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18岁出版第一部小说《那一年我们18岁》,之后每年推出两部小说,5年推出8部畅销小说,19岁制作第一部音乐小说作品《悲情城市》,被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评为百位时尚人物,同年被评为中国十大情感作家。20岁入选《企业家》杂志“2008年中国少年富豪榜”以年薪数百万身价名列第20位,相继推出中国首部校园百万制作原创音乐剧《再见,青花镇》,担任监制、导演、编剧,公演火爆南京、北京。21岁担任北京某传媒公司最年轻的董事、总监,获得中国传媒大学学士学位。22岁签约知音传媒集团知音书局。他就是淮阳籍青年作家郭敖。近日,郭敖应邀携新书《北纬已北》回母校淮阳中学签售,期间接受了本报专访。
记者:你从读书到创作,梦是从何开始的?又以怎样的方式来实现?
郭敖:梦曾经从这片土地上发出幼芽,也是因为这片土地的庇佑,才得以成长。这是我的第七本书,特意放在七月出版上市,因为我父亲是七月的生日,这是送给他的生日礼物。写完这本书以后才明白,最后的信仰,往往心中牵挂的就是这片土地上成长起来的梦想。
记者:你是怎样走上写作这条道路的?你在读书期间已开始出版作品,你是怎样融和与调节创作与学习的?
郭敖:我读书的时候家里很穷,更重要的是我成绩特别差,那时候特别喜欢写作。在出版自己第一部作品后,我在淮阳中学复读,考入中国传媒大学就读戏剧影视文学。在大学里的专业和创作并不冲突,我大学期间虽然是学习编剧,却主要学习了四年的摄影和西方哲学。自己慢慢改变,而家乡就像一棵大树,在扎根最深的地方,才能让我平静下来,不会因为改变而变得轻浮。
记者:很多人喜欢把你和韩寒对比,你觉得你和他相比较而言不同之处在哪?
郭敖:我比较喜欢韩寒,他做事的风格和思维方式我都很喜欢,但做不到他的坦率,做不到他那么收放自如。我是比较优柔寡断、瞻前顾后的那种人,我和他相比应该更多的是多出一种细腻和无声的反叛。他台球打得很棒,这是韩寒给我最大的印象。
记者:你觉得80后代表了一种什么精神?最能代表这种精神的是你自己吗?
郭敖:80后面临很大的危机和压力。80后处于新旧交接的时代,并不是谁可以代替谁,80后的精神所在应该是每个人都是代表,来共同完成了一个多元的时代。
记者:你一直是一个注重多元发展的人,到现在你同时兼职着多种身份,这些身份里面您最喜欢的是哪一个呢?为什么?
郭敖:做自己喜欢的事情,不一定非要哪个身份。只有工作的时候才让自己踏实下来,想多做一些事情,让自己充实起来。我一直想当一个歌手,那种心情就像刚开始写作一样,如果哪一天我成了著名歌手,我一定会向全世界宣布,其实我是一个作家。我觉得这并不矛盾,有时候目的不一定非要局限在哪一个身份里。
记者:在你的作品中,从《北纬已北》开始,淮阳、朱集这些地名频繁出现在文章中,你觉得家乡最近几年的变化大吗?
郭敖:我觉得我更关注的是环境问题,淮阳的变化很大,龙湖也很美,无论走到哪里,提到家乡都会感觉到自豪。
淮阳的发展速度很快,经济上、城市建设上每天都在发生变化,变化的确很大,大到我差点都找不到家门。当然,群众收入和生活水平也在大幅度提高。我希望这里湖水永远都是蓝色的,不会变黑,水里没有塑料袋。
当然,我会尽可能把我看到的、遇到的东西写出来。比如说,我前几天回来的时候,乘出租车从城里到淮阳中学,一路上不小心睡着了。当我醒来的时候,司机喊我结账,我问多少钱,他说35元。当时我比较惊讶,我说,你当我是外星来的啊!哥也是咱淮阳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