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报记者 李 伟/文
晚报记者 朱海龙/图
本报讯 68岁的张忠旭老人怎么也没想到50年前的北大同窗会这么“兴师动众”地找他。昨天,在周口市区黄河路边一个小小的独院里,面对记者和带记者前往的老同事,张老难掩激动心情,拿着报纸一遍遍读着那些熟悉的同学名字,眼眶悄悄地红了。
其实早在张老看到报纸之前,就有不少看到报纸的同事、朋友和家人给他打电话了,一个上午,平时颇为安静的家里的那部座机突然就成了“热线”。
“从毕业到现在,我的确没给我的(北大)同学们见过面,也没有联系过。”张老黯然道。和同学们失去联系是有原因的:张忠旭1965年北大毕业后,被分配到当时的国家第二机械工业部第九研究所工作,单位有严格的保密纪律,基本不允许工作人员与外界联系,等到1969年调回老家周口(当时是商水县周口镇,这就是杨质求助商水县找张忠旭的原因),张忠旭的同学们已各奔东西,很难联系到了。
张忠旭申请从北京调回的原因是父母疾病缠身,作为家里唯一的儿子,他要尽心照顾二老。回到周口后,他先在原周口镇人民银行工作,为了不让自己所学专业荒废,1978年他申请调往原周口一中(现周口市职业中专)任高中数学教师。6年后,作为周口少有的北大毕业生,他被任命为原周口市机械电子工业局副局长。可是,对专业念念不忘的张忠旭终究没有在这个位置上干到退休。1995年,他又申请调往市职业中专,再次当起了数学教师,在这里,张老走完了人生的工作历程。张老说他一辈子没做出什么大的成绩,这也是他不愿意和同学们联系的一个原因。
昨天,牵线人、商水县公安局的郭警官告诉张忠旭其老同学杨质的手机号后,张忠旭当即拨了过去。带着激动心情,两位老人聊了27分钟,说同学、谈老师、讲以前的同窗趣事,不时发出爽朗的笑声。因杨质刚动了手术,正在家休养,两人约定,等杨质身体康复了就见面,好好叙叙。明年恩师徐宪玉的百岁寿辰,他们一定携手前往。
张忠旭告诉记者,他有3个女儿、两个外孙,家庭幸福美满。现在,他和老伴祖秀英两人独住,他天天坚持锻炼身体,身体很硬朗,除了眼花什么毛病也没有。张老很自豪地说,每天早上出去散步,他都能走4公里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