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笠的如意算盘
1946年1月17日,在政治协商会议召开期间,蒋介石召见戴笠,他明确对戴说:今后政府将要改组,各党各派均将参加,军统局需要取消,要戴自己研究办法,戴名义上不负责,而实际控制这机关。次日,戴笠便召集唐纵、赵龙文、毛人凤、潘其武、李肖白等在他家里策划,结果,大家商量在内政部成立警察署,戴笠任内政部次长,由他保一署长,或在行政院成立警察总监部,他任副监。由于国民党老牌警察官僚李士珍也“欲做警务署长,而欲瓦解军统局,并拒绝军统局并入警务署”,造成了与戴笠的矛盾局面。
按照戴笠的打算,军统局的几个实力部分要实行名义上的转移和精减,军队中的谍参系统,因郑介民将出任改组后的国防部第二厅中将副厅长,可保证继续掌握在军统手里。由于争取到何应钦的支持,在陆军总司令部添设了一个外事处,由戴笠推荐军统人员李汉元任处长,罗杰、王固磐、杨隆祜、谢力公、郭寿华等一批军统骨干分别担任各个战区长官司令部外事处处长。这样,军统在军队中的势力不仅没有削弱,反而扩大了。
对于军统辖下的“忠义救国军”、别动军等将近5万的特务武装,军政部长陈诚极力主张将其改编遣散,彻底解决。戴笠对此极为愤慨,甚至表示“愿与一搏”。但因抗战的结束,这些武装既不能继续保持战时的名义和编制,也不可能由军统局继续供给和管辖。戴笠便呈请蒋介石在交通部内成立交通警察总局,戴笠派吉章简为总局长,马志超、徐志道为副总局长,将“忠义救国军”、别动军以及另一支交通巡察部队、“中美班”64个教导营共改编为18个交警总队,共计有官兵64420人,多余的被遣散。于1946年1月报军委会批准,派郭履洲、张国梁等人分任总队长。
交通警察总局于1946年3月1日正式成立,首先的任务就是协助国民党军开进东北接收,负责保护铁路、公路、航空、矿山等处,与中共武装作战。
这样一来,这批特务武装名义上划归交通部主管,而实际上仍然掌握在戴笠及军统局手里,唐纵评述戴笠此举为“乃雨农在政治斗争上又一成功也。彼能了解委员长之心理与迎合委员长之需要,故能逆转环境,转败为胜”。
当时戴笠的野心很大,除染指警察、陆军外,他最大的计划还在依靠美国海军部的力量,重建中国海军并掌握之。这一计划是经戴笠与中美合作所副主任梅乐斯策划,由梅乐斯在美国海军上层人士中活动后而产生的,他们建议战后延续并深化合作关系。美国海军部门出于自身的利益需要,“且恐英国先与中国合作,将来推动影响中国的势力”,便向杜鲁门总统呈送了《备忘录》,建议协助中国建立战后海军。
美方建议由蒋介石亲自主持,由美国协助中国重建海军,并派戴笠出任海军司令或海军总署署长。俟战争结束后,即将中美合作训练的军统游击武装改编为海军陆战队,重新装备。俟中美双方签订新的合作协定后,将以若干舰只与设备无条件赠与中国。但这一计划受到了美国国务卿马歇尔及陆军上层人士的坚决反对,中国战区参谋长魏德迈就表示说:“我要尽其全力,阻止美国与戴笠及其所属机构发生任何联系。”
1946年3月上旬,戴笠特邀驻青岛的美国海军第七舰队司令柯克上将到北平游玩。因为柯克表示他很愿帮助戴笠重建中国海军,还邀请戴笠访问美国,使戴非常高兴,当即表示待请示蒋介石后可奉准成行。他以为有美国人的支持最后一定成功,他甚至对马汉三、文强等人说:“准备推荐李崇诗为海军陆战队司令,兵员由本局武装部队中抽拔,或在其他的方面抽调。”但后来美国总统向国会正式提出“战后海军助华法案”时,国会仅允许以少量驱逐舰协助中国复员,而合作建军法案则遭到了否决。
“特工之王”坠机而亡
1946年3月17日11时,戴笠乘航委会222专机飞沪,当天天气不好,但戴笠急于在18日赶回重庆向蒋介石报告,摸清蒋对处理军统局问题的底细,并于19日参加重要会议,因此不顾一切地起飞了。下午,上海、南京上空乌云密布,雷电交加,戴笠专机无法降落,与地面联系另降机场,不得已准备改飞徐州降落,但在南京附近江宁县板桥镇上空,飞机意外撞上岱山而坠毁,机上人员全部死亡。国民党的一代“特工之王”就此结束了他的生命。
戴笠死后,美国国内视其为中国和平民主绊脚石的人不禁庆幸,而美国海军军令部则欲派巡洋舰“哥伦布号”司令官梅乐斯来华致祭,被国务卿马歇尔阻止。马歇尔认为:如果对戴某或其继任者给予任何帮助或任何安慰,都会危害到他正在着手促成国共之间的微妙谈判,因为戴某是中国最有名的反共人物。因此,“为了表示美国的中立态度,不准有任何的代表,代表美国去参加戴某的告别葬礼”。马歇尔不想因对戴笠的评价而影响他对国共内战的调停。
因此,美国海军部拟颁戴笠的奖章也终未发出。直到一年后,梅乐斯才得以来到南京给戴笠扫墓。1967年10月,他所著的《另一种战争》回忆录在美出版,在书中,梅乐斯为戴笠大鸣不平。
在马歇尔等的坚持下,“中美合作所”于1946年7月正式结束。
戴笠死了,蒋介石对他的防备自然消除。但蒋改组军统局已是势在必行之事。除戴笠外,军统局内也无人能够与蒋抗衡或用任何手段来促使他改变决定,威风一时的军统局终于走到了历史的尽头。(完)
(摘自《国民党特务活动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