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有十几天的时间就是春节了,不少离开家乡在外地工作的人又开始张罗着订票回家,似乎到处都是一片喜气洋洋。然而,也有和我一样的这么一部分人,他们对春节回家充满了烦恼与恐惧。对他们来说,与其混进春运大军辗转奔波地回去团圆,倒不如一个人留守都市,享受一份冷清的自在。春节不回家,并不是对回家本身有所抗拒,而是在节日回家的种种烦心事折磨之下,一种本能的反应。
回家要做的事情太多,可假期永远太短;亲戚朋友一大群,好生热闹,却似乎三头六臂也探不完;乡情纵然可亲,可常年生活在外,自己已经无法适应这片土地上的生活节奏;年底各种开销加大,回家过年无疑又是一次“大出血”,令“财政赤字”越发岌岌可危;好不容易能静静地享受单身贵族的特权,却被父母亲抓住连逼了7日的“婚”。
回家之后的种种烦心事,使得我们惧怕回家,宁愿一个人享受那份冷清与寂寞,也不愿回家之后面临种种尴尬。我就是恐归族,你也是吗?
——近日,网友“淡漠明知”在龙都论坛上发帖,讲述自己对春节回家的“恐惧”,龙都网友们对这一话题各持己见,并为“恐归族”支招——
什么让“恐归族”害怕回家
龙都网友“五谷轮回之所”
在外工作的人,春节回家的成本太高了:
成本之一:往返交通费。“春运”一词,不知道包含了多少艰辛酸楚,不仅一票难求,而且价格也是步步高升。如果坐火车的话,因为年底的火车票特别难买,通常要加价从“黄牛”手里购票,每张票要贵上上百元甚至更多。虽然今年全国火车票都实名制了,可能会限制“黄牛”的横行,但“一票难求”的状况并没有改善。若是乘坐飞机的话,那么费用就会更高,因为春运期间,机票基本上没有折扣,往返之间几千元就没了。
成本之二:亲友礼物,贺岁红包。在外面工作的人,一年难得回去一次,总不能空手而归。回家过年的时候,总得给父母买一些礼物,此外还有亲戚、朋友等等,都要带上一些特产或者礼品,这样在去拜访他们的时候才显得有礼貌。如果是一些特别的人,还得准备一些红包,当然红包可大可小,不过总得好几百一个,不然的话,就显得太小家子气了。
成本之三:聚餐消费。好久不见,十分想念,自然要好好聚一聚,叙一叙。不过现代人都不太喜欢在家里聚会,通常喜欢去KTV、宾馆里面进行聚餐消费,好像这样更加方便,更加体面。且不说春节期间订包厢的难度,因为这个时候几乎所有的娱乐餐饮场所基本上都是爆满,就是消费的金额,通常也不低。经常包一夜的 KTV,包场费、酒水、水果等等,几百元上千元都很正常,若是没有大款买单,就只能平摊消费了。
龙都网友“纠结”
春节归家本该是件“阖家团聚、其乐融融”的事情,但对于很多人来说却成了一块“心病”。长辈们对于自己事业、婚姻的期许,在此时似乎变成了折磨心灵的无形之剑。为什么我们的归家之路要充满忐忑与踌躇?是什么让春节承载了超越节日本身的多重意义?把这种“不敢面对江东父老”的无奈贴上“恐归族”的标签,是否又是媒体蜂拥而至的炒作?
过年不是过关,“恐归族”请放下包袱上路
龙都网友“音乐盒上弹棉花”
有人做过一个亲情的计算,如果我们一年能回去看父母两次,假如父母从现在60岁到离去的90岁,30年时间,我们能与父母相聚的次数只有60次!想到这屈指可数的相聚,还会犹豫吗?还会有那么多冠冕堂皇的借口吗?其实,父母的慈爱与宽容不就是我们最好的心灵鸡汤吗?家不就是我们休憩的最宁静港湾吗?
龙都网友“纯属虚构”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想起家中白发苍苍的父母在路口等待的身影,又有多少“恐归”的儿女可以不落泪?
其实不想留,其实很盼“归”,我想这才是每一个“恐归族”心底最真实的声音。
有人另有说法
龙都网友“独子笛奏”
我在外地工作的时候,就面临这样的难题。
如果选择在公司里过年的话,不仅有加班工资,还有加班红包和免费的年夜饭,这笔钱加起来也有好几千元。虽然会少了一份团聚的幸福和快乐,但是从经济的角度来讲是相当划算的。年后再请年假,加上周末的时间,也能有个十来天,回家陪陪父母,拜访一下亲友,经济成本会低得多,但是效果也同样好。对于“恐归”一族来说,这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不回家过年并不代表不幸福,只是换了一个幸福的时间而已。
通常我都是春节选择主动值班加班,等春运过去以后,选个不冷不热的时节,连年假带请假,再加上周末,弄个十来天时间回家。
龙都网友“素面朝天”
在这个文化多元的时代,春节不回家并不是什么大不了的,其实不回家也许能过得更精彩,过得更温馨,老年人也要学会自己创造快乐,学会独立、独乐,不能越老越依赖儿女。
龙都网友“纯属虚构”
不归不等于不孝,很多人被迫在亲情与现实中抉择时,我们应该尊重别人的选择,繁文缛节太多、假期太短、买票太难、不适应回家的生活节奏……很多原因交织在一起,何况现在通讯这么发达,打个电话也能表达对家人的思念。
别让“恐归”成“空巢老人”诞生的催化剂
龙都网友“又见七月流火”
人到中年的我们,十分盼望着子女回家过年,不要孩子做什么。车费我们来出,红包我们来拿,聚会的费用我们也出,我们所挣的钱、所做的事,全部是为了子女过得更好,也不要什么回报,我们只盼儿女能和我们团圆。
龙都网友“我的风格”
儿行千里母担忧,母行万里儿不愁。家长都盼儿女回家团圆啊,别“恐归”了,回家吧,父母等着你们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