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
郑欧班列
□张渝
国家发改委综合运输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中国物流学会副会长汪鸣长期从事综合运输的研究和规划,他脑子里装着全国的综合交通运输地图。9月1日晚,记者就郑欧班列的开通采访汪鸣时,他坦言自己一直关注河南、关注郑州的“一举一动”。不用翻资料,就把郑州航空港和国家铁路、地方铁路、城际铁路和途经河南的国道、省道等节点和交点摆布得清清楚楚。郑欧班列的踪迹,他都装在脑子里。
汪鸣说,“物流”包括两个层次的概念:一是自己没有货,给别人干;二是自己有货,给自己干。开通郑欧国际货运班列,目的不只是为给别人干。因为,只想光当一名“运者”,往往只会陷入“没有东西可运、没人找你运”的窘境。
而给自己干,就需要自己有货源。但是,从目前中部地区的产业结构看,适合外贸出口的产业并不多。因此,这条线路的开通,其更深远的作用在于促进产业结构的调整,特别是进行产业组织。
国家已批复了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是唯一一家拿到国家批复的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河南应该借助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分析在航空运输、路面运输齐全的条件下,相关产业的布局和调整。特别是产业的组织,汪鸣反复强调这一点。
汪鸣说,郑州20年前就可以开通这条线路,为何没开?因为我国当下产业模式,还停留在传统的、只赚加工费的生产方式阶段,导致铁路货运“挣钱”难。
怎么办?变结算方式。汪鸣说,因为现在我们只单纯“加工”,结算方式是离岸结算。如何销售到顾客手中,与我们无关,这样流通环节的钱都被欧洲人赚走了,这样的出口结汇模式已经落后。不妨换个思路,通过将产业链组织起来,转变产业发展模式和服务方式。
汪鸣说,概括来说,郑州要成产业组织者——从交易、结算、到对方超市货架,全都参与。如果想让这条铁路线成为郑州经济发展的带动力,就要在产业发展模式方面下功夫,把生产和流通结合起来,反哺铁路运输。
汪鸣点题说,中国铁路运输总公司关于货运价格改革,随着公路和海运变动,这是一个利好。但只靠别人不行,还要自己创新。郑州要做的是:在适合亚欧大陆桥铁路运输的前提下,在生产、销售、物流、金融、服务等领域寻求“郑州切入口”。这需要三方面改变:一是产业发展理念,二是政府管理方式,三是政策创新,三者缺一不可。
郑欧班列驶离河南一路西行
山东服装“弃海从铁” 搭上郑欧班列顺风车
本报讯(大河报特派记者 刘瑞朝 王 磊)8月29日凌晨1时40分许,郑欧班列的滚滚车轮驶离河南,经潼关,取道华山,在西安的新丰镇编组站稍稍停留后,继续向西,29日晚8时许抵达兰州。列车上,山东出口德国的一集装箱服装“弃海从铁”,第一次奔驰在从郑州出发通往欧洲的“新丝路上”。
郑欧班列常态化运行后,还散发着古丝路之风沙的欧亚大陆桥,成为更多企业的新宠。郑州综合交通枢纽正在散发出迷人的魅力,也在朝着全国多式联运的货物集散中心茁壮成长。
山东服装“弃海从铁”的经济账——
比海运快15天,比空运省70%的钱
从泰山,到欧洲的阿尔卑斯山,亚欧大陆桥奔驰的郑欧班列,将见证一集装箱滑雪服的万里之旅。
8月23日下午5时许,大河报记者跟随海关卡车,前往货源地山东泰安,将一批户外运动服装运送到中铁联集郑州中心站。
泰安宝文斯服装有限公司,附近就是驰名中外的泰山。从2007年开始,该公司就开始向欧美国家出口户外运动系列服装。但出口途径主要是海运。
该公司外贸四部经理杨尚平说,货物集中到青岛港口或上海港口,个别时候会从厦门港出口,整个过程耗时较长,一般情况下到达目的地要花费30至33天。这次是该公司第一次尝试陆路运输,“对此次旅行,忐忑、期待又亢奋。”
这次为何“弃海从陆”?一是成本,二是时间。同样一件货物,走空运费用约20元,走海运约3元,走陆运约6元。而一次出口量在两三千件,成本差距就凸显出来。虽然铁路成本较海运高一些,但比海运节省约半个月时间。
“时间就是效率,用火车运输省下来的15天时间,公司可以接更多订单。”
未来的郑州要变成啥样儿——
全国现代综合交通枢纽和世界货物集散中心
郑欧班列常态化运行后,在两条丝绸之路的PK中,将成为更多企业的新宠。
7月18日,郑欧班列第一班开行。班列里有来自晋江、瑞安、温岭、温州、南安、杭州等地的女鞋和服装。
8月28日开行的班列上,山东的服装搭上了这班快车。随着货源地的逐步拓展,郑州必定成为全国综合交通枢纽和世界货物集散中心。这将为郑州建设现代综合交通枢纽和国际多式联运重要节点提供重要支撑。
8月29日傍晚,郑欧班列已经行驶到兰州附近,坐在机车驾驶室内的大河报特派记者,不时地探出头来,眺望郑欧班列上的集装箱。凝视贴着“海关监管货物”的封条,一连串的数字浮现在眼前——
据统计,2012年,我省进出口总值517.50亿美元,创历史新高。进出口规模是2007年的4倍、2008年的3倍、2009年的3.8倍、2010年的2.9倍。
夜色渐浓,郑欧班列继续一路向西,历经高原、戈壁、沙漠、平原,似乎预示着河南对外开放的道路,历经艰难之后,将是一马平川。
穿隧道跃群山 班列已过玉门关
风神轮胎万里“奔波”抢占德国市场
本报讯(大河报特派记者 刘瑞朝 朱 琨 田园)出河南,过陕西,入甘肃。8月30日凌晨5时许,郑欧班列进入祁连山支脉,穿越亚洲第三长铁路隧道——乌鞘岭隧道后继续西进,当晚9时度过“玉门关”。
这班班列上,41个集装箱,有10箱是焦作的风神轮胎。风神轮胎在欧洲同类市场上占3%的市场份额,占德国市场份额的7%。这是风神轮胎第二次乘坐郑欧班列出关。
穿越亚洲第三长铁路隧道
进入兰州后,山地渐多。郑欧班列驶离兰州不久,进入祁连山支脉。
群山之间,藏着不少隧道。西行途中,班列要穿越很多隧道,而最长的当属亚洲第三长铁路隧道——乌鞘岭隧道。
据司机师傅介绍,这条隧道在2006年实现双线开通,全长20.05公里,是亚洲第三长铁路隧道。隧道开通后,解决了亚欧大陆桥通道上的一大瓶颈。因兰新铁路兰武段(兰州西至武威)新增二线铁路的全面建成,连云港至乌鲁木齐3651公里间全部实现双线通车。
8月30日凌晨4时许,郑欧班列进入乌鞘岭地盘。乌鞘岭是祁连山的支脉,因处在丝绸之路上,自古以来就是连通中西方经济和文化交流的通道。
凌晨5时许,班列正式进入隧道。隧道入口处“乌鞘岭特长隧道”几个大字一闪而过。大约行进5公里后,记者耳膜开始隐隐作痛。十几分钟后,隧道两侧出现成组的风机。司机师傅说,由于隧道较长,里面空气稀薄缺氧,风机的作用就是让隧道内的空气形成对流,补充氧气。
20几分钟后,列车终于驶出隧道。驶进隧道时,夜色还正浓;驶出隧道时,天色微亮,旭日初升。早上6时许,同行伙伴醒来,感到耳膜发胀,有轻微的疼痛感。得知班列刚驶过亚洲第三长铁路隧道,懊悔不已。
河南轮胎抢占德国7%市场
路仍是原来的路,但班列上的货物,有了明显变动。不过在已经开行的两班班列上,却都有一个大块头——风神轮胎。首班班列,有8个集装箱近1万只轮胎运往欧洲,受到客户好评。第二班,41个集装箱,有10个里面装的都是风神轮胎。风神轮胎,正沿着亚欧大陆桥,一路“滚”到欧洲。
在亚欧大陆的另一端,有着宝马、奔驰、大众等知名品牌汽车的德国,在米其林、固特异等豪强的夹缝中,风神轮胎硬是寻找到生存空间,并找到立足之地,抢占7%的同类市场份额,被广泛应用于卡客车和小汽车上,因做工精致、安全可靠,享有“中国米其林”美誉。而在整个欧洲大陆上,它也占据了3%的市场份额。
在郑欧班列之前,风神轮胎也像山东滑雪服一样,先运到青岛港,再通过海运,穿越马六甲海峡、红海、地中海、苏伊士运河抵达欧洲,前后要一个月时间。
“听说要开通郑州到欧洲的货运班列,我们今年2月就提出申请,经过一番考核,7月正式批复。首班肯定要试一下。”风神轮胎股份有限公司营销总监郭双兴说,第一班以客货车轮胎为主,运送至德国后,被经销商抢购一空。紧接着,订单不断,这一次的货是以小汽车轮胎为主。
郑欧班列驶出国门
3日在多斯特克“换轨”
本报讯(大河报特派记者 刘江浩 刘瑞朝)在经历国内6天行程后,郑欧班列于9月2日16时48分,正式从阿拉山口驶出国门。国门外的第一站哈萨克斯坦的多斯特克,由于铁路轨道宽窄不同,郑欧班列3日进行开行后的第一次“换轨”。
6天行程后,2日凌晨3时左右,郑欧班列来到国内段的最后一站——阿拉山口站。
作为中哈边境一个小村落,2000年年底,这里还只有8000人左右。但随着阿拉山口国际货运的发展,目前已发展到3万人左右。2012年年底,国务院又批复在阿拉山口设立县级市,各级政府部门也随之成立。
到达阿拉山口后,随车辗转一路的密封着的45份货运单,也被交到了货物代理公司的手中。2日7时50分,货物代理公司——郑州国际陆港开发建设有限公司的负责人郑斌,便来到了阿拉山口海关。
郑斌说,他们的上班时间本来是9时30分,提前两个小时就是专门办理郑欧班列的通关手续的。半个多小时后,阿拉山口海关工作人员在货运单上,重重地盖上了“海关放行章”。8时43分,大河报记者跟随他们来到检验检疫部门,几分钟的时间便办完了手续。
为了保证货物顺利出关,记者得知,郑州海关和河南省出入境检验检疫局专门派工作人员,与阿拉山口相关部门进行对接。
16时48分,大河报记者迎来值得铭记的一刻。郑欧班列驶入哈萨克斯坦境内,记者亲眼目睹第二班郑欧班列走出国门。
由于这段路程坡度较大,火车采用双机车牵引,也就是采用两个火车头来拉。行进20分钟后,列车到达哈斯克斯坦一个“T”场。据介绍,这个地方主要是哈萨克斯坦接车、发车的地方,哈方将会对列车及列车人员进行检查,查看是否有偷渡人员,列车上是否有爆炸物品。大约半个小时后,检查完毕,郑欧班列继续朝前出发。又行进了26分钟左右,到达哈萨克斯坦第一站——多斯特克。
在多斯特克,要进行“换轨”。为什么“换轨”?郑欧班列火车司机涂新建说,铁路轨道目前分为三种,一种是宽轨,宽度为1520mm,这种宽度的轨道,大多是在苏联时期的国家里有;而准轨的宽度是1435mm,是国际的通用标准,我国目前使用的就是准轨。还有一种是非常少见的窄轨,俗称“小火车”。哈萨克斯坦境内的铁路是宽轨,而我国的铁路是准轨,轨道宽度不一样,这就需要把我们的货物卸载下来,重新装到哈方的底盘车上。
18时20分,郑欧班列停在换装库的站台旁边。
按照时间安排,“换轨”在3日白天进行,历时一个小时左右。“换轨”之后,郑欧班列会用哈萨克斯坦的机车牵引着国货,向汉堡进发。
郑欧班列穿越“百里风区”
“百里风区”遭遇11级大风 记者苦等20个小时后穿越
□大河报特派记者 刘江浩
他注视着四面八方,发现是一片无边无际的平地。这块辽阔的土地上既无兽迹,更无人烟……在白天,狂风刮起黄沙,其势汹汹,好像下起了暴雨。但面对千难万险,他始终无所畏惧,只是勇往直前。
——《玄奘传》
“百里风区”边沿遇上11级大风
在哈密地区西,有一处地方,常年刮着大风,延伸上百公里,被称为“百里风区”。
过哈密,郑欧班列向着乌鲁木齐进发。火车司机看着阴郁的天空,不禁担忧,“百里风区”可能会有大风。
没想到,不幸被他言中。8月31日上午9时,郑欧班列行驶到柳树泉站停下,等待调度发布风速的信息。
两个半小时后,车站调度通知,目前风区是橙色一级预警,风区正刮着大风,平均风速30米/秒,瞬时风速40米/秒。并说,在大步站—十三间房站—了墩站区间,车速不能超60公里/小时。
调度发出行进命令后,我们继续前行。哈密机务段指导司机朱海涛告诉记者,瞬时风速达到50米/秒,平均风速42米/秒,都不能通过。
中午12时10分,行至雅子泉车站,调度通知,前方风区有11级大风,短时间停不下来。由于这个车站既无法睡觉,也无饮水,商议之后,司机决定把班列留在原地,我们乘坐班列的火车头返回哈密。
被大风逼退回哈密
经过两个多小时的行程,我们退回到了哈密机务段。
热情的哈密机务段给我们提供了可口的饭菜,这是我们4天来下车吃的第一顿饭。
8月31日18时40分,我们接到通知,风区风速减弱。19时,我们乘坐别的货车,再次前往雅子泉站。
20时55分,我们抵达郑欧班列。
货车与客车最大的区别是,客车基本上都是图定列车,到每个车站都会有准确的时间点。但是,货车没有点,停停走走,常常要为客车让路。
我们这天晚上就遭遇了9个多小时的等待。9月1日凌晨5时,我们重新出发,准备穿越“百里风区”。
挡风墙绵延100多公里
此时,虽然风已经减弱,但仍把地面上的小碎石吹得到处翻滚。
起初,绿色点缀的戈壁滩,还散发出些许生机,但是,越往前走,绿色便一点一点消失殆尽,只剩下灰褐色的沙石覆盖在大地上。
透过车窗,记者发现,在“百里风区”铁路沿线的北侧,有一道长长的高大挡风墙,由水泥、石块堆砌而成,它像是铜墙铁壁一样,防护着过往的列车,以免遭受沙石的撞击。
据了解,该挡风墙长120公里左右,高约2米,厚约1米,材质是水泥浇制的预制块。
另外,还有一种挡风墙属于对拉式防风墙:是最坚固的一种,它也是由水泥浇制的预制块,厚度为1.5米,中间是沙加石,用水泥抹缝搭砌而成。如果从路基算起,它的高度为3米。它的主要作用是防止刮大风的时候产生的车底兜风使行驶的列车出现掉道,它的最大防风级别在10级以上。
9月1日9时40分,郑欧班列驶出“百里风区”,朝吐鲁番进发。15时30分许,郑欧班列顺利越过吐鲁番。
郑欧班列在哈萨克斯坦首次“换轨”后继续前行
大一统、标准化很重要
本报讯(大河报特派记者 刘江浩 王建华) 北京时间9月2日19时20分,郑欧班列在哈萨克斯坦境内的第一站多斯特克,进行了首次“换装”作业,20时30分,“换装”作业完毕。9月3日零时57分,郑欧班列的货物乘坐上新的列车,离开多斯特克站,继续朝前方行进。
郑欧班列在哈萨克斯坦首次“换装”完成
9月2日下午,郑欧班列在哈萨克斯坦的多斯特克站停留一天后,开始了换装作业。中国与哈萨克斯坦轨道宽度不同,需要把货物从中国的列车上,移到哈斯克斯坦的列车上。这叫“换装”,也叫“换轨”。
在“换装”站,记者看到,大型调车机把郑欧班列的集装箱一个一个从中国的列车上放到站台上,哈方海关开始抽检。主要是看有无违禁品,产品类型是否与所报的产品一致。
经过一个多小时的检查,调车机便又开始了作业,这次是把集装箱吊起来,放到哈方的列车上。
最后,工作人员再次对货物进行检查。一位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这次他们主要看集装箱四个角的孔,是否完整地卡进列车四角的突起部分,这是为了预防列车行进过程中集装箱滑落。
穿上“洋装”行驶在哈萨克斯坦的轨道上
郑欧班列“换装”后,3日零时57分驶离多斯特克,继续西行,沿美丽的阿拉湖岸边继续前行。
阿拉湖面积2650平方公里,相当于400多个西湖。虽然这里没有荷花,但记者禁不住想起,相传1000多年前在这个湖畔长大的人——李白。
沿途,记者问几个人“Can you speak english?”得到的回答经常是“No”,但昨天记者巧遇一名会说中文的小伙子。当时,听到地道的中文,记者吓了一跳。小伙子微笑着介绍自己:“我的中文名叫戴山,我从北京交通大学毕业。”
小伙子来自阿拉木图,所在公司名叫“哈萨克斯坦海关运输股份有限公司”。他们公司除了运输中国的过境货物外,还运输进口到哈萨克斯坦的中国货物,主要是电子产品,其他还有服装等产品。
郑欧班列整个行程中,要经过两次“转关”和“换轨”,第二次“转关”是在白俄罗斯的布列斯特,第二次“换轨”是波兰的马拉舍维奇货运站。如果不用“换轨”,货车从欧洲到中国只需要8天,时间能够节省一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