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天瑞
“蚕生春三月,春桑正含绿。女儿采春桑,歌吹当春曲……”南北朝时期的民歌《采桑度》,这明丽清新的诗句,描绘出一幅轻快欢乐的阳春采桑图。
“昨日入城市,归来泪满巾,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宋朝时期张俞的五言绝句《蚕妇》,这影响久远的诗篇,借一位妇人之口,表达了对封建社会剥削阶级残酷剥削劳动人民的极端愤慨。
在我国浩如烟海的诗词中,之所以能有这样一类蚕桑诗词,犹如晶莹剔透的珍珠穿越时空、纵贯古今,并仍然溢光流彩、鲜艳夺目,是因为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桑养蚕、缫丝织绸的国家,丝绸文化源远流长,丝绸业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自然地,历代文人墨客创作并留下了大量吟咏蚕桑的优秀诗词。
要养蚕就要先栽种桑树。“苟无园中叶,安得机上丝。”就是说,如果田园里没有桑叶,织机上怎能会织出丝绸呢!考古学家经过科学考察发现,我国种桑养蚕已有7000多年的历史。早在甲骨文中,就曾多处出现桑、蚕、丝、帛等字形。到了周代,种桑养蚕已是很常见的农活。春秋战国时期,桑树已经成片成片地大规模栽种……多少年来多少代,我们豫东大平原上,尤其适宜栽种桑树,其桑叶片大、肥厚、嫩脆、汁多,当然更适合养蚕。我在少年时代,就曾看到,黄村周围的路边、坑旁、河堤、寨墙上,处处长满了高高大大的桑树,一到春天,绝大多数人家都忙忙碌碌地采桑养蚕。
邻家嫂子是位养蚕能手,因为好奇,虽不能说我天天看她养蚕,倒也可说经常看她养蚕,直看得对养蚕也略知一二。
每年秋天,当秋蚕的蛾子产卵的时候,要让蛾子把卵产到纸片上。但是,要防止卵生小蚕。因为冬天快到了,天气已经变冷,同时也没有嫩桑叶了,如果卵生了小蚕,就会遇冷冻死,或因没有桑叶吃饿死。养蚕人就要想办法保护蚕卵安全过冬,使其在第二年春天孵出小蚕来。不过,保护蚕卵过冬也并非很难,其秘方是,把产在纸片上的蚕卵用黑布包起来,最好多包两层,使其不能透光,然后放在低温处(1至5摄氏度间)妥善保存,到了第二年4月下旬至5月上旬,天气逐渐变暖,温度升至20摄氏度以上,蚕卵就会自然地孵出蚁蚕来。
蚁蚕孵化之前,要布置好蚕室,打扫卫生、消毒、通风、防火、防鼠。刚孵化出来的蚁蚕是黑色的,比蚂蚁还小,扭扭捏捏地爬个不停。蚁蚕孵化出40分钟,就有食欲。经过2至3个小时,蚁蚕就会吃桑叶,并且食欲大增。养蚕人就要采来桑叶,切细切碎,撒在簸箕或簸罗里,用鸡毛把蚁蚕扫到桑叶上,这样就开始喂养过程了。蚁蚕逐渐变成白色,十分可爱。蚁蚕的前11至13天,叫小蚕时期,每天喂食4次,上午7点、中午11点、下午4点、晚上10点。蚁蚕的后13天至15天,叫大蚕时期。大蚕的食量很大,并日夜不停地吃,吃桑叶宛如春雨沙沙。中国不是有个词语叫“蚕食鲸吞”吗?蚕宝宝越来越胖。养蚕人就要多采桑叶,不间断地喂养,让蚕宝宝吃饱吃好。当然,黄村的男孩子、女孩子爬起树来,都是如履平地。这时,还要注意,食量很大的蚕宝宝排泄物也多,要及时打扫卫生,防止污染;采集的桑叶不能带露水,带了露水要晾干,蚕宝宝喝了露水容易拉肚子;如果室内有了蚊子,只能拍打、驱赶,不能点燃蚊香,因为蚕宝宝害怕那个“气”。
当蚕宝宝长到27天,就立马呈现老熟特征——食欲减退、身躯缩短、胸腹透明、口吐丝缕。这样的蚕叫熟蚕,需要立马上蔟。养蚕人就要折来柳枝,扎成捆,把熟蚕放到柳枝上。当熟蚕找到结茧场所,欢喜欲狂,把头不停地上下左右摆动,从嘴里吐丝,将丝织成一个个排列整齐地躺倒的8字形丝圈,并逐渐把自己包围起来。熟蚕每织出20个丝圈,称为一个丝列,便动一下身体位置,然后再继续吐织下一个丝列。因此,蚕宝宝结的茧,很像一个壳里长有两个籽的花生,两头粗,中间细。科学家发现,虽然家蚕奋斗一生才能结成一个茧,但这个茧的丝长可达1500至3000米。
当熟蚕上蔟吐丝后,大约两天两夜,即可结成一个茧。大约5至6天,当蚕的分泌物完全吐尽,蚕将化蛹,即可采茧。采下的茧要迅速处理,或立即出售,防止蚕茧发热变色,影响质量;或用开水蒸煮,把蛹杀死,同时把茧抽成丝;或留极少一部分茧,等待化蛹为蛾,破茧而出。当公蛾母蛾交配后,公蛾即死去。母蛾在交配3至4个小时产卵后,也死去。一个母蛾大约产卵500个。养蚕人要让蛾子把卵产在纸片上,并保护好,以备饲养秋蚕,或以备来年饲养春蚕。这样,蚕们又将完成新一代的循环。
有了蚕丝还能愁绫罗绸缎吗?在长达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我国劳动人民创造并不断发展栽桑养蚕、缫丝织绸技术,为人类文明作出了卓越贡献。然而遗憾的是,农村里养蚕的人逐渐销声匿迹了。
我曾问邻家嫂子,怎么不养蚕了?邻家嫂子说,现在有吃有穿有钱花,谁还费心巴力地去养那几个蚕,也不赚啥钱。嗬哟,这回答,咋不令人思考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