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版:医疗保健
 
 
 
2010年10月29日 星期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皮肤干燥 外防内调保滋润

  每到一年秋风起,医院皮肤科总会迎来一批批皮肤瘙痒的病号。据专家介绍,眼下这种带有明显季节性的皮肤瘙痒症其实是由风、燥所致,因为风盛容易干燥,燥盛容易生风,风燥相济,使得暴露在外的皮肤受到空气中风燥之气的侵袭,因而失去了津液的滋润营养而发痒。此病尤其多见于老人和一向阴虚或血虚内热的人群,可通过涂搽护肤品,并吃一些生津养液的食物或药物,外防内调双管齐下来防治。

  风燥相济

  皮肤缺滋润易瘙痒

  “你不知道,我白天站着、坐着搔,晚上躺着也搔,觉都睡不好。一整天都浑身发痒,比痛还难受!”65岁的张伯每年一到秋天就浑身痒,虽然涂搽了不少往年常用的药膏,但只能暂时止痒,没过多久,他就又痒得浑身不自在了。有时半夜时分痒醒,张伯越挠越难受,甚至不知不觉挠破了、挠出了血,但还是不管用,实在无计可施,不得不上医院。

  专家从中医的角度解释称,秋季皮肤瘙痒症的病因和病变机理跟自然界的变化密切相关。秋主燥,这个季节常有北风呼啸,风盛容易干燥,暴露在外的皮肤受到空气中风燥之气的侵袭,因而失去了津液的滋润营养,所以容易出现瘙痒的症状,不少患者还会因搔抓皮肤继而出现抓痕、血痂等症状。

  “这类病尤其多见于老人或一向阴虚或血虚内热的人群。”专家分析称,这类人多出现阴津亏虚、血虚、血燥、血热,容易生风,在这种季节,人体的“内风”与自然界的“外风”相互影响,风燥相济因此更易发病。

  外防内调

  远离皮肤瘙痒

  “虽然我们不能阻止干燥的大风,但是可以采用一些方法来减少干燥大风的气候对皮肤的影响。” 专家建议,日常可从外防和内调两方面入手来预防秋季皮肤瘙痒症。

  外防建议:

  涂润肤品,穿棉质、丝质的内衣,不要穿化纤类贴身衣物,以免产生静电使皮肤皮屑增多,皮肤更干。虽向来有“春捂秋冻”之说,但也不宜冻过头,特别是秋风起时更应尽量让皮肤少暴露在外,可选择穿厚薄适度的长衣长裤,避免因皮肤缺水更严重而变得更干甚至皴裂。

  洗澡水温不要过高,最好保持在39℃左右,冲洗时间也不要过长。浴后可适当涂搽蛤蜊油、甘油、白凡士林等少刺激的油脂或护肤膏。皮肤特别干痒者,也可用适量橄榄油按摩干燥部位以润肤。

  内调建议:

  可以吃一些生津养液的食物或药物,注意尽量少饮酒或不饮酒,少食辛辣及海鲜等“易发物”,不要等到口渴时才喝水,最好定量多次补水。

  另外,多吃蔬果或用食材、药材煲汤也可达到润泽皮肤的目的,例如,可多食梨子、石榴、提子、葡萄、桑葚等,或用沙参、麦冬、百合等煲汤。中医认为这些食材性味甘淡、酸甜爽口,酸甘能够化阴液,可起到养阴生津、清热养血的作用。

  辨证用药 祛风止痒

  而对于已出现明显的皮肤瘙痒症状者,专家提醒最好到医院求诊,以便排除因某些内脏器质性病变引起的可能性疾病(如尿毒症、胆道阻塞性疾病等),以便早发现早治疗。

  “中医讲究辨证施治,即使同属于秋季皮肤瘙痒症的患者,也应按个体的病情来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专家称,虽然都是要达到祛风止痒的目的,但有的患者在用药上需侧重养阴生津,有的则需养血活血,有的放矢地对症下药,才能尽快取得疗效。

  临床上,中医药针对不同人群祛风止痒的常用疗法一般有以下几种,建议具体用药量应遵医嘱再定。

  疗法1:养阴生津

  常用药:生地黄、沙参、麦冬、蝉蜕、白蒺藜、地肤子等药材。

  适用人群:宜用于形体偏瘦,皮肤干燥、脱屑、口鼻干燥、便秘者。

  疗法2:清热凉血

  常用药:生地黄、赤芍、牡丹皮、黄芩、蝉蜕等药材。

  适用人群:宜用于皮肤潮红、舌质红、舌苔黄者。

  疗法3:养血活血

  常用药:当归、丹参、鸡血藤、蝉蜕、全蝎等药材。

  适用人群:宜用于病程较长,皮肤抓痕色紫褐、甚至皮肤增厚增粗者。(翁淑贤)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本网站所刊登的各种新闻﹑专题、专栏等信息资料,均为中华龙都网版权所有,未经中华龙都网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Copyright © 2000-2006 Www . zhld .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第01版:要闻
   第02版:时政要闻
   第03版:时评/综合
   第04版:周口/社会
   第05版:周口/民生
   第06版:特别策划
   第07版:特别策划
   第08版:国内/社会
   第09版:国际看点
   第10版:体育新闻
   第11版:文娱新闻
   第12版:红尘情爱
   第13版:医疗保健
   第14版:收藏
   第15版:周口文化
   第16版:闲情/广告
皮肤干燥 外防内调保滋润
柠檬紫米浆
多年不孕
今朝喜获双胞胎
头痛,祸根可能是鼻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