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个人说话,说着说着较上劲了,一方赌咒发誓,另一方不依不饶,用话讥讽对方说:“一言既出。”那位就得接下句:“驷马难追。”有些朋友写这个词的时候,爱写成“四马难追”,这个也不算错,古代确实有这么说的。那么有人问了:“驷马”到底是不是四匹马呢?
《说文解字注》中写道:“驷,一乘也。”什么意思呢?古代套四匹马的车称之为“一乘”,也叫做“驷”。所以确切地说,“驷马”指的不单单是马,而是把马套在车上。
“驷马难追”这个典故从何而来呢?最初来自《论语》。《论语·颜渊》中说:“夫子之说君子也,驷不及舌。”
这里的夫子,说的不是孔子,而是春秋时期卫国的一个大夫,叫做棘子成。他给“君子”下了一个定义。孔子的学生子贡不同意他的这个说法,就说了“驷不及舌”这句话,意思是说:您这话说得太不负责任了,一说出来,连驷马都追不上您的舌头了。这就是“驷马难追”最初的形态,意思是说话要慎重。
“四马难追”这个词在什么地方出现过呢?古代有本书叫《说苑》,里面写道:“出言不当,四马不能追也。”由此可见,“一言既出”里的所谓“一言”,指的是说错话。
“驷马难追”这个词在正史中出现过。《新五代史》记载过这么一段:五代十国的时候,天下特别乱,朝代更迭,打来打去。当时有个朝代叫做后晋,开国皇帝名叫石敬瑭,是靠起兵反唐发家的。他得到了契丹皇帝耶律德光的帮助,被人家封为“儿皇帝”,等于是认了个爹,可见后晋和契丹之间的关系有多深。
不过在五代十国,人们反复无常是出了名的。没过多少年,后晋和契丹打起来了。那时候石敬瑭已经死了,他的儿子在位。契丹兵力强,把后晋打败了。石敬瑭的妻子还活着,就是太后李氏。李氏给契丹皇帝写了投降书,书里有这么几句话:“不幸先帝厌代,嗣子承祧,不能继好息民,而反亏恩负义。兵戈屡动,驷马难追,戚实自贻,咎将谁执!”
这段话的大意就是,我老公以前和你们关系很好,但他死了,没想到我儿子忘恩负义,和你们打起来了,落得这个下场是咎由自取。李氏的意思是,我们不会忘记以前说过的话、办过的事儿,现在很后悔,所以用了“驷马难追”这么一个词。
驷马在古代是一种象征。古时候有个词儿叫“驷马高车”,指的就是显贵者所乘的车。根据古书记载,过去有座桥叫做“升迁桥”,传说才子司马相如曾在桥柱子上写:“不乘驷马高车,不过此桥。”那意思就是自己要混得有出息了才行。
如果驷马身上都披了战甲,就叫做“驷介”。刚才咱们提到了“驷”表示“一乘”,就是一辆四匹马拉的车,打仗的战车也是这样。在先秦的时候,人们就用这样的战车数量来衡量一个国家的实力,所以有“千乘之国”“万乘之国”的说法,意思是有千辆战车的是小国,有万辆的是大国。后来,人们延伸了一下,用“万乘之尊”来形容皇帝。(津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