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刚接触作文时,总感觉很难。在作文过程中,有的同学一见作文题便匆匆忙忙拿起笔就写。由于事先没有经过仔细审题,写起来非常吃力,还容易发生跑题现象,为避免文题不符,形成所谓的下笔千言,离题万里,因此不可忽视审题。 审题,就是审读作文要求的每一个字,做到正确理解,不遗漏任何要求,不随意改变试题要求。
简单说,审题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审体裁
文章体裁一般分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几种。一般来说,每种体裁的文章,都可在习作要求中找到显示体裁的关键词语。记叙文的标志常见的有“回忆”、“记……”、“……的事”、“……的生活”、“……的人”等。说明文的标志常见的有“介绍……”、“……的自白”、“……的话”、“……的制作方法”等。议论文的标志常见的有“说”、“议”、“谈”、“论”、“评”、“驳”、“从……谈起”、“由……想到的”、“……的启示”、“读……有感”等。就记叙文来说,就是要弄明白文章是要求记人,还是叙事;是写景,还是状物。写人,是写一个人,还是写两个人或是写一群人;叙事,是叙述一件事,还是叙两件或叙几件事;写景,是写静景,还是动景;状物,是动物还是植物,审题时都要弄清楚。
二、审题眼
文题的重点是指文题中点明重点或表明感情色彩的词语,这个关键词也叫“题眼”。找到了题眼,就是确定了文章的写作重点,把握住了题眼,也就把握住了文章的重点。如《一件难忘的事》与《一件有趣的事》,两者的内容虽都侧重于写事,但题眼不同,就决定了选材重点不同。前者的题眼是“难忘”,后者的题眼是“有趣”,两篇文章的选材也要从“难忘”和“有趣”入手。
怎样抓题眼呢?一般规律是:
1.文题是句子的,句中的动词往往是题眼。如:《我赞成这件事》,题眼是“赞成”,重点就要扣住“赞成”来写,文章也要围绕着“赞成”展开。
2.文题是一个短语的,在短语中起形容修饰作用的词语,就是题眼。如“我们的新班长”,“新”是题眼,但是有时也有中心词作题眼的,如“妈妈笑了”中“笑”是题眼,在进行写作时,要根据具体语言环境来捕捉题眼。
3.文题是一个词的,这个词本身就是题眼。如:《成功》 ,就要围绕“成功”叙写。
三、审范围
在确定了文章体裁和写作重点后,就要审定文章的写作范围。有时题目对时间、空间、写人、记事,数量、景物,或说明,或抒情等都有明确的范围,作者必须严格地在规定的范围内作文,只有这样才能不离题,不偏题,做到“随心所欲不逾矩,下笔千言不走题”。
1.弄清时间范围
有的作文题目在时间上有一定的限制,审题时要把握住这时间上的限制。比如《当我走进考场的时候》。这道题选材时间限定为“走进考场”这段时间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
2.弄清处所范围
有的作文题目规定了处所范围,审题时要明确其中处所的限制。如《放学路上》这个题目,就限制了所写的人、事、物、景必须是在放学之后的路上的所见所闻,只有把握准了这个处所,所写的内容才有依托和基础。
3.弄清数量范围
有些作文题目出现数量词,审题时要明确数量上的限制。如《暑假的一件事》和《暑假生活二三事》。两个题目写作的要求上只有数量上的区别:前一个题是通过记叙一件完整的事,后一个题是拣取暑假中的二三事或二三片断来进行记叙,稍有不慎,将一件事写成二三事或将二三事写成一件事都属于文不对题。
4.弄清人称范围
有些作文题目在人称上规定,审题时要明确它在人称上的限制。例如《老师,我要告诉您》这个题目,就限制了行文要用第一人称,要从“我”的角度写自己要向教师说的心里话。《雷锋就在我身边》这个题目,可用第一人称写,也可用第三人称写,下笔写就要定好用第几人称写。再如《妈妈》这个题目,审题时就在注意,文题本身就限制了写作此文要用第三人称,间或使用“我”也是作为陪衬出现,贯穿全文的人称应是“妈妈”或“她”。
四、审主题
有的题目有象征意义或有引申义。如《错》、《笑容》、《渴望》等。遇到这类题目,就不能就题论题,要透过字面上的具体事物,抓住事物的本质特征,去揭示题目包含的象征意义,文章主题才会有深度。
为了提高审题能力,同学们平时可以进行这样一些训练:在课内外阅读中留心各种文章是怎样定题目的,细心领会题目与文章中心和内容的联系;在写各种文体的作文时,注意练习怎样给文章起个醒目而又恰当的题目。经过不断努力,就能逐步掌握审题方法,增强审题能力。
本期主讲人:周口李庄小学 梁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