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版:文化周口
 
 
 
2009年1月8日 星期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古代娱乐——山东琴书

  山东琴书,中国曲艺曲种,流行于菏泽地区以及河南、江苏、安徽北部、河北的南部、东北个别市县。在山东最先流传于鲁西南,以嘉祥、巨野、定陶为中心,后逐渐向北、向东延续扩展,约有200年历史。

  山东琴书,最初叫扬琴,也有叫打扬琴的、唱小曲的,约形成于乾隆初年。早期为农民闲时自娱的庄家耍(又称玩局)。清末渐趋兴盛,名家辈出,分成南、北、东三路。其中南路最早,以茹兴礼为代表,称为茹派,不用巧调花腔,而是重声腔、咬字,唱段多为愤世之作。北路是以邓九如为代表的邓派,善用方言俚语,于纯朴中见幽默,平易中求韵味。东路则是以商业兴为代表的商派,唱腔优美,富有变化。

  在发展过程中,受到不同地区的语言、风俗的影响,逐渐形成为东路、北路、南路琴书三大流派。其叫法也不想同,如商业兴自称改良扬琴;邓九如称文明扬琴。到1933年邓九如在天津电台播音时,才定名山东琴书至今。

  大约在100多年前,广饶(乐安)北部一带的农民,为生活所迫,四处逃荒要饭。不少人随身携带坠琴、节子板等乐器,以唱琴书小段为主,或随口编些有趣的故事,边演边唱。长期流浪生涯中,他们还不断吸收戏曲唱腔和民间小调丰富自己。艺人演唱中,为更多地招徕听众,增加收入,便不断探求新的艺术形式,在长期实践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的唱腔特点。

  时殿元,又名时鸭兰,广饶县人,是扬琴的奠基者。他自幼学唱扬琴,擅演小丑。开始演“驴戏”《王小赶脚》,时殿元饰演王小,崔心悦饰演二姑娘,驴子是用纸糊(后改用布扎)彩绘,分别用带子系在腰间。二人边走边唱,使多年来的坐唱的《王小赶脚》,一下子活起来了,很受群众欢迎,“驴戏”便很快传播开来。驴戏的产生,是群众艺术活动与琴书说唱有机的结合,也是由琴书向吕剧发展的一个转折点。

  从形式上看,琴书属于坐唱形式的曲艺。演唱时演员坐成八字形,扬琴居中,其他乐器分列两旁,演员各持乐器,自拉自唱。在故事的发展中,演唱者多以角色出现,并有生、旦、丑的分工,塑造的人物,立体感很强。它本身就为向戏曲化演变,孕育着内在的因素。因而时殿元等人从群众喜爱《王小赶脚》的化妆上演得到启发,逐渐把琴书中的三小(小生、小旦、小丑)为主的小节目,如《站花墙》、《兰桥会》、《登云休妻》等改为化妆登台,从唱琴书发展成了演小戏,逐渐演化成了吕剧的基本板式四平调。由于剧目大都是反映小姐、公子、儿媳、公婆等男女爱情、家庭伦理的戏,而且情节逼真,富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很受群众欢迎。因此,不少山东琴书的艺人,先后改演小戏,在胶东、鲁北一带流传开来,如蓬莱、掖县的蹦蹦戏,济阳一带的迷戏,都属于流传后派生的。流传越广,戏的叫法越多,有的说叫捋戏,因为伴奏主乐器是坠琴,拉时是用四个指头上下不断捋弦;有的说叫闾戏,意思是属于街坊邻里的家乡戏;有的还说由于艺人外出搭班,都是一村,同姓同族,甚至是一家子或两口子,所以叫吕戏。

  山东琴书为民间小曲联唱体,共有小曲 200 余支。山东琴书最盛行时,演唱曲牌和演奏曲牌达到300多个,以扬琴为主奏乐器。传统曲目分牌子曲、中篇、长篇3类,牌子曲产生较早,有《白蛇传》等;中篇在山东琴书中最具代表性,有《王定保借当》、《三上寿》等;长篇多为移植改编,如《杨家将演义》、《包公案》等。新中国建立后,山东琴书有了新的发展,成为流行于大江南北的主要曲种。

  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年5月20日,该曲艺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摘自《中华五千年》)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本网站所刊登的各种新闻﹑专题、专栏等信息资料,均为中华龙都网版权所有,未经中华龙都网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Copyright © 2000-2006 Www . zhld .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第01版:要闻
   第02版:专题
   第03版:沙颍时评·综合新闻
   第04版:社会新闻
   第05版:民生新闻
   第06版:法眼关注
   第07版:财经快递
   第08版:新闻视点
   第09版:国际看点
   第10版:体育新闻
   第11版:娱乐新闻
   第12版:旧闻
   第13版:好吃好喝
   第14版:科普
   第15版:文化周口
   第16版:广告
中国最早拖拉机驾驶员培训地
豫东灯具的变化
古代娱乐——山东琴书
陕西榆林万佛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