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报记者 徐松 文/图
郸城原称“丹成”,因老子在这里炼丹成功而得名。
“老子炼丹”是洺河流域最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老子炼丹”传说是郸城境内乃至大江南北最古老和深入人心的历史传说之一。“老子炼丹”传说是郸城县另一则重要传说“王子升仙”的基础,“老子炼丹”的千古佳话,现仍妇孺皆知,在境内留下了“赐丹桥”(又称王子桥)、“二仙对弈洞”(又称王子洞)、“老君庙”、“老君炼丹炉”等文化古迹和人文景观。
郸城地名由来
老子李耳始炼丹于苦(鹿邑),久练未果,南游于洺河岸边,见洺河之水清澈甘甜,洺河岸边蒲苇茂盛,洺河周围植物药材肥硕,随移“炼丹炉”于洺河岸边(现郸城大桥一带),“汲洺河之水,拔苇为薪”一举炼丹成功,大呼“丹成也。”此处遂称为“丹成”。东魏设“丹阳郡”(今郸城、沈丘、项城一带。见《辞海》)。隋朝时期此地建县,取谐音“郸县”。其后撤县,称郸城集或郸城镇。1951年建立县级办事处,称“郸城办事处”(县级),1952年建县,称“郸城县”。
“老子炼丹”遗址
老君由“苦”将“炼丹炉”移置在洺河岸边(现王子桥北岸西300米),修建高丈余,方圆数十丈“法坛”(位于现二轻局家属院内,当地百姓称“老君台”,解放后平掉,但现在仍高于其他地方一尺有余),施法炼丹,旺盛的炉火将洺河岸边的土都烧红了。炉所立之处日久形成一洞,其深不可探,称为“老君洞”,在汉代被后人用砖砌之。历经千年,在老君炼丹支炉的那块地方土壤,至今阴天下雨都可以看出来明显与周围的土壤不同。1949年前后当地尚有“老君庙”、“老君炼丹炉”等古代建筑或文化遗迹。解放以后郸城“老君台”的高低及规模均与鹿邑“老君台”相当。后人在“老君台”上建“老君庙”,以作纪念。据二轻局退休老先生麦元兴回忆:上世纪六十年代平整“老君台”后,在此建房,发现一口砖砌深洞,深不见底,填了很多土砖方平。
老子炼丹与“三教寺”
因老子在洺河岸边炼丹成功,郸城也因此成为“教化”圣地,后人建有“三教寺”,位于洺河北岸“老君台”西。清光绪《鹿邑县志》记载:“三教寺在郸城集”,是一处集儒、道、佛三教合一的特殊宗教形式。寺内分别供奉老子、孔子和佛祖,由于三教在此和平相处,感动了明太祖朱元璋,发重修三教寺圣旨,赐有金字龙匾。老子当年洺河岸边炼丹,在周围传播丰富的道家思想,几千年来道家思想在洺河流域留下了深刻的烙印,直到现在境内佛、道均一庙(寺)共奉,形成当地独特的宗教形式。
老子炼丹与“王子”
春秋战国时代,周礼已不能禁锢诸侯们窥视天下的欲望,各路诸侯逐鹿中原,百姓饱受战乱折磨,战国七雄各领风骚,楚国更是长驱中原。在楚地有个叫宁平城的地方,诞生了一个被誉为“智圣”的军事和纵横学派开山人物——鬼谷子。
鬼谷子,姓王,名禅。又名诩、利,号鬼谷子,世称王禅老祖。又因他位列诸子百家之一,后世又称他为“王子”。史书记载:“鬼谷子”战国时期楚国人,曾隐居蒙山之鬼谷子洞,修身养性,长于纵横捭阖之术,著有《鬼谷子》一卷,教授弟子百余人,著名的有苏秦、张仪、孙膑、庞涓等著名军事家。而郸城古属楚地,更有王子受道于老子、王子升仙及遗址等史料佐证。少年王禅聪慧、孝义、勤劳名扬乡里,被老子李耳收为徒。老子在洺河岸边支炉炼丹,王禅采药砍柴、每日聆听教诲。老子炼丹成功后,于是“赐丹成仙”,有了一段“王子去求仙,丹成入九天,洞中方七日,世上几千年”的千古佳话。之后,王禅随老子离开了家乡,周游天下,尽览九州仙山秀水,遍访五岳前辈先贤,终成一代通天彻地、兼顾数家学问、人不能及的博学大师。他在治国方案、内政外交、兵书战策、兵器制造、神奇推算、养生教子等方面登峰造极;在衣、食、住、行、医,甚至冶铁炼铜、钨铁铸剑等方面都有著作;堪称纵横家的鼻祖、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军事学校的校长、杂学家。
在王禅故里、“王子”的家乡郸城,数千年来,民间把王禅理想化、神仙化,把王禅历经于世,终成一代大师视作得到升仙,以至于在他“升仙”两千多年后一个画有他出游的瓷罐竟价值数亿巨资。当地民间的神话传说与老子炼丹的传说紧密相连,构成了郸城民间神话传说的精髓,成为郸城境内乃至大江南北最古老和深入人心的历史传说之一,是洺河流域最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是郸城五千年文明史中光辉灿烂的一页。
(线索提供 胡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