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时评·理论
 
 
 
2015年5月11日 星期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保持忧患意识是中国共产党人的政治担当
戴俊贤

  十八大报告指出,面对人民的信任和重托,面对新的历史条件和考验,全党必须增强忧患意识,谦虚谨慎,戒骄戒躁,始终保持清醒头脑。2014年6月30日,在党成立93周年之际,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央政治局学习时强调,我们共产党人的忧患意识,就是忧党、忧国、忧民意识,这是一种责任,更是一种担当。2014年9月30日,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5周年招待会上习近平再次指出:“面向未来,我们必须坚持谦虚谨慎、戒骄戒躁。中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实现13亿多人共同富裕任重道远。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无论什么时候我们都不能骄傲自满,党不能骄傲自满,国家不能骄傲自满,领导层不能骄傲自满,人民不能骄傲自满,而是要增强忧患意识、慎终追远,始终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我们要认真学习中央和习近平关于忧患意识的重要论述,深刻领会认识保持忧患意识的重大意义,以此警醒和激励全党,做到居安思危,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和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自觉为党和人民不懈奋斗,不断开创现代化建设事业的新局面。

  忧患意识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特质

  忧患意识是指一个人的内心关注超越自身的利害、荣辱、成败,而将世界、社会、国家、人民的前途命运萦系于心,对人类、社会、国家、人民可能遭遇到的困境和危难抱有警惕并由此激发奋斗图强、战胜困境的决心和勇气。中国共产党人的忧患意识是在革命、建设、改革的实践过程中形成和发展的,它继承了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吸取了党的历史经验和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教训,是我党政治智慧的突出表现。

  (一)中国共产党人的忧患意识是民族精神的继承和发展。忧患意识是中华民族几千年绵延不息、不断繁荣发展的重要精神基因,是中华民族的生存智慧,是促进国家进步、民族振兴的催化剂和动力源。《周易》中有“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之说;早在先秦时期,《左传》便提出了为政要“居安思危”;孟子也曾说“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从屈原的“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到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等,无不体现出以忧患意识为核心的传统文化底蕴。忧患意识还是历史上治国理政的一条重要经验。魏征曾指出:“自古失国之主,皆为居安忘危,处治忘乱,所以不能长久。”清自乾隆之后,既不忧国,更谈不上忧民,认为大清王朝是世界上最理想的社会,其结果被马克思称为“奇异的悲歌”,“一个人口几乎占人类三分之一的大帝国,不顾时势,安于现状,人为地隔绝于世并因此竭力以天朝尽善尽美的幻想自欺。这样一个帝国注定最后要在一场殊死的决斗中被打垮:在这场决斗中,陈腐世界的代表是基于道义,而最现代的社会的代表却是为了获得贱买贵卖的特权--这真是任何诗人想也不敢想的一种奇异的对联式悲歌。”(《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716页)清朝的亡国是缺少忧患意识的必然结果。中国共产党诞生于民族危难的关键时期,这些优秀传统文化精神对我党忧患意识的形成起到了重要影响和作用。

  (二)中国共产党人的忧患意识凝聚着我党深刻的历史经验。在领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进程中,中国共产党人始终没有丢掉忧患意识,更没有忘记肩负的历史使命,而是传承了中华民族居安思危这一优良传统。七届二中全会上,面对即将实现全国解放的新形势,毛泽东就告诫全党不要被胜利冲昏头脑,“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全国解放前夕,毛泽东同志一再强调“进京赶考”的问题,提出“我们决不当李自成”的警示。在改革开放的重要关头,邓小平同志到南方视察,他在谈话中语重心长地说:建设起来难,垮起来可是一夜之间啊!在苗头出现时不注意,就会出事。江泽民同志针对改革开放以来屡禁不止的腐败问题,一针见血地指出:党在新时期能不能解决好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这两大历史课题,直接关系到党的执政地位,关系到党的生死存亡。胡锦涛同志牢记历史使命,强化忧患意识,在十六大闭幕后不久,就率领书记处的同志到西柏坡学习考察,重申毛泽东同志当年提出的“两个务必”,强调要在全党大兴“求真务实”之风,并进一步提出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多次强调居安思危,无论什么时候都不能骄傲自满,而是要增强忧患意识,慎终追远,始终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正是因为有了强烈的忧患意识,我们党的事业才保持了长盛不衰的发展。93年的历史表明:我们党是在忧患中诞生、发展和壮大的政党,忧患意识深深地融入到党所领导的革命、建设与改革的全部实践中。

  (三)苏共及东欧共产党的失败为中国共产党提供了深刻镜鉴。苏联共产党曾是世界上影响最大、存在时间最久、执政时间最长的共产主义政党。它从1898年成立起至1991年自动解散为止,走过了将近一个世纪的历程,其中执政时间长达74年。苏联共产党成立时称为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在1903年党的第二次代表大会上形成了布尔什维克和孟什维克两大派别。以列宁为首的布尔什维克属于主流派,代表了马克思主义的革命路线。1912年布尔什维克在组织上与孟什维克分裂后成为一个独立政党,称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布尔什维克),1918年3月起,改称俄国共产党(布尔什维克),简称俄共(布)。1922年苏联成立后,在1925年12月举行的俄共(布)第十四次代表大会上,党的名称改为全联盟共产党(布尔什维克),简称联共(布)。1952年举行的党的第十九次代表大会上又通过决议,将党的名称改为苏联共产党,简称苏共。苏联共产党在其漫长的发展和执政过程中,曾经取得过震惊世界的辉煌业绩。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党内各方面的消极因素不断增长和积淀,直至最后不仅失去了政权,而且也毁灭了自身。东欧一些国家的共产党也由于同苏联一样自身蜕化变质的原因,失去了执政地位。我党正是从他们走向衰亡的教训中,看到了潜在的危机,以此为鉴,居安思危,找到了前进的正确方向和道路。(未完待续)(作者为市委政研室原副主任)

  编前:2014年11月21日至22日,由求是杂志社和中国延安干部学院联合举办的第四届党性教育“延安论坛”在延安干部学院举行。我市戴俊贤同志论文《保持忧患意识是中国共产党人的政治担当》入选本届论坛,戴俊贤同志应邀参加了论坛学术研讨会。为引导全市广大党员干部保持清醒忧患,勇担崛起重任,本报将分三期刊发论文全文,敬请关注。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本网站所刊登的各种新闻﹑专题、专栏等信息资料,均为中华龙都网版权所有,未经中华龙都网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Copyright © 2000-2006 Www . zhld .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第01版:要闻
   第02版:要 闻
   第03版:民生·专题
   第04版:时评·理论
   第05版:中国邮政储蓄银行
   第06版:周口文化
   第07版:国内新闻
   第08版:国际新闻
浅谈依法治国的哲学基础
图片新闻
计划·变化·电话
适应新常态 解决新问题 谋求新发展
话说批评难
保持忧患意识是中国共产党人的政治担当
欢迎来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