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商水籍爱国名臣李擢英,在清政府任刑部要职16年,对国内发生的重大案件经历颇多。像帝国主义列强强加在中国人民头上的不平等条约,他愤恨不已,曾亲书九本奏疏奏请清帝奋起自卫、据理抗争,但由于清廷腐败无能,他的奏疏均未生效。
李擢英在给清政府的奏疏中,揭示了香港英帝“汇丰银行”对我国进行经济盘剥,是他斑斑血泪的控诉。
李擢英在刑部任职,正值清政府对外割地赔款,经济困乏之极。在香港的英人瞄准这个形势,蓄意伪善地以财经的支助,从香港汇丰银行拨出巨款贷给清政府,美其名曰“支助建设矿山、铁路,富我中华”实则是从中进行经济盘剥,不几月英国人便从中捞到一笔笔可观的白银。为扩大对华经济盘剥面,香港汇丰银行竟在沪、津、京、汉、重庆设立了多个分行。英国人“明援暗剥”经济手段的毒害,激起了李擢英的愤慨,为揭露其阴谋,他写出了《中国经济,不容盘剥》的奏疏,渴望清廷从他的奏疏中得到良策,积极行动。
《奏疏》一开始就陈述了“历史告诫我们,落后就要挨打”的现实,以及清廷内虚外困的财力。清廷靠洋人银行贷款支持,由于信息闭塞,不懂货币汇兑行情,使我国经济蒙受了众多损失,该当知亏速变,不再重演。
《奏疏》进一步解说,“借用洋债,各国均系以镑(英镑)折银。借之日银价高,折银少,使我国少收入;还之日银低于镑价,折银多,使我国多出银,且与本息无与也。”《奏疏》接着说,仅此一项,我国经济在“出入交亏”方面每年白送给英国汇丰银行就高达五百万两白银,这仅是利息以外的盘剥。
李擢英在《奏疏》中陈述指出:“夫彼(指英国)之镑价名曰‘先令’,犹如我国金银行市,(交换比值);若令驻彼使臣,预将其‘先令’电寄于总署,则辩论有据,我第昭有信,彼亦不敢肆其欺也”!
尽管李擢英的《奏疏》对英帝对华经济盘剥有抑制力,但腐朽无能的清政府并未重视,依旧靠“洋贷救穷”,导致民穷财尽。忠良之臣李擢英面对当时丧权辱国的局面,于宣统三年请退还乡,两年后他忧国忧民,愤郁病逝。
(张俊奇 朱红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