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次晋京 誉满华夏(下)
记者 窦娜
三次晋京——也无云彩也无风
第三晋京是在1975年的秋天,演出的是《龙江颂》中的第八场《闸上风云》。
当时全国正在普及革命样板戏,中央文革领导小组要求全省将各地普及革命样板戏的成果组团到北京汇报演出,越调剧团排练的这出折子戏被“抽中”,代表河南晋京汇报。
这次汇演仅在北京西郊的一个剧院演出了四场,没有重要的领导和著名艺术家前来观看。后来,剧组人员曾开玩笑说:“演出的是《闸上风云》,演后却是‘既无云彩也无风’。”
四次晋京——两部戏同时拍电影
越调剧团第四次晋京是在1979年的10月至1980年的2月,主要任务是应北京电影制片厂之约,把《李天保吊孝》和《诸葛亮吊孝》两部戏拍成电影。
据说,原先在越调剧团的演出剧目中并没有《诸葛亮吊孝》这出戏。后来,为什么有了呢,还被邀请拍成电影?可见,这出戏不简单!这要从1958年说起,当时毛泽东到河南观看申凤梅演出的《收姜维》,毛泽东很喜欢诸葛亮这个人物,演出之后,毛泽东便问申凤梅会不会演《卧龙吊孝》。申凤梅诚实地说:“不会。”毛泽东就没有再往下问了。但是,从此之后,剧团便一直为挖掘和整理《卧龙吊孝》而努力,并派导演闵斌到南阳一带访遍越调老艺人。经过不懈的努力,剧团终于整理出了包括《讨荆州》《芦花荡》《柴桑口》《吊孝》等几场戏的《诸葛亮吊孝》。但是遗憾的是,这部戏排好没演几场,“文化大革命”就开始了,一搁就是十几年。
改革开放之后,古装戏解放,越调剧团在迅速恢复上演《收姜维》、《李天保吊孝》之后,又组织闵斌等同志在1978年冬对《诸葛亮吊孝》继续进行加工整理。终于在1979年5月底,修改和排练工作全部完成。6月,剧团赴郑州演出,一炮打响,好评如潮。中央看戏小组组长、原文化部艺术司司长叶枫在座谈会上称申凤梅宝刀不老,演小乔的陈静光彩照人,演周瑜的何全志把人物塑造的有血有肉,整台演出,阵容整齐,是一出十分成功的好戏。与此同时,北京电影制片厂厂长汪洋携著名导演谢添专程来郑州观看《诸葛亮吊孝》,看后当即拍板,《诸葛亮吊孝》和《李天保吊孝》可以同时到北京拍电影(《李天保吊孝》拍电影在“文革”前的1963年就已经定下了)。
1979年8月,北影导演陈方千和摄影段吉顺到越调剧团来做拍摄前的准备工作。因为申凤梅突发心脏病住院,所以先拍《李天保吊孝》,并改名为《李天保娶亲》,由年轻演员马兰饰演李天保。
1979年10月,带着《诸葛亮吊孝》和《李天保娶亲》,剧团再次来到首都北京。
1980年2月5日,影片《李天保娶亲》和《诸葛亮吊孝》先后在北影放映室放映,老舍的夫人胡洁青,著名歌唱家王昆,著名电影表演艺术家王人美观看了两部影片的试映。放映后,王昆拉着申凤梅的手说:“真好,真不简单!一个剧团一次拍两部电影,这在北影历史上还没有先例。”
越调剧团再次风靡京城,进一步确立了在全国的地位。鉴于其影响力,1983年5月,河南省政府决定,将周口地区越调剧团升格为河南省越调剧团。
五次晋京——在王光美家做客
第五次晋京是在1982年2月初,演出的剧目是新编历史剧《明镜记》。该剧的编剧是著名剧作家马少波,导演罗云。申凤梅饰演李世民,陈静饰演长孙皇后,何全志饰演魏征。
《明镜记》在京演出期间同样引起了很大反响,不少艺术家、评论家发表文章,赞誉演出成功。
刘少奇的夫人王光美分别在广和剧院和吉祥剧院观看了两场《明镜记》。看完第一场,她对该戏赞不绝口。第二场结束后,王光美热情地邀请剧团演职人员到自己家玩。
2月14日上午,申凤梅、陈静、何全志、罗云等演员第一次来到王光美家做客,宾主相谈甚欢。临别前,申凤梅拿出纪念册请王光美在上面留念。王光美写道:“希望你们多演对人民有教育意义的戏。”此外,她还在纪念册上专门为申凤梅写了一句话:“祝你永葆艺术青春。”后来,王光美又观看了剧团演出的《诸葛亮吊孝》和《收姜维》。
2月29日,剧团奉命在人民大会堂小礼堂演出《诸葛亮吊孝》,彭真、乌兰夫、杨尚昆、韦国清等党和国家领导人观看了演出。演出中场休息时,中央领导与主要演员进行了座谈。演出结束后,中央领导又亲切接见了全团演职人员并合影留念。
六次晋京——集万千宠爱于一身
越调剧团第六次晋京是在1991年10月20日,演出的剧目是大型现代戏《吵闹亲家》。这是一出喜剧,讲的是改革开放之初农村中出现的新矛盾和新问题。
1990年10月,《吵闹亲家》参加河南省第三届戏剧大赛,获得演出优秀奖、剧本创作奖、导演奖、音乐奖和舞美设计奖。申凤梅、何全志获表演特别奖,陈静获表演一等奖。10月17日,全国剧协副主席、著名导演、剧作家杨兰春在《河南日报》发表题为“推荐现代喜剧《吵闹亲家》”的文章盛赞该剧。
应文化部和民政部之邀,1991年10月,越调剧团带着新作《吵闹亲家》第六次赴京。
10月21日,《吵闹亲家》在首都吉祥剧院举行首场演出。场内爆满,掌声笑声不断。演出结束后,演员一连谢幕多次,观众仍久久不愿离去。老舍的夫人胡洁青,著名剧作家、北京市剧协主席马少波及首都的众多艺术家当场作诗献画,祝贺演出成功。
10月23日,文化部、民政部、全国剧协、全国现代戏研究会为《吵闹亲家》晋京演出联合召开了座谈会,会议由中国艺术研究院常务副院长郭汉城主持,首都文艺界30多位专家、学者参加了座谈会。专家们对该剧给予了高度评价,并一致认为《吵闹亲家》是一出很难得的好戏,它不仅有较高的观赏价值,而且有积极的现实意义;创作与演出为现代戏的戏曲化提供了一个可借鉴的范例。
10月25日和30日,剧团两进中南海,分别为中央领导演出了《吵闹亲家》和《诸葛亮吊孝》。
《吵闹亲家》晋京演出还受到了首都新闻界和评论界的高度关注,《人民日报》《北京日报》《北京晚报》《戏剧电影报》等都从不同角度报道或刊载了该剧晋京演出的消息和评论。
在京演出期间,民政部决定将《吵闹亲家》拍成电影艺术片向全国发行。1992年1月10日,艺术片拍竣,并在郑州举行了首发式。期间,文化部又将该剧定为全国优秀剧目向中央电视台推荐,并定于1992年春节在中央台向全国播出。
1991年,中宣部首次设立全国“五个一工程奖”,与文化部原来设立的全国“文华奖”同时评选。戏曲方面,河南推荐了三台戏,《吵闹亲家》名列其中。对于越调剧团的演职人员和创作人员来说,这两项大奖如果能获一项就心满意足了,更别提同时包揽两项了。
可是命运就是这么眷顾越调剧团。1992年5月,评选结果在《人民日报》公布,令大家始料未及的是,《吵闹亲家》同时获得了中宣部首届“五个一工程奖”和全国第四届“文华新剧目奖”,演员陈静获得了全国“文化表演奖”。
1992年春,应全国剧协之邀,剧团到杭州参加全国现代戏年会的展览演出,获得了优秀演出奖。
1992年5月,为繁荣河南省文艺创作,省政府设立了河南省优秀文艺成果奖,《吵闹亲家》再获殊荣。
该剧自演出以来,不仅受到了党和国家领导人、文艺界专家的好评,还全国大奖一网收,真正是集万千宠爱于一身!
七次晋京——被京剧移植
第七次晋京是在1995年6月,演出的剧目是《七擒孟获》。该剧根据《三国演义》中有关章节改编,编剧为中国京剧院高文澜、陈延龄,导演高牧坤,申凤梅、何全志、陈静担任主演。该剧于1993年创作,1994年参加河南省第五届戏剧大赛,1995年5月参加在太原举行的全国戏曲“金三角”汇演。
由于太原演出成功,同年6月,文化部邀请剧团赴京演出。首场演出在北京护国寺人民剧院举行,演出结束后,观众难掩内心的兴奋,一下涌上了舞台,连前来看戏的王光美、贺敬之都被挤到了一旁。
次日晚,中国京剧院的全体演职人员观摩了《七擒孟获》的演出,观摩后又专门组织讨论。不久,中国京剧院把该戏移植成了京剧。据说,以往都是地方戏移植京剧的较多,京剧移植地方戏的实属少见。
之后,文化部、全国文联和全国剧协为《七擒孟获》晋京演出联合召开了座谈会,会上专家们对该戏的创作和演出给予了高度评价。
八次晋京——振兴越调有后生
2003年5月初,河南省越调剧团第八次晋京,演出的剧目是《尽瘁祁山》。
《尽瘁祁山》的编剧为戴英禄,写的是诸葛亮晚年出兵讨魏,六出祁山,壮志未酬,病死于五丈原的故事。导演仍是中国京剧院的高牧坤,申凤梅的最后一个弟子申小梅饰演诸葛亮。演出在京取得了圆满成功,全场掌声达36次,谢幕长达20多分钟。
但是遗憾的是,当时正值“非典”,《尽瘁祁山》只在北京演出了两场。展演期间,时任中央政治局委员、军委副主席、国防部部长的曹刚川接见了部分演职人员。
尽管《尽瘁祁山》在北京只演出了两场,但是影响也不小。《北京晚报》发表评论说:“申小梅演绎的暮年诸葛亮形象让戏迷们欣喜不已,因为大家不仅从她饰演的诸葛亮身上看到了越调大师申凤梅的影子,还看到了她的创新和发展。”《中国包装报》以《喜看小梅演诸葛》为题,称“申派有传人,诸葛又活了”。并不惜大篇幅介绍申小梅的成长过程。申小梅也因此获得了全国第二十一届梅花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