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卢好亮 通讯员 胡恩来 刘杰
6月18日早晨,火红的太阳刚刚跃出地平线,郸城阳光暴走队的队员们便沐浴着清新的晨风,踏着节奏明快的音乐,开始了新一天的健身运动。
“今年这个麦季真好,农民都不点烧秸秆了,天也蓝了,空气也新鲜了。不像往年麦收,群众大量点烧麦茬,灰蒙蒙的黄烟遮天蔽日,到处充满辣眼刺鼻的焦糊味,一个多星期都不敢出来锻炼身体。”说起“三夏”空气的变化,郸城阳光暴走队队长晋从昌感受至深。
“如今,再点烧麦茬违反《大气污染防治法》,是要负法律责任的,谁还敢点?”有着多年烧种习惯的石槽镇67岁的农民朱合理认识深刻。今年,郸城县及早着手,采取多种形式展开强大的宣传舆论攻势,使农民群众从法律、政策的角度,认清上级政府今年秸秆禁烧的决心和力度,重点树立干部群众的信心,让群众不敢烧、不能烧、不想烧。
郸城是一个典型的农业大县、国家级粮食生产先进县,耕地面积160多万亩,常年粮食产量20亿斤以上,每年产生农作物秸秆几十亿斤。大量的秸秆如何消化?今年该县彻底扭转了“年年禁烧年年烧”的难题,真正实现了天蓝地绿空气新。
“秸秆禁烧,光堵不行,要源头治理,疏堵结合,关键是要给秸秆找出路。”郸城县人民政府县长罗文阁一语中的。
秸秆的主要出路是秸秆还田。为了推广这项集节水农业、有机农业、覆盖农业和生态农业于一体的综合性实用农业新技术,今年郸城县财政拿出100多万元,对全县所有联合收割机全部普及安装了秸秆还田机,不安装秸秆还田机的收割机,群众几乎没人使用,全县70%以上的秸秆实现了就地粉碎还田。
秸秆集中回收储运变废为宝。生产秸秆碳、秸秆发电、秸秆造纸、生产食用菌等是郸城县探索秸秆综合利用的多元化途径。去年,郸城县财政投入150多万元,在每个乡镇都建有5至6个秸秆收购点,每个收购点占地10亩,补贴土地租赁费1万元。今年,县财政又投入600多万元,为全县86个秸秆收储点实行打捆机、打包机、抓草机、地磅、供电等升级配套。
氨化青贮转化为饲料,促使秸秆过腹增值。为鼓励畜牧业发展,郸城县财政每年拿出200多万元,用于秸秆氨化青贮和微贮,每年有15%的农作物秸秆转化为饲料。去年,郸城还被评为全省秸秆利用试点县。
今年“三夏”期间,郸城县从县直机关抽调500名干部,对3个有焚烧秸杆习惯的重点乡镇实行人、财、物重点帮扶。每个自然村进驻1名干部,吃住在村,指导监督在田间地头,采取“五个一”措施:一个干部,包一个村庄,盯一台收割机,拿一把尺子,定一个标准(麦茬在10公分以下),实行收割一块,粉碎或清运一块,耕种一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