫生
“改”出群众健康来
我市启动25个中央投资卫生建设项目
以人为本诚信立院 狠抓质量构建和谐
协和之窗
烟草对人类健康的危害
周口市疾控中心推出“面对面式疾控服务”
图片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