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玥
《礼记》里有一句话说:“能执干戈以卫社稷。”就是说,拿着武器保护国家。今儿咱们不再说社稷了,来说说这句话里提到的另一个词:干戈。大家一定已经想到了一个四字词语:大动干戈。什么意思?就是大打出手。有人说,这是不是说抄家伙了?未必,只是一种形容。不过干戈的本意,确实是武器。
先说说“干”。这东西不是进攻用的,而是防守用的。它最初的意思是分叉的木干,被咱们的祖先从树上折下来,抵御野兽用。后来升级换代了,人们在木干上编了藤条,就变成盾牌,这就叫“干”了。
再说说“戈”。大伙都知道它的样子,一根长手柄,一头附着金属利刃,有点像镰刀似的。有学者考证,它之所以有这样的形状,是由我们的祖先在打猎时,将石头绑在木棍上演化而来的。
汉代以前,干、戈是战场上最主要的兵器。之后呢,盾牌什么时候都有,戈就不常用了。不过因为资格老,出于对这兵器的尊重,后代还在仪仗队里给它留了一个位置。
因为常见,所以干戈就很容易被引申为与战争、武力有关的意思。《礼记》里说:“春夏学干戈,秋冬学羽籥……”这里的“干戈”指的是一种武舞。汉代的《吴越春秋》里说:“吾以吴干戈西破楚。”这句话的意思是,“我用吴国的军队破了楚国”。其中的“干戈”指的是武力、军队。古人说“化干戈为玉帛”,以干戈代表争执,以玉帛代表和平。玉帛,是瑞玉和束帛。瑞玉,是古代的一种玉,常作为信物。帛是织物,古人以五匹帛为一束,称为束帛。
在过去,玉帛是典礼上最重要的东西,后来就以之泛称礼器。诸侯们会盟拜把子的时候,都带着好多礼物,也通称为玉帛。所以这两样东西是“礼”的象征。咱们常爱说一句话,叫伸手不打送礼的。人家都带着礼物来了,还好意思掐架吗?当然化干戈为玉帛了。
“倒戈”这个词,可不是把戈倒着拿,而是掉转攻击的方向,不打敌人,打自己人。还有一种“倒”戈,确实是把武器反过来。戈既然是战争的象征,正着拿当然是去和别人死磕。反过来,意思当然就全变了。周武王灭商以后,让士兵们把戈倒放,用虎皮包上,那意思是告诉天下,仗打完了,该论功行赏过好日子了。史料记载称之为“倒置干戈”,也是和平的象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