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过年
春节不“宅”家 欢喜游三亚
□晚报记者 张志新
大多数人都会选择在家过个团圆年。但是,近几年,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过年意识的转变,春节外出潇洒游玩,成为不少人快乐过节的别样选择!
农历正月初二(1月24日),在周口一家物业公司上班的王先生一家5口人从海南三亚游玩归来。提起在海南度过的龙年春节,王先生高兴地对记者说:“去海南三亚过年,是为了趁着难得的长假,带着劳累一生的老人出去好好看看,让平日学习紧张的孩子好好玩玩。这次我们全家人玩得都很高兴,特别是孩子,去的当天,天不亮就爬了起来,这不,刚一到家就嚷嚷着明年再去呢!”
据王先生介绍,他们是去年农历腊月二十七(1月20日)坐飞机到的海南,当天三亚的气温高达24摄氏度,前来游玩的人都是只穿了件薄薄的衣衫。王先生一家在三亚度假的3天时间里,不但玩了漂流,去了少数民族部落,还在“天涯海角”踏浪淘沙,饱览了无数美景。
记者采访时,王先生的妹妹璐璐边给记者看他们在三亚拍的照片边说:“这次和妈妈、哥哥一家人去三亚过年,玩得真高兴。我是第一次坐飞机,感觉很兴奋。在三亚我还和妈妈在海底潜水游玩,看到了各式各样的鱼、珊瑚礁,景色别提多美了!”
最爽
环卫工
过年不休息 累并快乐着
□晚报记者 彭慧
农历正月初八早上8时30分许,在周口市区五一路与七一路交叉口,记者见到了市环卫处清扫四队的邓精花,凌晨4点钟上班的她已经把分包路段全部认真清扫一遍了,飘着零星小雪的路面显得很干净。尽管寒风刺骨,她却因为不停劳动热得脸颊红扑扑的。
“干我们这行,一年365天,除了大年初一能放一天假,哪有什么休息的时候。别人都盼着放假,我们却害怕周末和过节,大家最闲最放松的时候,也是我们最忙最累的时候。”邓精花负责的是从六一路口至五一路口的七一中路,这条路是严管街,商铺云集,车辆人群川流不息,是中心城区最繁华的路段之一,清扫的劳动强度可想而知。“平时从凌晨4点到早上8点,清理的垃圾也就是一两车的量。大年初六很多店铺开门,还不到10点,光是鞭炮纸屑我就扫了三四车。”邓精花指着自己的保洁车说,“垃圾堆得满满的,蹬都蹬不动。要是到了正月十五,看热闹的人光是随手丢弃的垃圾、甘蔗皮、菠萝皮什么的,十来车都扫不完,老发愁了!”邓精花还说,像早晨这个时间段垃圾还是少的,到了下午两三点钟以后,小摊小贩都推着车出来了,垃圾很快就能铺满一地。“我们最怕的就是流动的小摊小贩,跟他们说了多少遍,垃圾果皮不要随地乱扔,可听进去的少之又少,想想大家也都不容易,都为了讨生活,后来我也就不和他们一般见识了”。不过也有让邓精花感到高兴和庆幸的事,因为前一段雨雪天气很少,这让她的工作量减轻了不少。“雨雪天气路面是最脏的,如果下了雪,路面上结的冰就得用铲用锨凿;雨天垃圾扫不起来,垃圾旋转着被卷入下水道,得赶紧把堵塞在雨水篦子口的垃圾清扫走,不然堵塞下水道就更麻烦了”。
尽管每月的工资只有600元,但下岗后再就业的邓精花很珍惜这份工作,日复一日重复着这样苦累脏的活。“干我们这行,除了要能吃苦耐劳,还得能忍能让。”邓精花说,很多人不理解环卫工的苦处难处,“前两天一名60多岁的环卫工因为劝阻乱扔垃圾的年轻人,被打了一顿。前段时间还有一名环卫工,上早班时被一辆机动三轮车撞倒了,但肇事车停也没停,开着就走了。还有一些人看不起我们扫地的,我经常在路上遇到有人说,‘你不就是个扫垃圾的,你们干的就是这个活’。”每每听到这些话的邓精花都觉得很委屈,“我们也是人,什么活都要有人干,我们是通过辛勤劳动挣钱养活自己的,不比别人低一等。”
环卫工的苦与累,清扫四队的队长石秋红也感慨万分,她说,七一路是严管街,是城市的脸面,因此安排在这条路上工作的环卫工都是最年轻最能干的,年龄都在40岁左右,“很多环卫工都六七十岁了,人年纪太大就跑不动了,需要干干歇歇,而在中心城区这种位置,要不停地走,不停地扫,根本没有喘息的时候,不然路面很短时间就脏得不像话了。除夕那天,环卫工都是扫完关门炮后才走的,天都黑透了。如果市里有专项整治行动或者上面来检查,环卫工晚上加班到十一二点,次日早上4点再来上班,也是家常便饭。虽然如此,环卫工都很坦然,一人脏换来万人洁,用我们的累换来市民的干净,我们高兴。”
为保证中心城区环境卫生整洁,搞好市政府提出的“三保一维护”,市环卫处对道路清扫、垃圾清运、公厕保洁全部到位,同时加大巡视检查力度,除了日常的管理员和队长每天的例行检查外,检查股和监理公司密集上路检查。农历正月初二,1200多名道路环卫工全员上岗,彻底清除主次干道内遗留的垃圾、炮纸和杂物,突击清运垃圾。全处职工加班加点,坚持做到一天两扫,全天保洁,每天完成中心城区300.9万平方米清扫保洁任务,春节期间累计清运垃圾2700吨。
最累
商品大卖
糖葫芦卖了一万串
□晚报见习记者 姬慧洋
“往年过年就忙,原本已经做好心理准备了,但没想到这么忙,大年初一到初七,我平均每天卖了2000串糖葫芦。”昨日接受记者采访时,个体户王先生欣喜地说。
王先生下岗后,做起了冰糖葫芦的生意,截至目前已经做了8年。“从去年农历腊月二十三开始,俺全家就进入了‘一级备战’状态,男女老少齐上阵。”王先生说,“糖葫芦主要是用山楂跟冰糖做主料,我为了迎接春节销售高峰,光山楂就准备了50多箱,一箱大概20斤,能串70到80串糖葫芦,而冰糖更是不得了,准备了1000斤。”
听王先生说除夕晚上,他卖到11点才收摊回家,记者说那不是耽误看春晚了吗?“顾不得了,听说春晚有咱周口票友演的节目,我没看成,有点遗憾。”采访期间记者看到,从洗山楂到串山楂到去核再到修整上糖,王先生一家8口人分工有序,俨然一副小型食品作坊的架势。
一个4岁左右的小朋友来买话梅肉的糖葫芦,记者这才注意到现在的糖葫芦品种真多,话梅肉的、草莓的、核桃仁的、香蕉的、荔枝的等等让人看了就垂涎三尺。据王先生介绍,目前,纯山楂的、核桃仁的、草莓的、香蕉的糖葫芦卖得最好,一串3元~5元不等,记者偷偷一算,王先生光春节就挣了不少钱,怪不得全家人都喜笑颜开的。当记者提到春节没休息辛苦不辛苦时,王先生嘿嘿一笑,说:“辛苦是辛苦点,要挣钱哪有不辛苦的!今年春节这几天生意好,收入不少,一家人都很开心。”
记者从商务部门了解到,今年春节期间我市市场运行相关数据还未统计出炉,但消费品市场整体运行良好,供应充足,价格平稳,购销两旺,预计全市春节期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将达到历史新高。
入住保障房
新居过年比蜜甜
□晚报记者 张劲松 文/图
“今年春节我破例买了一大挂鞭炮,庆祝我们搬进了新房。这些年,我从来没有像今年这么高兴过。”1月30日,农历正月初八,记者走进周口市区文昌苑安置A区4号楼2单元103房,一进门就见女主人刘芬娥在新房里忙着准备午饭,男主人郭林悠闲地坐在沙发上看着电视。宽敞的客厅、温馨的卧室、配套齐全的厨房和洗手间,这就是郭林和刘芬娥的新家。
“真没想到我60多岁了还能住上这么好的房子!我们是去年5月份搬过来的,回迁之前我们住的房子条件差得简直没法说。”提起住房条件的改善,刘芬娥打开了话匣子,她告诉记者,她家原来的房子人均不足15平方米,一遇到下雨,屋里到处都是水,有时水多得能把床漂起来。环境更不用说了,一到夏天,蚊子、蝇子乱飞,真是令人不堪回首。“如果不是政府对文昌大道住房进行改造,我是不可能住上这么好的房子的。”
如今,郭林和刘芬娥老两口住上了70多平方米的住房。“有了这套安置房,全家人甭提多高兴了,龙年春节是我们家搬进新房过的第一个春节,大年初一,儿子、媳妇、女儿、女婿、孙子、外孙来这儿和我们老两口一块过了年,这个春节我们过得真是高兴。”刘芬娥笑呵呵地对记者说。
和刘芬娥一样,住在该小区5A号楼3单元3楼东户的回迁户王环一家年过得也是乐呵呵的。“提起原来的住房我就想掉眼泪,要多难过就有多难过,一到雨季,外边下大雨,屋里下小雨,由于水排不出去,一家人得轮流往外戽水。”王环告诉记者,听说文昌大道住房要改造后,她第一个和开发商签了协议。“我们对房子的质量、户型、结构都十分满意,全家人打心眼里感谢党和政府!春节前搬过来之后,我精神好了很多,感觉比原来年轻多了,这儿环境好,物业服务也好,24小时有人值班巡逻,这个春节是我过得最温暖的一个春节。”
“住有所居”是关系百姓最切身利益的民心工程。为解决中低收入家庭住房难题,我市在加快城区建设步伐和不断推进住房制度改革的过程中,把解决城市低收入户和困难家庭的居住问题作为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建立起以廉租住房、经济适用住房为主的多层次、全覆盖的城市居民住房保障供应体系,大力推进保障性住房建设。2011年,我市共投资15亿元开工建设13868套保障性住房,竣工4300多套,目前已有近万人搬进了新居,彻底改善了首批低收入家庭住房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