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6年7月27日,是高招成绩揭晓的日子,我也像其他考生一样到学校看榜。那时,看高考成绩对大众来说就这一条途径,不像现在可通过网络、电话,有门路的还可以到主管部门查询。那时也可以通过收音机了解高考分数线,只可惜我家没有收音机。我骑了几十里的自行车到学校门口时才听同学说,今年录取分数线465分(中专线,那时中专也是高中考的),大专线490分,我一听心里就有点傻了,心想说不了要上个中专。到了校园,一堆人正围在黑板报前看,我也向成绩单中搜寻自己的名字,一个没想到的数字跃入眼帘:524分(超过重点线)。我揉揉眼,再次确认是真的,心里突然快慰起来,后来听老师说那是全县第四名的成绩。
悬着的心放下后,我第一个想法就是把这一消息赶快告诉父母。又骑了几十里的自行车,我找到正在地里劳作的父母,简明扼要地把情况说明。父母心里的喜悦与幸福分明写在了脸上,父亲脱口而出的第一句话竟是:再遇灾年我家也有一个饿不死的了!
这不禁使我想起小时候,我们一家七口全靠父母在生产队挣那点工分过活,为能分上与别人一样多的口粮,只好年底拿钱买别人的工分,这样家里喂头猪、养只羊年底就等于牵给了别人。每到晚饭时,有点剩饭就吃点,没有时父母就哄着哭闹的我们早点入睡,说:床上是盘磨,躺下就不饿。
上初三时,我生日那天,母亲借了邻居半碗白面,给我做了两个馒头要我趁热吃了,我却要坚持带到学校吃,那里面分明有炫耀的意思。但等到开饭我去伙上拿时,全锅剩下的全是日本钢盔式的窝窝头,气得我大哭一场。至今清晰地记得,每年生产队打出第一场麦,每家都能分一二十斤,父母不讲再晚,也要把湿麦放到磨上推出面,擀出好面条,再把我们姐弟们从梦乡里喊起来,每人吃一碗,此时父母脸上洋溢的是欣慰和满足。
尽管生活艰苦,但有点文化的父亲是坚持让孩子上学的,并深信只有知识才能改变命运。每当我想退缩时,父亲总是千方百计地扭转我的想法。
“漫长的等待”,终于等来大学录取通知书,我卷起稍显寒酸的铺盖卷踏上遥远的求学路……经过四年学习,才知道考大学不只为吃饱饭、不饿死;才知道有幸成为知识分子的一员更应有责任、有担当,有正确的价值取向;才知道承继中国知识分子的精神,挺起祖国和民族的脊梁。
20多年过去了,全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农民也早已实现了“出有车,食有鱼”,我也由一名学生成长为国家公务员。因此,父亲偶来小住时常常叮咛:适逢盛世,物阜民康,你们当干部的做事应对得起群众,对得起党。
我也套用古人的一句话,既难“达则兼济天下”,只求“穷则独善其身”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