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报记者 王俊祥/文 李寒/图
本报讯 2010年1月2日上午,聆听了本报编辑的授课后,近300名周口晚报小记者马不停蹄地赶到周口文昌生态园,参观了那里即将建成的热带植物园,在十几米高的玻璃温室里,零距离接触了一个神奇的植物世界。2010年本报首次小记者培训采风活动,不仅让他们收获了知识与快乐,更留下了美好回忆。
近300名小记者齐聚一堂
自本报2009年12月30日刊发开展晚报小记者培训采风活动的通知后,许多小记者及其家长拨打本报热线电话咨询相关事宜,并踊跃报名参加。1月2日9时许,周口报业大厦14楼会议室座无虚席,面对小记者及其家长信任的目光,本报编辑梁妍、方珍做了一场精彩的小记者写作知识培训。期间,小记者不仅边听边认真记录,还不时踊跃发言,竞相互动交流,现场气氛十分活跃。而且,部分小记者近期发表在《周口晚报》上的消息和作文也得到了两位编辑的认真点评。培训结束后,听说本报还会继续开展培训采风活动,一位家长高兴地说:“当小记者可以锻炼孩子的语言交际能力,提高写作水平。你们举办这样的活动,我们做家长的很支持!”
12岁写作能手登台传经
当天,结合自己的写作经历,来自周口实验小学六年级的晚报小记者刘淑俐现场做了典型发言。去年11月初,加入周口晚报小记者行列后,刘淑俐勤写勤练勤观察,很快就在本报“小记者”专版上发表各类作品9篇。特别是在去年12月9日,《路边垂柳“剃光头”,不愁来年绿油油》一文见报时,编辑还配发了一幅她拍摄的新闻图片。
谈起写作心得,刘淑俐认为最重要的有3点,即养成良好的写作习惯;博览群书,拓宽知识面;多观察,多动脑。“现在我们还是中小学生,学习很紧张,我认为没必要了解太深的新闻写作理论,只要平时多学习模仿真正记者采写的新闻就行!其实,一开始我写稿子的时候,也不知道如何下笔,模仿的多了,不知不觉别人不再说我是个新闻外行了。”
热带植物园喜迎小记者采风团
当天10时30分许,小记者们兴致勃勃地来到初具规模的周口文昌生态园采风。虽是寒冬,曲径通幽的生态园却处处生机勃勃。暖暖的阳光下,“周口晚报小记者采风团”的旗帜随风飘扬。
小记者们排好队在工作人员的带领下进入园区。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个总面积达600亩的人工湖,湖面如镜,冬日的暖阳洒在湖面上,泛起阵阵涟漪。小记者们看到眼前的美景,贪靓的女孩们摆出各种可爱的POSE,纷纷请求记者给她们照相留念,男孩们则在湖边曲径通幽的回廊上来回奔跑。听说这个人工湖是生态园重点景观之一,湖上还将兴建一个大型水上乐园以供市民游玩时,不少小记者乐得又蹦又跳。
占地4500平方米、十几米高的玻璃温室里,高大的椰树、大叶香蕉树,茂盛的散尾,葱绿的棕榈等多达百余种热带植物长势喜人。大口呼吸着新鲜空气,沿路欣赏着各色花朵争奇斗艳,许多小记者连称:“太神奇,太不可思议了!”
参观过程中,很多小记者一看见不认识的热带植物,就大胆地围着园林工人采访:“请问,这是什么植物,学名是什么,产自美洲吗”“这些热带植物怎么过冬,万一‘水土不服’怎么办”“很多植物是‘大家伙’,你们是怎么把它们从南方长途运输来的”……也有一些小记者在报社记者和家长的指导下学习使用照相机拍照片。
周口一高初中部的小记者徐若涵兴奋地说:“有了今天的实践活动,今后我会更加勤奋地学写消息,争取写出更多的好文章,拍出更多的好照片。”
“这次来文昌生态园,真是让我大开眼界,希望周口晚报社多多举办这样的活动。”活动结束乘坐公交车回家途中,一位小记者意犹未尽地说道。
“再有活动我还会参加”
当日的晚报小记者培训采风活动受到众多小记者及其家长的欢迎,他们纷纷表示,希望今后本报举办更多类似的体验活动,让小记者得到更多的锻炼。
据悉,当日8时刚过,不少小记者就在家人陪同下,陆续来到东新区周口报业大厦广场集合,周口五一路小学的马锦锦就是其中一位。她的爷爷马浩学说,喜欢写作文的锦锦非常喜欢晚报组织的小记者活动,因为家住邦杰路,离报社很远,生怕耽误了听课的爷俩,早早就打的来到报社楼下。“说实话,我们慌得早饭还没有吃呢。不过,晚报再有这样的活动,我们一定还会参加。”
就在昨日下午,一位编号为00536的晚报小记者的母亲还拨打本报新闻热线,称她和她的孩子都很遗憾错过了本次培训采风活动。
对此,本报相关负责人表示,今后,周口晚报社还会举办各类小记者培训采风活动。具备作文写作基础,并对小记者工作有兴趣的孩子赶快来报名吧,一起来关注《周口晚报》上刊登的活动通知,争取有机会参与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