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国内/视点
 
 
 
2010年12月9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地动仪真伪引发风波
专家称:196字的记载虽未证实但也未证伪,质疑态度应慎重

  就最近在网上闹得沸沸扬扬的“地动仪真伪风波”,上海交通大学科学史系主任、博士生导师江晓原教授表示,张衡的地动仪迄今没有任何古代实物遗存,现在争论后人的哪件作品才是真正复原了张衡的地动仪,科学意义不大,此番在大众媒体上老话重提,唯一的积极意义是让公众知晓,教科书上关于地动仪的描述是不确切、不真实的。

  有媒体报道称,教育部对此作出回应:关于中小学教材如何描述地动仪的问题,将由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业工作委员会进一步研究。

  

  实物失传

  

  “说来惭愧!我直到近日才知道,那个国宝级的张衡地动仪,台湾香港人都没见过,因为这个‘古董’是上世纪50年代才造出来的,在上级有关精神指示下,王振铎根据古书描写的196个字,结合英国科学家的地震理论,设计并发明了这个张衡地动仪,由于选进了教材,国人都以为是东汉货色,事实上,那珠子掉不出来……”这便是此次“地动仪真伪风波”的缘起,网友闫涛最初发表于11月28日的一条微博,迅速引起强烈反响。因此对地动仪本身的真实性也产生质疑者,大有人在。

  “怀疑地动仪的确切性,不是没有道理的。”江晓原教授指出,“《后汉书·张衡传》中对候风地动仪的记载,总共只有196字,未提及任何具体构造和原理,因此也不能证明地动仪当时所产生的效果。”教科书上的配图,只是展示模型,这在学界并不是秘密。

  

  模型复原

  

  东汉科学家张衡发明的候风地动仪,问世于公元132年,几十年后也就是东晋末年失传,仅剩南北朝范晔从公元432年开始撰写的《后汉书·张衡传》对其196字的记述,但这并不妨碍它在科技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地动仪被认为是人类在地震学领域的首创仪器,被英国著名生物化学家、科技史专家李约瑟称为“所有地震仪的鼻祖”。因此,国内外对其的复原研究不断,来自不同国家,原理和造型各异。教科书上的那张图,便是上世纪50年代时任文化部文物局博物馆处处长的王振铎在196字记载的基础上、加入自己的想象、并遵循直立杆原理设计制作的1:10木质模型,主要目的是“作陈列和宣传之用”,当然不能实际用作监测地震。

  目前较为流行的另一版地动仪复原模型,由中国地震局研究员冯锐提出。2004年,他领衔“张衡地动仪科学复原”课题组,主持张衡地动仪复原模型研制项目,并于2005年4月宣布成功复原并通过验证。不同于王振铎版的直立杆原理,这一版模型遵循的是悬垂摆原理,现陈列在河南博物院,但它也仅在实验室经受了人造地震的检验,同样不曾在某次地震中派过用场。

  既无实物遗存,文献记载又语焉不详,在这样的前提下想要复原地动仪,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无论复原模型遵循了哪一种原理,在196字记载中都找不到根据。这些复原模型都未在真实地震中发挥过监测作用,是否管用尚不得而知。更重要的是,即使管用,也不能证明这就是张衡当年的构造和原理。”江晓原如是分析。

  

  争议焦点

  

  其实,关于地动仪的争议,这些年来并非第一次发生。此次“地动仪真伪风波”的焦点,是教科书中地动仪的相关内容。很多人质疑,采用王振铎版模型的示意图,没有注明是复原模型,让大家误以为是实物。也正是这个原因,当人们得知自己脑海中根深蒂固的地动仪构造居然不是真的时,才会感觉如此震惊。

  事实上,公众关于地动仪的误会,恐怕还不止于此,不仅仅是一张图。“有史书记载张衡发明了可验震的地动仪”,和“张衡发明了地动仪,检验了某年某次地震”是两回事。无实物流传、没有详细构造和原理记载、也未经有记载的确切的实践检验的古时候的事,是不是可以当作可确信的历史知识来传播?江晓原认为:“196字的地动仪记载,虽未经证实,但也未经证伪。我们应该持慎重的存疑态度。” 

  很久很久以前,我们的祖先曾有过许多杰出的科技发明,其中多项发明,西方科学家直到多年以后才有了类似的成果——这似乎是今日国人当作常识一般来接受的共识。从某种意义而言,辉煌、先进的我国古代科技史是有虚构成分的,“我们没有传说中那么先进”,应该用科学的态度来看待那些在历史文献中没有确切记载的古代科技成果。江晓原告诉记者,和地动仪有类似命运的,还有另两项我国古代发明——水运仪象台和指南车。

  

  更多“悬案”

  

  早在3年前,江晓原就曾在科普杂志《新发现》的专栏中发表题为《三件奇物的复制问题——古代科学仪器真能复制吗?》的文章。

  他在文中指出,中国历史文献中记载的古代科学仪器,往往给人神秘莫测、令人敬畏的感觉,很容易引发现代人研究这些仪器,并将其复制出来的热情。现今特别知名的中国古代科学仪器,主要有这样三件:宋朝的“水运仪象台”,汉代张衡的“候风地动仪”,历代的指南车。

  这三件奇物迄今都没有发现有任何古代实物遗存,关于它们的功效、形制、结构等等,都只见于古代文献中的记载。它们都有多种现代复制品问世。

  江晓原指出,在复原工作中,研究者们似乎忽略了一种可能性——这些仪器在古代是不是真的成功运行过?

  在中国古代传统中,科学仪器除了作为研究时使用的工具之外,还有一个重要身份——礼器。如清朝的各种天文仪器,包括西方人作为礼品送给皇帝的天文演示仪器,都记载在《皇朝礼器图式》中。像“水运仪象台”这样的礼器,平日藏在深宫禁苑,并不需要运行,只有当某些盛大仪式举行时,才需运行一会儿。因此,即使它不能长期有效运行,也并不妨碍它作为礼器的功能;它只需在盛大仪式进行过程中保持运行即可——在这种场合,也不会有人去验证它的运行是否精密准确。

  《南齐书》卷五十二中便记载了一个生动的例子:宋武帝北伐攻灭后秦姚兴政权,缴获了一具指南车,只是徒具外形,内部机械已经失去,但是这样一件重要礼器,又是北伐的战利品(中国历史上极少有南方政权北伐胜利的),当然要加入皇帝出行时的仪仗行列以便向臣民夸示,结果每次皇帝出行时,只好“使人于内转之”——就是让人躲在车中操纵指南车上的木人,以保持它始终指向南方。

  (据《新民晚报》)

  质疑有些哗众取宠

  姜伯静(公务员):很奇怪现在居然有人拿地动仪是仿造品来说事,因为我清楚记得上学时老师就告诉过我们课本插图上的地动仪只是一个“赝品”,甚至我印象中课本对此还有标注。所以,我有些怀疑,如今对张衡地动仪的质疑更像是一种哗众取宠。 有人说张衡地动仪不能预报地震,仿制的更不能。笑话,我好像从没看到哪部史书上说过张衡地动仪能预报地震。如果这台仪器真的存在过并发挥过作用,那说白了它就是一个“事后诸葛亮”式的地震显示仪器,但这种震后显示作用在信息不发达的古代,的确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地动仪究竟有什么作用在今天已经不太重要了,我更愿意把它看成一件艺术品或是古人寄托愿望的“图腾”。课本上的仿造品插图,最大目的是告诉人们:历史上可能存在过这个物件,史书上对此有过记载,我们古人有过这种美好的科学愿望。在这种情况下,还质疑这图片上的东西究竟是哪年的还有意义吗?

  “山寨”毁了地动仪声誉

  杨国栋(法律工作者):如果因为见不到原物就质疑其真实性,未免有些荒唐。古人的智慧远非今人可以想象,很多古代文物制作之精巧,仍令人惊叹,即使以现代科技水平,也很难仿造或复制。要是这些文物没有流传下来,难道我们也能说它们根本不存在或只是摆设?在当时就被称为奇迹的地动仪如果仅凭史书上寥寥数语的记载就能成功复制,那才真是怪事。复原模型的问题又怎能怪到地动仪身上?

  比真假更重要的是怀疑精神

  房梓(市民):不难看出,公众曾经的深信不疑背后,是全民怀疑精神的失落。由此,我想到上小学一年级的儿子,一次作业是“闪闪的星星像……”的填空,儿子的答案是“宝石”,我问“棋子”好不好?儿子说,不好,填“棋子”老师会判错的,令我满脸愕然。儿子的答案,也许是全民怀疑精神失落的最好注脚,当知识沦落到只有分数时,想像力被阉割,怀疑也被关进了笼子。没有想像力、没有怀疑精神的知识教育,如同没有消化酶的胃,进去什么,出来的就是什么。有怀疑才有否定,有否定才有扬弃,有扬弃才有创新,这是古今中外颠扑不破的真理。可以说,地动仪之争,顶礼膜拜神话的破灭未尝不是一件好事,透过真假的争议,倘若能激活国民内心怀疑的基因,恐怕比地动仪本身的价值更值得关注与庆幸。

  观点

  教育部提请研究

  修改教科书

  “地动仪”描述

  中小学教科书中有关“张衡地动仪”的内容究竟要不要修改?教育部新闻发言人续梅近日证实,教育部已经将有关资料转交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业工作委员会,有待研究后决定。

  几代中国人在中小学历史课教科书上看到过那张“张衡地动仪”的照片,并牢记住它是中国自然科学史上的骄傲。但近日人们才知道真相:历史课教科书上的“张衡地动仪”并非张衡所造,而是新中国成立后根据文字记载仿造的,真正的“张衡地动仪”早已湮灭于历史。那么中小学教材是否要进行相应的修改,还原历史真相?续梅近日表示,目前,教育部的相关主管部门已将有关资料转交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业工作委员会,进一步研究再决定。

  据悉,复制版“张衡地动仪”被写入中小学教科书后,是在以后的数次修订中,删除了有关复制的情况说明的。

  关于地动仪的

  各种声音

  科普作家方舟子说:“不必怀疑张衡曾经建造出一台叫候风地动仪的仪器,但是没有证据能够证明、也没有理由让人信服地动仪曾经发挥过验震的功能,它很可能和今人复原的那些模型一样,仅仅是个无用的摆设。” 

  奥地利学者雷利伯在《张衡科学与宗教》中毫不客气地表示:“张衡地动仪是不科学的,中国人把张衡和地动仪看成国宝,完全是一种民族的向往,不是现实。” 

  河南博物院副院长李宏表示,冯锐主持的2005版复原模型,需要放在一个通电才能模拟地震的振动台上进行模拟实验,其内部构造模型才会有反应。汶川地震时,陈列地动仪复原模型的展厅正在闭馆装修,新模型的珠子没有放进去,失去了证明自己的机会。玉树地震时,该复原模型也没有任何反应。

放大 缩小 默认
 
本网站所刊登的各种新闻﹑专题、专栏等信息资料,均为中华龙都网版权所有,未经中华龙都网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Copyright © 2000-2006 Www . zhld .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第01版:要闻
   第02版:时政要闻
   第03版:时评/综合
   第04版:周口/社会
   第05版:系列策划
   第06版:周口/便民
   第07版:国内/视点
   第08版:国内/社会
   第09版:国际看点
   第10版:体育新闻
   第11版:文娱新闻
   第12版:往事
   第13版:地产/家居
   第14版:小记者
   第15版:小记者
   第16版:时尚/广告
地动仪真伪引发风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