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汉乐府《秋胡行》记载:“秋胡,传说即罗敷之夫,家淮阳,纳妇五日而游宦(外出为官),三年休官还家。其妇采桑于郊野,归至而不识其妻,见而悦之,乃赠金相戏……”
汉朝时候,扶沟县城东南6公里蔡河(故道在扶沟境内叫清水河,淮阳境内叫蔡河)之畔王家村秦家生了个女儿,取名罗敷,长得美丽动人。勤劳善良的罗敷自小喜欢养蚕织布,相传,她织的绸缎上有云锦、花朵、凤鸟等各种美丽的图案,鲜艳如画,很受人们喜爱。罗敷的聪明能干和美丽善良得到了乡亲们的交口称赞。她出门采桑时,总爱提着一只精美的桑篮,桑篮上的络绳用青丝编成,桑篮的提把用桂树枝做成。罗敷头上梳的是斜倚一侧的“倭堕髻”(当时的一种流行发式),耳朵上挂着晶莹闪亮、价值连城的明月珠,上身穿一件紫红绫子短袄,下身围一条杏黄色绮罗裙。罗敷身上的一切都是鲜艳的、明丽的、珍贵的、动人的,以至于周围的人都被罗敷所吸引:“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帩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出自《陌上桑》)
后来,罗敷嫁给蔡河下游淮阳县的一个叫秋胡的人为妻。结婚5日,丈夫就远离家乡到鲁地之兖州(今山东兖州)做官。罗敷在家养蚕、缫丝、织布、侍候公婆。年轻的罗敷十分思念远在千里之外做官的丈夫,经常登上村外的一处高台,远望山东方向,希望丈夫早早结束宦途,回乡夫妻团聚。后来人们就把这个高台称为“望鲁台”,把这个村庄叫做“鲁台村”。这是对淑女守信的纪念。直到今天,淮阳县还有一个鲁台镇,就是因此而得名的。
一天,罗敷正在村外桑林采摘桑叶,被一过路使君看见了。这位使君见了罗敷,就派手下人去问:“这是谁家的漂亮女子?多大年纪了?”罗敷不动声色,一一作答。使君问道:“种地不如遇上丰收年,采桑养蚕不如遇上个做大官的,你可愿意坐上我的车,跟我回去?”罗敷的回答语气十分强烈:“我采桑力作,孝养公婆,不要人之金。何况你有你的妻,我有我的夫。各安其家室,乃是礼教之大义,岂可逾越?”为了摆脱使君的纠缠,罗敷就机智地夸丈夫的威势:“东方千余骑,夫婿居上头。何用识夫婿? 白马从骊驹,青丝系马尾,黄金络马头;腰中鹿卢剑,可值千万余。十五府小史,二十朝大夫,三十侍中郎,四十专城居。为人洁白晰,鬓鬓颇有须。盈盈公府步,冉冉府中趋。坐中数千人,皆言夫婿殊。”(出自《陌上桑》)罗敷越说越神气,越说越得意,而这个使君却越听越晦气,灰溜溜地离开了。
等到罗敷采桑回到家中,发现那位对自己不怀好意的使君竟然是她在山东做官的丈夫。羞愤之下,罗敷便纵身投入村外的蔡河,刚烈地结束了自己年轻美丽的生命。故旧志载,“陈州(今淮阳县)有鲁台集,人传秋胡家于此,西有采桑园,旁有河,即投河处。”
2000多年来,在罗敷的家乡一直流传着一个凄美的故事:罗敷投身蔡河后,她的芳魂满怀一腔贞烈,尸体沿着蔡河溯流直上,飘飘荡荡一百多里,一直飘到娘家王家村西北角的河湾里,水流直打漩涡,再也不肯前行了。村里的乡亲们发现罗敷的尸体后,就打捞出来埋葬在清凌凌的蔡河之畔,并在墓冢旁边建起了“罗敷祠”,又称“罗敷庙”,以纪念这位勤劳美丽、忠贞善良的女子。“罗敷庙”后来也有人称为“秋胡庙”,但从来没有祭祀过薄幸郎秋胡。明清时期的《扶沟县志》均记载,“秋胡庙在城东十里。秋胡庙里供奉的不是秋胡,而是罗敷其人。”因为秋胡是被历史和人民否定的人物,是陈世美一类的小人。花天酒地的官场生活使他完全昏了头,到了自家门口,竟然把自家的妻子当成野花来采。后来人们干脆就将村子改名为“罗敷庙村”。另外,虽然当地史志上称罗敷为“罗夫人”,但至今村里人一直称呼罗敷为“姑娘”,从不以“夫人”称之。这是与当地人对本地姑娘出嫁后,无论年纪再大再老,也称呼为闺女、姑娘,而不以“夫人”或“娘娘”相称的习惯相一致的。当地人还传说,如果为罗敷塑像,一定要口称姑娘,不能称呼其他,否则,像就塑不起来。
据史料记载,罗敷庙规模宏伟,历史上最近的一次修缮是在清代咸丰六年,有房屋68间,正中大殿供奉有罗敷铜像一尊,容貌俊美,身材窈窕,面目和善。庙宇内香火兴旺,四面八方的香客络绎不绝,犹以姑娘、妇女最多。当地人对罗敷的崇敬还在于其生性善良,乐于助人,作为神祇,能庇佑一方。当地人说,如果谁家的小孩闹人,把他放在罗敷像前,他就会自己乖乖地玩耍;哪家女人受了委屈,到罗敷像前去一趟,罗敷就会帮助其化解家庭矛盾。罗敷俨然成了妇女儿童的保护神。
坐落在扶沟县城东南6公里的吕潭乡罗敷庙村里的罗敷庙历史久远。明代万历十四年,扶沟县出了一位进士,名叫何出图。他曾写了一篇《罗夫人祠辨》,从这篇短文里可以看到一些明代以前的资料,何出图说的罗夫人就是罗敷。由此可知,至少在明代这里就有了罗敷庙。而清康熙年间,扶沟县令屠又良游历罗敷庙后,写了一首《秦罗敷庙》诗:“古庙千年尚到今,残碑未许藓痕侵。红颜不受桑间赠,羞杀衣冠暮夜金。”由此推算,至少在隋唐以前,这里就建有罗敷庙了。清康熙年间,中书舍人、通许知县王应佩在拜谒罗敷庙后,也题诗二首。其一曰:“传说秋胡薄幸郎,却金贞妇有幽光。到今孤影临河水,更遣清风上陌桑。”其二曰:“荒原遗冢漫争扬,此地相传是故乡。总是人心怀孝烈,芳踪到处说罗娘。”另外,当地人还传说,在蔡河畔罗敷尸体打捞出水后停放的地方,一直寸草不生,令人惊奇。明清时期,因黄河多次决口,泥沙湮没了蔡河故道,这个奇观才逐渐消失。特别是1938年那一场泛滥的黄水,几乎把整个庙宇淤平,庙内罗敷的铜像也被邻村河业刘村的某人取走不归还,并在河业刘村北头建立了一座小庙供奉。但那座小庙一直兴旺不起来,终至湮灭……但罗敷的铜像也最终因此不知去向。
罗敷的事迹,在当时就流传很广,被人们写成诗歌来歌颂。这首诗就是《陌上桑》,又名《艳歌罗敷行》,是中国文学史上的名篇。《陌上桑》是汉朝时代一首著名的乐府民歌,并被写成《秋胡戏妻》的戏剧,广泛流传。
2000多年来,罗敷更是成为历代文人墨客吟咏的对象。曹操、李白、白居易等著名诗人都有赞美罗敷的诗篇。唐朝大诗人李白有一首《日出东南隅行》,赞美罗敷说:“秦楼出佳丽,正值朝日光。陌头能驻马,花处复添香。”另一位大诗人白居易也写道:“野店东头花落处,一条流水号罗敷。芳魂艳骨知何在,春草茫茫墓亦无。”元杂剧又把秋胡戏妻的故事推上舞台,即《秋胡戏妻》,又名《桑林传》,至今还有京剧《桑林会》不断上演,著名京剧大师梅兰芳、尚小云都曾饰演过秦罗敷,并且作为自己的保留剧目。
记者在走访中发现,扶沟民间至今还流传着有许多与罗敷相关的故事。其中一个就是:罗敷庙村边的蔡河向东南流入西华县境,明朝万历年间,由于黄河多次决口,夺蔡河河道入淮河,挟带大量的泥沙。后来,黄河决口被修复,重归故道,而蔡河却被淤塞了,扶沟的积水流到县东南后,再也排不下去了,在现在扶沟县的汴岗、大新、吕潭等乡镇一带,淹没了十几万亩庄稼,老百姓叫苦不迭。为治理涝灾,扶沟知县打算招集民工疏浚蔡河,引水进入颍河。但是挖到扶沟与西华交界处,西华知县不让往下疏浚,扶沟的水涝仍然治不下去。于是,扶沟知县心生一计:约西华知县踏访蔡河故道。当他们来到罗敷庙村时,观赏当地著名景观——“芳庙春色”。当他们走到罗敷庙内一石碑前,扶沟知县摇头晃脑地念起碑文来。扶沟知县念着念着,竟高声吟起诗来:
千年古庙寻芳踪,
秦氏夫人跳蔡坑!
在一旁观看的西华知县一听大笑起来:“仁兄,你吟错了,罗敷跳的不是蔡坑,是蔡河!”
“是蔡坑!”
“是蔡河!”
在两知县争论不休之时,扶沟县衙的师爷凑上前去说道:“二位大人莫争,小人诸事不晓,但这位大人既然说是蔡河不是蔡坑,是河为什么不疏浚疏浚,救救这一带的百姓呢?”西华知县一听语塞了,又看到扶沟百姓淹得实在可怜,于是,不但同意扶沟县的民工到西华境内开挖蔡河故道,还派了西华民工支援扶沟。但也有传说是罗敷给两知县托梦才促进蔡河疏浚的。
如今,罗敷庙依然屹立在罗敷庙村中。令人感动的是,村里人一直为自己村里出了这位勤劳美丽、忠贞善良的罗敷姑娘而自豪,把她放到最高地位来祭祀。罗敷的庙宇一直在玉皇大帝、王母娘娘、如来佛祖、观世音菩萨、人祖伏羲等全神庙的上首,即罗敷庙、全神庙一字并列,而罗敷庙在东居上首,全神庙在西居下首。这在全国也是罕见的。秦罗敷在村里人心中的地位由此可见。
2000多年来,罗敷美丽动人的形象一直被人们传颂,她的名字成为我国古代美丽忠贞、勤劳善良女子的代称。至今,罗敷庙村仍然有罗敷庙存在。因为罗敷缫丝、纺织很有名,当地群众还称呼她为“罗丝姑娘”,把她当做纺织女神来祭祀敬仰。
罗敷供像
罗敷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