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周口文化
 
 
 
2015年4月13日 星期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风雨千年——商水寿圣寺塔
王朝辉 摄

  孙培忠  崔中玉

  佛塔,又称宝塔、浮屠,原是印度梵文Stupa(窣堵波)的音译。它最早是指用来供奉和安置舍利、经卷和各种法物的建筑,直到隋唐时,翻译家们才创造出了“塔”字,作为统一的译名,沿用至今。在商水县城西北35公里处,有一座楼阁式千年古塔,它就是周口市现存最早的地面建筑——北宋寿圣寺塔。

  一代名镇常社店

  寿圣寺塔位于商水县郝岗乡常社店村北沙河转弯处,西、北两面紧邻沙河,与中州名镇西华县逍遥镇隔河相望。新中国成立前,这里隶属于西华县,新中国成立后随郝岗、张明两乡一同划归商水。由于宽阔沙河的阻隔,在今人看来,寿圣寺塔位置比较偏僻,但在元明时期,这里却是另一番景象。据《汉书》、《元史》和《西华县志》等史料记载,秦汉时期,寿圣寺西北、沙河对岸逍遥镇一带曾设置?(yīn)强县,元初又设清水县,元世祖至元二年(1265)清水县又并入西华县。明嘉靖六年(1527)《寿圣寺重兴碑》还记载:“西华县清水东常社镇,旧有寿圣寺”。《明史·地理志》“西华”条下还记载“有常社镇巡检司”,明末清初史书《读史方舆纪要》“西华”条下记载有“常社关”。这些记载相互印证,说明寿圣寺所在的常社村在明代是“镇”,设有“巡检司”,是重要的交通关口。《明英宗实录》卷18“正统元年(公元1436年)六月壬子”条下亦有“设河南西华县常社巡检司”之记载,证实常社巡检司设于公元1436年6月。明代巡检司是地方性军事机构,一般设于关津要道要地,归当地州县管辖,负责稽查往来行人,打击走私,缉捕盗贼。在以水运为主要交通工具的古代,这里无疑是重要的交通关口。大明天顺七年(1463)李荣所撰《重建寿圣寺记》碑亦云:“寺内修复诸处,有使客宿歇之所”,证实常社巡检司设立后,“使客”来往增多,这已成为“使客”往来的交通要道。清代时常社店仍然是镇,《清史稿》“西华”条下就有“常社一镇”的记载。清朝初期,当地人还在沙河上架设了浮桥,乾隆年间桥废。

  古寺原貌

  寿圣寺塔之名缘于塔下的寿圣寺。据当地人说,古时这里有个较大的寺院,叫寿圣寺。寺庙原有一座大铁钟,后来因露天存放被盗。商水县文物管理所的同志介绍,钟上刻有双龙图案和铭文,重达1000斤。因时间关系,铭文内容已无人记起。但明嘉靖六年《寿圣寺重兴碑》记载:“寿圣寺创于宋,兵燹于元,复建于我朝正统纪元之初”。正统纪元初年就是公元1436年,证明寿圣寺在北宋始建,元末换代战争中被毁,大明正统元年也就是公元1436年又重修。该碑刻还记载,明嘉靖六年寿圣寺的布局“中为大佛殿五楹,前为天王左右□□师伽蓝弥陀殿各三楹,后为水陆殿七楹”,有“水陆绘像百二十轴”。佛教中有四大天王、左右护法,左护法为“韦陀菩萨”,右护法为“伽蓝菩萨”,所以,上述碑文中空缺的两个字可能是“护法”二字,“弥陀殿”可能是“韦陀殿”之误。明代以后,寿圣寺又被战争及水患破坏,1958年重修,“文革”时又被破坏,“文革”后开办成了学校。1998年,学校迁出。但寿圣寺至今尚未真正重修。在古塔的东南角,地上尚有一大块石头,是寿圣寺残存的当年寺庙的柱础,虽然经历了千年的风吹日晒及岁月洗礼,它仍然保持原来的模样,由此可见当年寺院的规模和繁华。(未完待续)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本网站所刊登的各种新闻﹑专题、专栏等信息资料,均为中华龙都网版权所有,未经中华龙都网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Copyright © 2000-2006 Www . zhld .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第01版:要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民生·专题
   第04版:时评·理论
   第05版:公益广告
   第06版:周口文化
   第07版:国内新闻
   第08版:国际·广告
“太昊伏羲氏之陵”碑考辨
泥塑作品获2015“金凤凰”全国创新产品设计大奖
我市举办戏曲专场晚会
风雨千年——商水寿圣寺塔
从荒村野渡到中原名镇
让更多学子感受戏曲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