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锦春
俗语云:天下文章一大抄,看你会抄不会抄。这句话看似浅显,实则深邃。
会抄者,抄的是筋骨、精髓,抄的是文章之灵魂。在中华文化发展的长河里,这样的会抄者屡见不鲜,可谓之创新。大诗人李白《独坐敬亭山》中有“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之经典。宋词大家辛弃疾则借用太白此句,在《贺新郎》中写下“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如此“抄袭”,成为文坛佳话,流传千古。
不会抄者,比葫芦画瓢,稍微动几个字,甚至照抄照搬,一字不改。古代寓言中就有“椽者作奏”的故事。说的是东汉桓帝时,有人考上官府的秘书。上司让他写篇奏记,但是他根本不会写作。别人出主意说,有个叫葛龚的人很会写奏记,把葛龚的拿来抄一通就可以了。这位秘书如此照办,但是忘记把葛龚的名字去掉。上司看到他送来的奏记,大吃一惊。二话没说,就把秘书开除了。如此抄袭,也流传千古,不过是文坛上的笑话而已,警示后人。
从前读“椽者作奏”,很为那位秘书可笑,觉得他耍些小聪明,下场咎由自取。现在读“椽者作奏”,又有点为他鸣不平。不信,你对比最近发生在大学校园里的几起“抄袭门”事件,分析一下。
随便找几起有影响的看看吧:
8月4日《中国青年报》:武汉理工大学校长周祖德及其学生谢鸣的一篇收录在某次学术会议论文集中的论文被曝抄袭,而且是明目张胆地剽窃,将国外一位同行的论文删节加工一下署上自己的大名。很快这位校长回应抄袭:如此被人伤害我很痛心。
7月14日《成都商报》:西南交大副校长、博士生导师黄庆被举报抄袭。该校校长证实,专家组已做出初步结论,并暗示是“抄袭”。并称,这个初步结论已报教育部进行研究,大家需要等待处理结果。
时间再向前:广州中医药大学校长徐志伟被指博士论文抄袭。徐反驳说,抄袭指控是“有人别有用心,目的就是把我搞下台。”辽宁大学副校长陆荣杰涉嫌抄袭。而学校的调查结论是,他只署了名,未参与“剪刀加糨糊”的具体操作 ……
上述几起“抄袭门”事件,主角都是大学校长、副校长,大学生研究生的老师,哪个痴?哪个傻?个个智商都是很高很高的。这些人成为抄袭的主角,恰恰证明他们的聪明过人之处。抄学生的、抄下属的,抄外地的、抄外国的。一切都是现成的,拿来就抄,抄了就用,一年高产几篇十几篇!既有名又有利。反过来,如果皓首青灯写文章 ,焚膏继晷做学问,天荒地老,孜孜以求,那才真是又痴又傻。
这些抄袭者,风险极小,前途诱人。那些曝光于天下的抄袭者,也未必就受到多大的处分。即使处理,也不伤皮毛。可能是校长照当,教授照教。有些神通广大者,则大声叫屈,把屎盆子尿盆子全扣到别人头上,能拉上一个垫背的。
对比到这里,不免动些恻隐之心,感觉汉代那位秘书又有些可怜了。他的确是抄袭了,可事发之后,他没找些理由,也没有申辩,只是老老实实接受处罚。仅仅因为抄袭一事,就被开除回家。与当今一些大学校长们相比,那个秘书真是太亏了。难道是那个时候的人又痴又傻,而现在的一些人太能?
对比,最能揭示事物的本质。所以,有些事情最怕对比。若是大学生看到自己的校长身陷“抄袭门”,同时又读到“椽者作奏”这则寓言,他们该如何对比?若是汉代那位秘书能跨越时空隧道,与今天的大学校长对比,他能不叫屈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