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报记者 李伟
12月22日,在《周口晚报》5周岁生日当天,报社特意邀请周口各界代表举行了一场旨在总结《周口晚报》5年成长、为晚报持续健康发展建言献策的座谈会。因为嘉宾都带着一颗热诚的心前来,座谈会的发言都特别真挚、让人感动。(按发言顺序排列)
李哲(周口晚报民生新闻版编辑)
甘做
“蜡烛”“人梯”
编辑不只是一个文字匠,他同样要有过硬的政治素质和业务能力,有强烈的敬业意识,有高度的创新意识。只有达到这个目标,才能圆满完成神圣使命,为一张“市民喜爱的报纸”做出应有的贡献。编辑是“甘为他人作嫁衣裳”的人。“蜡烛”和“人梯”精神是好编辑的人格写照。我会在今后的编辑生涯中努力做一支燃烧自己的蜡烛,甘当一架供人攀登的梯子,编出好新闻、好稿子,编出给人带来审美愉悦的好报纸,让喜爱《周口晚报》的市民越来越多。
付永奇(周口晚报采访中心副主任)
让奋斗和创新继续
“办市民喜爱的报纸”是晚报人孜孜不倦的追求,为此我们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三贴近”原则,关注民生、服务市民。5年里,我们就是为了这个追求而奋斗,为让报纸更符合“三贴近”原则而不断创新。正是在这样的奋斗和创新中,我们才取得了今天的成绩。杜甫诗云:“天时人事日相催,冬至阳生春又来。”今天,晚报创刊5年了,我们又站在一个新起点。时代在催,读者在催,责任在催,下一个5年,我们怎样才能更上一层楼?作为晚报人,我们深深懂得,没有比奋斗更快捷的道路,没有比创新更好的方法,惟有永不懈怠,才能迎来明媚的春天。
王羡荣(读者代表)
还做晚报
通讯员
我是《周口晚报》的忠实读者,也是一名老通讯员了,伴随晚报度过了5个春秋,亲眼见证了她的成长与壮大。5年里,晚报全面宣传党的方针政策,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深受我和老伴的喜爱,每天上午10点前见不到报纸,我们就给投递员打电话。晚报创刊之初,我就成了她的通讯员。向自己喜爱的报纸投稿,我有很大的热情,每年都要在晚报发稿30多篇,发摄影图片十余幅。数年持之以恒地坚持采访写稿,使我这个老年人的身体非常健康。我常常给我那些离退休的老朋友说,是晚报给了我精彩生活和健康身体,我要把这个通讯员一直当下去。
张靖(河南日报驻周口记者站站长)
“饺子策划”
注重民生
5年前的今天,正好是冬至。我记得,在《周口晚报》的创刊号上,刊发了一张很大的市民包饺子的照片。5年里,这个主题一直在晚报的“生日刊”上延续,或者是与市民同乐,搞包饺子大赛;或者是情暖弱势群体,联合爱心企业给贫困户、农民工送饺子。这说明了什么?这充分说明《周口晚报》是一张贴近基层、贴近群众生活的市民化报纸,赢得市民的喜爱理所应当。围绕民生这个大命题,《周口晚报》这5年渐渐变得大气、厚重、靓丽,许多报道都给读者留下了深刻印象并回味悠长。晚报同志的手机彩铃是这样的:“您所关心的,就是我们报道的。”希望《周口晚报》一直这样走下去,祝愿《周口晚报》的明天更美好。
王海山(周口电视台台长)
晚报精神
让人钦佩
5年前的今天,周口千万人民翘首以盼的《周口晚报》诞生了,从此周口人有了自己的晚报,周口从此结束了没有晚报的历史。《周口晚报》的诞生,作为一种舆论工具,使党的方针和人民的心声得以更广阔地表达;作为一种桥梁和纽带,使党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更加密切;作为一种信息传播渠道,使周口与世界的距离越来越近;作为一种文化传播载体,使周口千万人民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周口晚报》5年的成长和发展,如雨后春笋一般,而催发春笋的春雨,正是晚报人的心血和汗水。作为新闻战线的同行,我们十分钦佩晚报人的开拓创新精神,我们相信,《周口晚报》的明天一定会更加辉煌灿烂!
王丽(周口金冠投资开发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感谢这份
“心灵鸡汤”
《周口晚报》这份市民喜爱的报纸,如今已经深入到千家万户,成为市民茶余饭后一道不可或缺的“精神甜品”、“心灵鸡汤”。因为有了在老百姓心目中的这种地位,我们——《周口晚报》的合作客户才有了尽情展示自己的广阔平台。几年来,我们真切感受到了《周口晚报》的快速发展,并觉得这种快速发展和报社拥有的大批骨干人才是分不开的。在宣传策划方面,他们给我们提供了许多有用的帮助,很好地树立了关帝上城的品牌形象,使我们创下了良好的市场声誉和销售业绩。感谢晚报给我们的事业发展提供了强大助力,也相信晚报能拥有一个更加成功的2009年。
翟青萍(周口晚报发行员)
一次选择
终生无悔
我是在2005年年初辞掉原有的工作加入《周口晚报》发行队伍的。之所以做出这个选择,一是看到报社发行团队的生机活力以及少有的凝聚力,二是通过了解,坚信《周口晚报》有强大的发展潜力。现在看来,这个选择一点都没错。3年里,《周口晚报》发行量迅速增加,发行中心被全国报纸自办发行协会授予“全国报纸自办发行先进集体”称号,我个人也得以在这个岗位上充分发挥特长,更好地实现了人生价值。我为晚报发展添砖加瓦,晚报的壮大更给了我美好的生活。一次选择,终生无悔。
张曙光(周口移动通信公司总经理)
感受晚报的
激情与活力
我是2003年到周口移动任职的,当时《周口晚报》正在筹办阶段。对这张周口唯一的晚报,我们都很关注,都在猜想能不能办得好,事实证明,办好了!因为领导班子有力、办报思路清晰、编采队伍团结,晚报这5年取得了长足发展。这些年,最让我感慨的是晚报人的激情和活力。在周口移动和《周口晚报》的长年合作中,晚报人工作的积极主动无时无刻不在充分显现,有时我们在工作上还没想到的事情,他们就想到了,对我们之间的合作甚至我们自己的工作都产生了很大的促进作用。我相信,只要发扬这份激情和活力,坚持立足周口谋发展,《周口晚报》就一定会走向更大的辉煌。
于扬(大河报驻周口记者站站长)
晚报新闻
跑得快
从《周口日报·下午版》到《周口日报·社会纵横》再到《周口晚报》,晚报的发展我一直在关注。同城做新闻,不免有所对比。不能不承认,晚报记者的敬业精神可圈可点,无论是多么恶劣的采访环境,只要我能到的,都能见到他们的身影,有时晚报的新闻比我的还要快。正是这样一支敬业的队伍让晚报新闻在5年里越来越成熟,越来越深入人心,而整个晚报也得以克服重重困难取得持续发展。另外,《周口晚报》这些年一直在创新,一直为如何办一张真正受市民喜爱的报纸而不断探索,现在已经取得了显著成绩,今后还将会取得更大的成绩。
李扬(周口军分区宣传干事)
远亲
不如近邻
周口军分区和报社很近,我和报社的记者们也很近。《周口晚报》创刊5年来,我和晚报的编辑记者们结下了深厚的友谊。虽然自诩为新闻人,我的新闻写作水平却差强人意,所以总愿意借助一切机会和晚报编辑记者交流。他们也从不把我当外人,知无不言、言无不尽,不仅极力支持我的工作,也使我个人的写作水平有了明显提高。远亲不如近邻,5年时间里,这句话让我体会深刻。希望晚报继续支持我的工作,我愿同晚报一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