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刘彦章 文/图
核心提示
李海燕从几把剪刀三间旧房的服装培训班起家,到拥有一个集服装剪裁设计、驾驶维修、电子电器等30个专业为一体的实用人才培训基地……30多年来,李海燕用自己的不懈努力和艰苦创业,在周口建造了一艘全国知名的“职教航母”——周口科技职业学院。而她,就是这艘“职教航母”的船长和舵手。
这艘“职教航母”让那些渴望学到一门“手艺”的农村富余劳动力和贫苦家庭的孩子,学习到了适应社会发展和打工致富的实用技术。这些由农家子弟转化而来的当代工人,在改变自己家庭命运的同时,也在为社会贡献着财富。
30多年,李海燕以自己的青春、智慧和无私奉献,引领着这艘承载周口人希望与梦想的“职教航母”,在职业教育的大潮中,劈波斩浪,砥砺前行。
张德江委员长为李海燕点赞
4月12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张德江带领全国人大职业教育执法检查组到河南对职业教育进行检查,在开封召开座谈会。省委书记郭庚茂、省长谢伏瞻及省人大、省政府相关领导和省教育厅、省内部分职业院校领导出席座谈会。
省内知名的职教专家、周口科技职业学院院长李海燕在会上作了题为《突出办学特色,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发言,介绍了该院“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订单培养”的人才培养模式,谈到了该院创办独具特色的“郑州富士康班”、“厦门天马班”,赢得了学生、家长和企业的广泛好评。
听到这些情况后,张德江委员长连连点头表示赞赏,并对李海燕说:“你的学校办得不错,这种做法很好呀。”委员长对在座的所有人说:“她学校的办学经验很有价值,值得大家学习和借鉴。”
4月13日下午,在周口科技职业学院,记者采访了周口“职教航母”的船长和舵手——李海燕。
从“海燕”走出15万余名技术人才
周口是全省第一农业大市和人口大市,农村有300多万剩余劳动力。为了告别“面朝黄土背朝天”的传统农村生活,他们纷纷选择外出打工。可是,没有技术成了制约这些农村青年致富的“瓶颈”。
上世纪80年代,李海燕在周口市区五一路开办起了服装培训班,创办了海燕技校。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当初的技校已经发展成为周口科技职业学院,为周口和全国培养了大批实用人才。如今,这些技术人才分布在全国各地,竖起了“海燕技工”的金字招牌。
“这些年,我们为社会培养了各种技能人才15万人,现在周口科技职业学院在校生有12000多人,短期技能培训人员每年都超过10000人。”李海燕介绍。从开办服装培训班,发展到海燕技校,到海燕职专,再到2008年晋升为周口科技职业学院,学校在为社会培养大批技术人才的同时,也得到了社会的认可。
谈到几十年来的创业历程,李海燕深有感触地说:“学校从小到大,从弱到强,像滚雪球一样发展到现在,关键的一个原因就是改革开放,得益于国家的好政策,得益于国家和领导对职业教育的支持和重视。”
凭借在职业教育行业作出的突出贡献,李海燕被国务院表彰为“全国扶贫开发先进个人”。2014年又被教育部等六部委评为“全国职业教育先进个人”,曾先后受到胡锦涛、习近平、李克强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
放弃“铁饭碗”开办培训班
如今的李海燕是全国人大代表,多次在全国性的职业教育会议上作典型发言,成为名副其实的职业教育专家。可上世纪80年代,李海燕还是一名从太康农村出来的制衣工人。
太康县是李海燕的老家,她高中以前的生活是在太康县农村度过的。豫东广袤的平原和厚重的黄土地,塑造了她永不服输、敢于担当、吃苦耐劳和善良宽厚的品性。高中毕业后,原本打算当一名教师的李海燕,阴差阳错地来到平顶山,在当地一家国有服装厂当上了一名制衣工人。也正是这段经历,使李海燕掌握了剪裁缝纫技术,为她日后顺利开始执教生涯奠定了基础。
1981年的一天,李海燕到周口市区五一路上转悠。她看到街边三四家温州师傅开的裁缝店门庭若市,而附近的成衣店却门庭冷落。询问后她才知道,原来,当时做一套衣服只需要十几元钱,而买一套同样的成衣却需要近三十元钱。当晚,装着满脑子服装元素的李海燕彻夜未眠。
“我自己有很好的剪裁手艺,为什么不开家小店教人做衣服呢?这样既省钱,也不让那么多人排队等候了。”李海燕做了一个大胆的决定。她扔掉手中的“铁饭碗”, 在五一路南段租了两间房,开了个小服装店。当时正值改革开放初期,人们的思想还很保守。面对家人的不理解,李海燕毅然坚持了自己的选择。
很快,李海燕的小服装店开张了。与众不同的是,她的服装店不单做衣服,还培训裁缝。由于收费较低,第一批学员毕业,她没有挣到一分钱,反而赔了技术。然而,那批技术过硬的学员分散到周口各地,却引来了100多名农村女青年,甚至还有服装店的裁缝,她们甘愿拿更高的学费向李老师学真本事。
从培训班到“职教航母”
创业是艰苦的,创业的道路从来都不会一帆风顺,年轻的李海燕深知这个道理。培训班开起来了,李海燕既当教师又当采购员,白天黑夜连轴转,一分钱掰成两半花。她忙得很少有时间按时吃饭,不分白天黑夜,以至于血压高了又低,低了又高。
培训班的老师少,学生多,为了让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很好的辅导,李海燕既是校长,又是老师。李海燕说,她在怀孕期间还一直担任裁剪老师,每天从早到晚地忙碌,让她全然忘记了自己的预产期。预产期当天,她还在教室里给学生们上课,感觉到自己身体不适,学生们把她从教室送到医院后,才发现是预产期到了。医生来不及给她做产前的任何检查,就赶紧送她进了产房。
“你不要命了?该生孩子了,还在拼命工作。”面对医生的训斥,李海燕心里的委屈一下子迸发了出来。此时,幸运之神眷顾了这位“拼命三郎”,由于送医及时,李海燕顺利产下了宝宝,这让她和家人满心欢喜。
然而,培训班里还有上百名学生在等着她回去上课,在病床上的李海燕开始着急起来。一个星期后,李海燕的身体还没有恢复,就匆匆赶回培训班给学生们上课。
就这样,凭借对事业的不懈追求,李海燕终于收到了回报,她培养的学生很快就成了市场上的“香饽饽”,来培训班学习的学员也逐渐多了起来。
之后,李海燕把培训班升格为海燕技校。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李海燕开始把眼光投向国内市场,她针对市场设专业,针对企业定课程,针对岗位练技能,增设了厨师、家电维修、美容美发、电子应用等多个专业。海燕技校又发展成为海燕职专,成为国家重点职业学校。2008年,海燕职专被批准晋升为周口科技职业学院。如今,李海燕的周口科技职业学院办得有声有色,成为在全国有影响的“职教航母”。学院先后被教育部等部委评为“国家级重点职业学校”、“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校”、“全国职业教育先进单位”、“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国家高技能人才培训突出贡献单位”。
用大爱关心贫困学生
创业有成的李海燕,并没有忘记自己也是从农村走出来的,她深深懂得农村孩子学习的各种不易。
有一个来自郸城县农村的小伙子,骑一辆破自行车,穿着胶鞋来到学校,要在这里学习技术。可这个小伙子身上却没有带一分钱,别说给学校交学费了,连自己吃饭的钱也没有。他找到李海燕,说明了自己的家庭情况,申请先在学校学习,学费和伙食费向李海燕打借条,等将来学到技术,赚到钱了,再把钱还给校长。李海燕被这个小伙子的求学精神打动了,当即就告诉他,不用想着还钱,就在这里安心学习。于是,李海燕不但没有收他一分钱的学费,反而为他提供了免费的食宿。
像这样免费为家庭贫困学生提供学习机会的事例,在李海燕的学校里不胜枚举。据不完全统计,李海燕先后为1万多名家庭贫困学员、残疾学员、孤儿等特困家庭学员减免学费。李海燕成了这些孩子们共同的校长和妈妈,被他们当成了自己的亲人。
2002年,李海燕的学校被国务院授予“全国扶残助残先进集体”,她受到胡锦涛主席的亲切接见。“当时胡主席握着我的手,我的泪水一下子就下来了,感觉多年的付出值得了。”李海燕激动地说。
让职业教育走出国门
经过30多年的发展,李海燕的周口科技职业学院, 已经发展成一所综合性职业教育学府。学院现有教师412人,其中副高以上职称81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1人,省级职教专家2人,省级学科带头人1人。
学院不断拓宽合作领域,加强国际合作。去年,经过多方考察,学院决定与加拿大亚历山大学院、加拿大汤姆森河大学建立了合作关系,签订了联合培训英语合作项目、高等数学与大数据分析合作项目。在周口科技职业学院学习两年专科,经过汤姆森河大学审核合格,可到汤姆森河大学继续深造两年,获取本科学历。学院开展国际职教合作,为农村孩子走出国门,学习与国际技术接轨的技能提供了一个平台,也为孩子们学习和就业开辟了更加广阔的前景。
李海燕介绍,目前,按照双方签订的协议,每年将有60名学院学生能够获得宝贵的出国深造机会。
职业教育任重而道远
在与国外大学联合办学的同时,李海燕还在谋划周口科技职业学院的升本工作。目前,升本工作已经全面启动,争取2016年成为全市首家应用型本科院校。
“真正的脱贫是智力的脱贫、技术的脱贫。”李海燕说。目前,周口还有大量的剩余劳动力,没有技术成为他们发家致富的主要障碍。同时,在广大农村依然有很多渴望学习到一技之长的群众。因此,发展职业教育的道路任重而道远。
如今,从周口“海燕”走出的学生大多成为了各个行业的骨干力量,在全国各地叫响了“海燕技工”的品牌,为社会创造财富的同时,也为家乡周口争得了荣誉。
“在苍茫的大海上,狂风卷集着乌云。在乌云和大海之间,海燕像黑色的闪电,在高傲地飞翔……”这是高尔基在《海燕》里描写的海燕与风浪搏击的情景。在这里,记者要用在大海中迎风飞翔的海燕来比喻李海燕和她的学校。记者仿佛看到,一只高飞的“海燕”,正引领着一艘巨型“航母”在大海中迎风航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