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商水县白寺镇西两公里处有条青龙沟,沟南边有个大土丘,直径23米,高4米,这就是有名的丘生墓。此墓周围不但散布很多战国至西汉初的板瓦、筒瓦残片,墓东100米处还发现有仰韶时期的红陶片。
据史料记载,曹丘生是我国最早的古代法学家,西汉初年著名辩士,《史记》中有“楚之辩士曹丘生”的记载。《商水县志》记载,曹丘生是商水县曹河村人。青年时代的曹丘生立志报国,才华横溢,呕心沥血撰写出《给汉律典》(亦称《大律书》上下卷),为西汉律书的编制和汉朝的强盛做出了重要贡献,成为我国法学鼻祖。如今,在商水还流传有许多关于曹丘生的故事和传说。
苦读寒窗学富五车
考官作梗才子落榜
曹丘生是个有名的才子,他苦读寒窗,学富五车。这年皇王开科,丘生进京赶考,入了考场,笔下生花,文丛字顺,他很快交了考卷。主考官是当朝宰相萧何。当他批阅到曹丘生的考卷时,但见考卷卷首写着这样一首诗:“身居穷乡僻壤中,吞吐天地志平生。良骥得鞍千里走,鸣鹄乘风万里行。三蹈六路胜吕尚,治国安邦盖周公。雄鸡啼破晨前雾,红日一轮照苍穹。”
萧何看罢,心中不禁一震,再看下面的文章,更是吃惊不小。心想,此人真是天下奇才,他若入阁奉君,势必压倒我萧何,此人万万不可取。就这样,萧何扣下了曹丘生的卷子,致使曹丘生名落孙山。
曹丘生考罢,本来满有信心得中,不料皇榜发下,却没有他的名字。他感到很奇怪,便想法打听其中原因。经过多方努力,他终于了解到是主考官萧何在作梗。他心中非常愤恨:这个嫉贤妒能的老贼,想当初你月夜追韩信,等韩信为刘邦打下江山,你怕刘邦重用韩信,就和吕后密谋陷害韩信,让刘邦把韩信杀了。如今你又使坏苦害我,实在令人忍无可忍!朝纲如此混乱,歹人无法无天,怎能国泰民安?我曹丘生怀才不遇,今生今世不再求取功名,我立志要除掉萧何这个伪君子,为国为民除掉隐患。
呕心沥血专心修律
剜眼断臂恪守律条
丘生为了专心修律,自己单独住一间房,连吃饭也不出门,每顿饭都是他妻子端到跟前的。丘生的妻子很懂事,她怕耽误丈夫修律,去送饭也不多说话,要是丘生正读书或写字时,她放下饭碗,端起上顿饭的空碗扭头就走。除了送饭,其他时间谁也不去打搅他。时间一长,丘生也习惯了,每当有人进屋,他就知道是妻子送饭来了。
一天,丘生的妻子有了病,丘生的母亲康氏做好饭亲自送来。当时,丘生正在伏案看书,他母亲见丘生正忙,进门也没吭声,轻轻走到丘生身旁。丘生以为是妻子来送饭,也没抬头,伸出左手接过饭碗,放在桌上,继续看书。丘生的母亲见儿子没明没夜地看书、修律,头发胡子长好长,面容消瘦脸发黄,她心里难受,眼泪直淌。丘生看过一段书,端碗吃饭时,发现上顿饭的空碗还在桌子上,他以为妻子还没走,边吃饭边说:“你快回去吃饭吧。”他说着话,扭过半面脸,斜着左眼一看,见是母亲站在身旁,他慌忙丢下饭碗“扑通”一声跪倒在地,既磕头又作揖,嘴里还说:“孩儿不知母亲到来,有失大礼,真是罪该万死!”他母亲说:“我进门见你正忙,也没吭声,赶快站起来吃饭吧,别误了你的大事!”说罢,端起上顿饭的空碗就走了。
丘生送走了母亲,坐在那儿仔细想想,他饭吃不下去,法律也修订不下去了。丘生自问,我修订的法律其中有一条写道:儿女们应当孝敬父母。母亲给我送饭,我本应起身相迎,双手接碗,搬椅让座。而我竟用一只手接碗,用一只眼斜视母亲,这是对她老人家的不尊不孝。自己定的律条自己违犯了怎能容忍?想到此,他断然砍掉了自己的左臂,剜去了自己的左眼。
拜托老母送书到京城
圣上见律书满心欢喜
康氏回来看丘生瘫倒在地,后悔不已,趴在儿子身上哭得死去活来。过了好一会儿,丘生慢慢苏醒过来。丘生对母亲说:“娘啊,您守寡熬儿,想不到我不能为您养老送终了,您饶恕您的不孝儿子。我临死前有几句话,请娘一定要照办。”康氏忍住眼泪说:“孩子,有啥话您就说吧,娘一定按你说的办。”丘生提着劲说:“娘呀,孩儿今天要这么办,都是为了执行我修订的法律。我死后,后事要简办,您把我修好的《给汉律典》上卷到京城丞相府前去叫卖。您记着谁买您都漫天要价不卖给他,专卖给萧何丞相。他问您要多少钱,您就说一文不要,只求皇上按律治理天下。他若问我的名字,您别说我叫丘生,谎说我叫春生。娘啊,您可一定要记下呀……”丘生说着,头一歪咽气了。康氏从简埋葬了儿子,安排儿媳照看好家,便带着《给汉律典》上卷进京了。
这一天,萧何下朝回来,见到自己府前有个老太婆喊着卖律书,觉得很是稀奇,就命随从把老太婆叫到跟前,问道:“这一民妇,您卖的啥书呀?”
康氏答:“治国安邦的《给汉律典》。”萧何对随从说:“拿过来叫我看看。”随从要过律书给萧何,萧何翻看了一下,觉得条条合理,句句严密,不由得暗暗欢喜。嗯,圣上正命我制定一部治国法律呢,愁得我无从做起,不想今日得此律书,真是天助我也。我若把此书买下献给圣上,定能讨得圣上心欢,说不定还会受到褒奖呢!他合上律书问康氏:“这本书你打算卖多少银子呀?”“别人若要,万两白银难买,若是丞相见爱,分文不取,只求圣上按律治国。”萧何听罢,高兴地说:“好吧,我一定成全你的美意,把它献给圣上,求圣上按律治国。”
翌日早朝,萧何把《给汉律典》献给圣上。刘邦翻看了一下,爱不释手,连声叫好。
查阅方知律书有上无下
扒墓取出下卷国法尚全
随后,刘邦发现这《给汉律典》原来是上卷,就问萧何:“此律书为上卷,为何不把下卷也献上来呢?”萧何忙奏道:“禀万岁,只怪为臣一时疏忽,忘了追问下卷的下落。”刘邦说道:“这怎么行,有上无下,律条不全,朕命你速速找来下卷!”萧何连忙应诺:“臣遵旨。”
萧何下朝,随即命人找到康氏,说到:“你献的律书,圣上非常满意,不过那只是上卷,我问你下卷现在何处啊?”康氏答:“下卷在我儿子头下枕着呢。”萧何忙问:“你儿子他在何处睡觉?”康氏痛苦地说:“我儿子为了执行自己制定的法律,已经去世了。《给汉律典》下卷,给我儿子陪葬了。”萧何点了点头说道:“好,只要有下落就好办。”
于是,萧何忙命随从套车备轿,随康氏找到了丘生的坟墓,扒开一看,下卷果然在其尸首底下。萧何也顾不得翻看,随即打道回府。
刘邦一见萧何献上《给汉律典》下卷,便认真翻看起来。看着看着不由脸色一变,双眉紧锁。面对突变,萧何不知所措,只听圣上问道:“萧爱卿,国法全了,下一步该怎么办?”萧何忙拱手说道:“有了国法,就该按国法执行。”刘邦又问:“要是当官的犯了法呢?”萧何随口答道:“法律不分官民,当官的犯法当与庶民同罪。”刘邦又追问:“要是你犯了法呢?”萧何吓了一跳,圣上今天是怎么了,反正我没有犯啥法,怕什么呢,便慷慨激昂地说:“我若犯了法也不例外!”刘邦点了点头:“我再问你,这《给汉律典》你是从哪里弄出来的?”萧何不敢隐瞒:“从坟墓里扒出来的。”刘邦手指着律书说:“这律书上九九八十一条明文规定,扒死人坟墓者应当杀头!”萧何吓得瘫痪在地,连连叩头:“为臣该死,求圣上恕罪。”刘邦眼一瞪说:“念你以往功劳,朕本不忍心杀你,怎奈国法无情,如果宽恕于你,怎么治理天下百姓。来呀,将萧何丞相推出去午门斩首!”萧何是不是这么死的,这不过是民间传说,但丘生治学和古代君主治国平天下的态度,给后人带来的启示是深刻的。
昔日造律定汉世,落得瓦舍留芳名。 后来,汉高祖刘邦采用了丘生修订的法律,把西汉治理得国泰民安。刘邦为了奖赏丘生的功绩,在丘生墓前修台盖庙,以示纪念。毛泽东主席视察河南时,特意提起“南京到北京,商水一丘生”,褒奖丘生的孝心和才能。直到现在,商水县曹河一带还流传着曹丘生尊老敬老、严谨治学的故事呢。
丘生才华美名传
举荐季布成佳话
丘生虽然已经去世了,但他能言善辩,超人的才识和极力举荐季布的故事,至今仍为人们津津乐道,大家在赞扬季布的同时,不得不为曹丘生举贤的精神而感动。成语“千金一诺 ”出自《史记·季布栾布列传》:“得黄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诺。” 意思是指守信用,不轻易许诺,讲述的正是丘生和季布的故事。
故事说西汉初年有一个叫季布的人,他为人正直、乐于助人,特别是非常讲信义。只要是他答应过的事,无论有多么困难,他一定要想方设法办到,所以在当时名声很好。 季布曾经是项羽的部将,他很会打仗,几次把刘邦打败,弄得刘邦很狼狈。后来项羽被围自杀,刘邦夺取天下,当上了皇帝。刘邦每想起败在季布手下的事就十分生气,怒愤之下,刘邦下令缉拿季布。
幸好有个姓周的人得到了这个消息,秘密地将季布送到鲁地一户姓朱的人家。朱家是关东一霸,素以“仁侠”闻名。姓周的人很欣赏季布的侠义行为,尽力将季布保护起来。不仅如此,姓周的人还专程到洛阳去找汝阴侯夏侯婴,请他解救季布。
夏侯婴从小与刘邦很亲近,后来跟刘邦起兵,转战各地,为刘邦建立汉王朝立下了汗马功劳。他很同情季布的不幸处境,在刘邦面前为季布说情,终于使刘邦赦免了季布,还封其为郎中,不久又任命其为河东太守。
当时,楚地有个名叫曹丘生的人,能言善辩,爱结交朋友。季布和曹丘生是同乡,但季布很瞧不起曹丘生,并在一些朋友面前表示过厌恶之意,偏偏曹丘生请求皇亲国戚窦长君写一封信给季布,介绍自己给季布认识。窦长君早就知道季布对曹丘生印象不好,劝曹丘生不要去见季布,免得惹出是非来,但曹丘生坚持要窦长君介绍。窦长君无奈,只好勉强写了一封推荐信,派人送到季布那里。
季布读了信后很不高兴,准备等曹丘生来时,当面教训教训他。过了几天,曹丘生果然登门拜访。季布一见曹丘生,就露出厌恶之情。曹丘生对此毫不在乎,先恭恭敬敬地向季布施礼,然后慢条斯理地说:“我们楚地有句俗语,叫做‘得黄金百两,不如得季布一诺’。您是怎样得到这么高的声誉的呢?您和我都是楚人,如今我在各处宣扬您的好名声,这难道不好吗?您又何必不愿见我呢?”
季布觉得曹丘生说得很有道理,顿时不再讨厌他,并热情款待他,留他在府里住了几个月。曹丘生临走时,季布还送他许多礼物。曹丘生确实也照自己说过的那样去做,每到一地,就宣扬季布如何礼贤下士,如何仗义疏财。这样,季布的名声越来越大。 后人用“一诺千金”来形容一个人很讲信用,说话算数。
根据这个故事,人们将“一诺千金”作为成语,比喻说话算数,有信用。丘生死后,因为他游扬季布,后人把他当做举贤的代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