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民生·专题
 
 
 
2015年5月25日 星期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好 人 马 刚
本报记者 杨光林

  他自幼在少林寺学习武术,拿过全国武术大奖,后来在香港做武术教练。2001年春,为了照顾患病的母亲,他从香港返回家乡,用自己多年的积蓄专门兴办一所留守儿童学校。他坚持以打工养校,免去了学校里贫困、孤残学生所有的学费、生活费。13年来,他共资助600多名贫困孩子和78名孤残儿圆了读书梦,受他资助的28名学生先后考上了大学。为了筹集办学经费,保障孩子们的正常学习、生活,他隐姓埋名悄悄跑到工地上做起了农民工。后来,他又组建起施工队,带领民工们四处打工,他和民工们一起扛水泥、拉材料、提灰桶、爬脚手架。母亲病危撒手人寰时,他还身在工地上,没能见到母亲最后一面。他的感人事迹先后被国内主流媒体广泛报道,根据他的故事改编的电影《大爱无声》即将上映。他就是入选中国好人榜、获得河南青年五四奖章、感动周口十大人物的项城市官会昌福学校校长马刚。

  “孩子没钱上学,学校把学费给我们免了;没钱吃饭,让我们免费吃饭;孩子没衣服,又给我们免费发衣服。”一个家长这样描述孩子在马刚的学校中获得的照顾。

  “这些年,听说过许多企业家支持福利办学的事迹,但是像马刚这样倾其所有办福利事业,自己还要靠去打零工、卖苦力来维持生活运转的好人,我还是头一回听说。他的所作所为很难用行善积德来概括,应该说马刚心中有大爱、有大德,他的品行折射出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基因,他的办学也绝非简单的道德施舍,而是具有文化、道德、社会多重意义。”在中国文明网上有人这样评论。

  “五一”刚过,“出彩周口人”采访组来到项城市官会镇,走近这位被人称为“最美农民工校长”的马刚。

  时光追溯到2000年,在少林寺学艺有成的马刚随团出访香港,开展少林武术文化交流。其间,马刚以武会友结识了成奎安、吕小龙等著名影星,折服了不少香港商界知名人士。次年春,马刚在香港期间,香港昌福地产公司的董事长欲年薪30万港币聘其为私人保镖,但马刚由于牵挂远在家乡患病的母亲,并希望能为贫困的家乡做点事,便婉言谢绝了。马刚告诉她,自己出身贫寒,只读完小学便辍学了,深受知识匮乏之苦,看到家乡不少孩子失学,感到非常心痛,自己想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帮助他们完成学业,这位董事长被马刚的品格深深打动,决定资助他回乡办学。

  马刚从小受到了母亲的熏陶,母亲是一名民办教师,连续任教30年。小时候,父母就教育他,要多行善事,乐于助人,遇到挫折时要以德报怨,并身体力行,言传身教,在他心中播下了善良和慈爱的种子,影响和塑造了他的人生。

  2002年夏天,在香港友人的资助下,马刚又花尽全家所有的积蓄,终于在家乡办起了项城市官会昌福学校。很快,这所学校就成了附近十几个乡镇农村留守儿童的家园。    

  在学校运转陷入困境的初期,一段时间内,马刚曾徘徊于矛盾的十字路口,在母亲和学生之间痛苦地抉择:选择在家照料母亲,实现当初从香港返乡照料患病母亲的愿望,这些苦难的孩子将会失去生活来源;选择外出打工挣钱供养孩子,母亲将无人照料。母亲得知马刚这一心事,劝说他必须把这些可怜的孩子放在首位,他们已经失去了亲人,决不能因资金问题再让他们失学。在母亲多次劝说下,马刚选择了让母亲和年迈的父亲相依为命,嘱托已出嫁的妹妹一定要多来看看妈妈,自己选择就近的城市打工,每天用手机和母亲保持联系。

  学校创办以来,马刚一直立足农村,心系慈善,造福社会,不图回报,每年都有1000多名孩子在这里就学,其中不少孩子自幼失去了父母,大多是被丧失劳动能力的爷爷奶奶照顾着。

  为了能让这些孩子正常上学,马刚派专人负责贫困儿童的学习和食宿问题,使他们安心在校读书,远离饥饿和寒冷,享受到学校这个社会大家庭的温暖。

  孙肖南小时候妈妈离家出走,爸爸身患重病,由爷爷和姑姑照顾。马刚知道情况后,多次专程从外地赶回,去医院看望他的父亲,每次都送去医疗费。2013年10月28日凌晨,马刚又一次送去4000元医疗费时,孙肖南的爸爸病情加重,于当天上午10时去世,从此孙肖南成了真正的孤儿。马刚轻轻拭去孙肖南脸上的泪水,对他说:“孩子,别怕,要坚强起来,以后学校就是你的家,我就是你的爸。”

  王航宇和弟弟王俊恒同在昌福学校学习。母亲嫌家穷走了,父亲说是去打工,可一去两年多杳无音信,兄弟二人只好跟着70多岁的奶奶过日子。我们见到他们的奶奶崔桂兰时,老人泪流满面,激动地说:“孩子没钱上学,学校把学费给我们免了;没钱吃饭,让我们免费吃饭;孩子没衣服,又给我们发衣服。真不知道该咋感谢……”

  在昌福学校,像孙肖南、王航宇、王俊恒这样的孤儿特困生还有很多,这是一群苦难的孩子,每每想到这里,马刚说:“我要努力打工,让这些苦难的孩子在学校找到温暖,得到家的关爱。”马刚表示,他收留了这些孩子,就要对他们负责,学校不仅给他们免去所有学费和生活费,而且要资助他们上高中,上大学,直到成人。

  2013年5月,疏于照料的母亲意外病故,使马刚抱憾终生。14日晚上,极度劳累的他在工地上睡着了,凌晨醒来,发现手机上有15个妈妈打来的未接来电,没等打过去,妹妹电话又打了过来,妈妈病故了,他当时就瘫坐在工棚里放声大哭。他疯狂地赶回家,只见母亲手中紧紧攥着手机,口中似乎要说些什么。马刚痛苦万分,捶胸顿足,整个人崩溃了,抱着妈妈已经冰凉的身体,哭喊着说:“妈妈,儿回来晚了,是儿子不孝,不该离你这么远。”他觉得太对不起母亲了,让母亲就这样遗憾而终。他非常后悔不该离开母亲,连老人家临走前的最后一面也没见上,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马刚都不能摆脱悲伤,认为如果能接到母亲临危时的电话及时赶回去,也许母亲的病能及时得到救治,64岁的母亲唯一留给马刚的是15个没有打通的电话。当年从香港回来想好好照顾母亲的愿望从这一刻破灭了,在那孤独的一个月中,他每夜痛苦地徘徊或眠于母亲坟前,时常想起母亲生前慈祥的面孔,想起最后一次与母亲见面,马刚感到自责和忏悔,甚至动念要追随母亲而去。

  一个月后的马刚满脸胡须,大幅消瘦。这个几乎虚脱的汉子回到学校,几十个苦难的孩子跑到他身旁围着他,拉着手问:“校长,校长,你怎么了?碰到什么不顺心的事了?让我们帮帮你吧!”孩子们天真无邪的话语,深深触动了马刚的心,他紧紧地抱着这些孩子,流出了酸楚的眼泪,他在心里树立一个信念:不能丢了这些孩子,如果丢掉了包袱,自已也丢掉了良心。为了这些孩子,无论多么困难,这条道路他都要坚定地走下去。他决心要把母亲的美德发扬光大,用自己的一生传递下去,让这种爱影响到更多的人,愿天下所有失去妈妈的孩子,从此在心灵上不再感到痛苦和孤独。

  学校每个月支出很大,每月要发放教师工资几万元。学校考虑到学生的生活和安全,还聘请了20多名后勤和相关人员,每月的工资也是几万元。学校场地占地30多亩,每个学期要支付几万元租金。78名孤儿特困学生免费上学、食宿,要想正常维持教学就要多补贴十几万元,所有这一切,马刚都承受了。

  学校缺少资金,他为了学校和孩子,不得不四处想办法挣钱垫付学校所用。由于只有一身功夫,没有专业的技术,他只好选择了打工之路。他找来当地的农民工,组建了施工队伍。他带头到各大工地,低下头,乞求工地老板给点活干。很多时候,他和工人一起扛水泥、运材料、爬脚手架,实在累了,就躺在沙土堆上打个盹。有时候活干不好或不能按期交工,还会被老板当众斥责。从武术冠军、校长到打工仔,这些身份的转换产生的心理落差,这位刚强的汉子都一一忍受了。但是,他最欣慰的是这些孩子。在湖北电视台录制的节目中,孩子们通过镜头对他说:“爸爸,在工地上您要注意安全,您什么时候回来?我们想您。”这一刻,这位刚强的汉子流泪了,他说:“一个人的价值,不是你有多少财富,而在于你能够影响多少人。以后不管遇到多大的困难,只要自己还有一点力量,就永远不会放弃每一名困难学生,让他们在校的每一天都能够有饭吃、有学上、有书读。”

  解决了孩子的学习生活困难后,如何把他们教育成对社会有用的人?马刚有了新的梦想——把国学这一民族基因植入当代学子体内,弘扬民族文化,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昌福学校,马刚让学生从低年级开始诵读《弟子规》,到中高年级诵读《论语》。从昌福学校走出的每位学生,都能背诵《弟子规》和《论语》,是马刚的最大心愿。

  一个农村留守儿童学校的读经诵典,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河南省国学文化促进会副秘书长王福琪去年9月专程到昌福学校,参加孔子像揭幕仪式,并把他践行的“《论语》进千校”活动的第一站选在这里。“没想到一个偏僻的农村学校能开展国学教育,更没想到一位‘农民工校长’对中国传统文化如此看重。”王福琪如此感叹。

  一名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马刚认为,身教胜于言传,不论哪个方面,凡是要求孩子做到的,老师一定要先做到。为此,他在昌福学校推行礼仪,成立孝基金。在校园,记者看到师生见面互相鞠躬问好、双手接物,真切感受到了祖国传统文化的延续。

  在孝基金会,每位教师从每月的工资中捐出一点,学校再拿出等额捐款,到年底慰问教师的父母。“不论学校多困难,不论我有多忙,我都会和你们一起去慰问父母的。”在孝基金启动仪式上,马刚向全体教师承诺。

  现在,昌福学校在当地已小有名气,不少学生从这里走向成功。昔日的梨园春擂主王玉凤名震中原,多次赴法国演出;习武的申玉强,在国际散打比赛中获得80公斤级冠军;六年级学生刘军杰,在河南卫视汉字英雄全国大赛中成功晋级。昌福学校先后有28人考上当地重点高中,20人后来考入全国重点大学。

  孩子们的健康成长,是马刚最大的满足。在郑州大学读书的李阿芳、李莉丽每周都要打个电话,向马刚报告学习情况,姐妹俩把他当成自己的亲人。在他的资助下,如今已在广州公安局工作的马晨亮、在洛阳医院工作的马良峰每次回老家,都要到学校看望马刚。他们说,没有马校长,就没有他们的今天。

  大爱无言,大音无声。近几年来,马刚的事迹相继被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人民网、新华网、中国文明网、河南电视台、黑龙江电视台、湖北电视台、内蒙古电视台、大河报、周口日报等数十家新闻媒体报道,在全国产生了强烈反响。福建、安徽、郑州、商丘等省市的“道德讲堂”纷纷邀他前去讲课,他让成千上万的民众感受到道德的力量,感染着无数的普通人走上了公益之路。当地教育、民政等有关部门对他打工办学的精神,给予关心和支持。他先后被评为感动周口十大人物、 周口道德模范、 周口市优秀校长、 河南好人、中国好人,不久前荣获河南青年五四奖章。

  “弟子规,圣人训。首孝弟,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如今,每天清晨,在昌福学校新落成的孔子像前,马刚的学生都会大声诵读《弟子规》,读书声回荡在校园上空,飘得很远,很远。

  马刚和他资助的部分学生。

  “五四”前夕,马刚获得河南青年五四奖章,在省会受到表彰。  资料照片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本网站所刊登的各种新闻﹑专题、专栏等信息资料,均为中华龙都网版权所有,未经中华龙都网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Copyright © 2000-2006 Www . zhld .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第01版:要闻
   第02版:要 闻
   第03版:民生·专题
   第04版:时评·理论
   第05版:公益广告
   第06版:周口文化
   第07版:国内新闻
   第08版:国际新闻
王泽昱:品学兼优 孝顺长辈
图片新闻
城管队员路遇火情及时扑救
袁杨晨:心系集体 孝敬父母
好 人 马 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