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国内/视点
 
 
 
2011年6月15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5月CPI又被外媒“猜”中
我国宏观经济数据屡屡外泄,已成反腐新课题

  国家统计局昨天公布了5月份中国一系列宏观经济数据,让人惊讶的是,这一数字早在几天前就在网络上出现过,也就是说,和以往一样,5月CPI等核心数据又一次提前“走光”。

  有关专家向新华社“中国网事”记者建议,相关部门应加强相关人员的职业操守建设和舆情监控,对屡屡命中的“神算子”予以调查,切断数据泄露的黑手。

  〉〉〉【事件】

  路透社:

  5月CPI上涨5.4%

  6月8日,路透社再次抢先发布我国经济数据,预测中国5月份CPI较上年同期上涨5.4%,将追平3月份创下的32个月高位,与此同时,网络上各位“经济学家”和各家投资机构乃至网民对于最新宏观经济数据的预测也热火朝天。

  与此类似,彭博通讯社也在其终端上发布称,经济学家对宏观数据的预测值显示,5月份的中国CPI同比涨幅为5.5%。而根据“中国网事”记者掌握的数据,另有4家国内外证券机构对5月份的中国CPI同比涨幅也为5.5%,高达3家机构对5月PPI的预测为同比增长6.4%。

  新浪微博上,证券市场资深分析师黄硕写道:“14日上午10点将公布的5月CPI似乎已经没有太大悬念——目前市场对于该数据的一致预期是5.5%,高于4月份的5.3%。”

  而上周五A股在最后一个小时的交易时间内“意外”地大幅反弹、上证综指迅速上涨30余点也被网民看做是“5月CPI数据外泄”的证据。网易佛山网民说:星期五的股市最后一小时起死回生,估计数据又提前泄了。网民“火花遥远”表示,自己已经看淡CPI,只想知道外媒这次预测的准不准。

  事实上,这已经不是第一次市场“竞猜”宏观经济数据了,而以路透社为代表的外国媒体及相关机构对我国经济数据的预测准确度相当之高,堪比“章鱼哥”。2008年以来,路透社已经累计7次精准地“猜”对了我国的月度CPI数据。

  中国的核心经济数据屡屡提前“走光”之后,统计局权威发布的公信力受到极大质疑。网民“Ni”认为,宏观经济数据屡屡“被猜中”,可见数据的保密乃至公信力都令人难以乐观。

  

  〉〉〉【记者调查】

  核心数据屡次先“走光”

  虽然此前传出“国家统计局办公室和中国人民银行研究局的部分工作人员已经因为泄露宏观经济数据相继离岗”消息仅仅涉及到国内部分宏观数据的泄密,但“中国网事”记者的调查显示,形形色色的经济数据甚至宏观决策泄露时有发生。

  比如,一家国内知名券商负责宏观研究的研究员多次在国家统计局月度宏观数据公布的前一两天,通过短信向“中国网事”记者详细告知第二天将要公布的所有数据,虽然标明“传言”,但都与之后国家统计局与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数据丝毫不差。

  这样的传言已经成为市场的一种习惯。每当数据发布之前夕,各种传言开始在市场里散播,而这些传言的共同出处都是“消息人士”。

  今年年初,由于调整权数,备受市场关注的CPI数据发生了比较大的变化。市场众多机构预测1月份CPI同比将超过5%,而当时经济学家们对于1月份的CPI预测均值甚至达到了5.4%。

  当时,随着CPI数据公布日子的日益临近,各种传闻再次来袭。在2月15日国家统计局公布1月份CPI的前一天,“中国网事”记者采访上海一家大型券商的首席经济学家时得知:“之前传闻CPI同比增幅在5.2%,但是现在还有一个版本是4.9%,因为统计局调整了权重。”在第二天公布的统计数据中,1月份CPI与这位经济学家所说的传言完全吻合。

  而存款准备金率上调、加息宏观决策也被认为是疑似泄密的重灾区。从股市的直接反映看,央行自去年10月份首次开启加息周期以来的4次加息,除了一次隔在春节长假之后,其他每次都曾在加息前一个交易日有所反应。

  “中国网事”记者向多位提前提供数据的人士询问消息的出处,答案模棱两可:朋友、同学都有可能成为消息的来源。比如,一位曾经身为某知名大学金融学博士的某研究员,因为有供职于人民银行的同学,提供的数据也被认为更具有可信度。另一些大型金融机构的研究员、经济学家,更是能准确预测,甚至是提前获知经历过调整的数据。

  除此之外,一些热衷于出席各个研讨会、投资策略会的“国字号”专家学者,有时也会在一些对媒体的闭门会议上不经意间透露一些政策信息或数据。

  〉〉〉【深度解读】

  经济数据成牟利筹码

  在宏观经济数据公信力受到公众质疑的情况下,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副院长赵锡军认为,关键经济数据和决策的泄密不仅会给国内经济金融环境带来负面影响,也可能会在一定程度上让国内的经济研究水平倒退。“由于各种传闻、消息人士的出现,原本可能真正左右市场走势的宏观经济数据,在资本市场中成了信息占优一方获取利益的筹码”。

  赵锡军告诉“中国网事”记者:“以CPI为例,由于这一数据和资本市场特别是债券收益率密切相关,因此从事债券交易、研究的人员都会紧盯这一数据。大多时候,机构在正式数据公布之前,就会根据提前得知的消息布局市场,这也是众多机构、人员不惜代价提前获取数据的原因所在。”

  在今年1月份4.9%的CPI数据公布前一天,一家货币经纪商的固定收益市场日评中如是写道:“今日受CPI低于预期传闻和资金面宽裕的影响,AA级以上的长期短融交投较活跃,收益率小幅震荡。”而当记者在2月15日数据公布之后和交易员交流时却发现,原本应该对债券市场产生明显影响的低于预期的CPI数据,最终的结果是“因为有过准备,对市场影响不大”。

  另一方面,对于看着CPI变动炒股的普通散户来说,信息的不对称对他们的心理影响显然更大。网民“泓旭666”感慨,宏观数据泄密背后潜规则和利益链条令中小投资者有“我为鱼肉”的感觉。

  建设银行研究部高级研究员赵庆明认为,数据泄露在当前虚拟经济高度发展的情况下,意味着巨大的经济利益,会造成市场不公平。

  中国社科院人民财富研究中心副主任李国贤在微博上表示,近年来国家统计局数据不断发生“未卜先知”的情况,数据反腐已经成为反腐败的新课题。

  赵庆明认为,制度建设是防止数据泄露的最主要保障,应通过设立更为严格的统计数据发布制度保证数据发布的保密、公正。“此外,相关部门通过缩短数据采集、制作到发布的流程,减少涉密人员的范围,也可以达到减少数据泄密的可能”。

  市场人士认为,相关工作人员的自律要求也应该更为严格。在数据发布之前,通常可以接触到数据的都是国家公务员,通过考试、层层选拔的国家公务员,理应在自律方面有着严格要求。据 新华社

  路透社7次

  “猜”对月度CPI

  2008年4月11日,路透社援引“官方消息人士”的话称,中国3月CPI同比增幅达8.3%。这一数据同一周后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完全吻合。

  2008年5月9日,路透社再引“消息人士”话称,中国4月CPI同比涨幅可能达8.5%。国家统计局于几天后公布的数据恰为8.5%。

  2008年6月10日,路透社发布中国5月CPI同比上涨7.7%,国家统计局于两天后才公布这一数据。

  2008年7月8日,路透社援引两官方消息人士的话称,中国6月份CPI同比上涨7.1%,上半年CPI同比上涨7.9%,与国家统计局于17日发布的数据无异。

  2010年6月9日,路透社称“中国5月CPI同比上涨3.1%”,其后应验。

  今年2月14日,路透社发文称,据“两位市场人士”透露,中国1月CPI同比上涨4.9%。2月15日,国家统计局发布CPI数据,确非此前市场普遍预测的5.3%,正是调整权重后的4.9%。

放大 缩小 默认
 
本网站所刊登的各种新闻﹑专题、专栏等信息资料,均为中华龙都网版权所有,未经中华龙都网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Copyright © 2000-2006 Www . zhld .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第01版:要闻
   第02版:史诗·壮歌
   第03版:周口/时评
   第04版:周口/综合
   第05版:周口/民生
   第06版:国内/视点
   第07版:国内/社会
   第08版:国际看点
   第09版:文娱新闻
   第10版:体育新闻
   第11版:教育资讯
   第12版:家有喜事/广告
   第13版:汽车周刊
   第14版:汽车/广告
   第15版:汽车/广告
   第16版:汽车/广告
5月CPI又被外媒“猜”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