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继峰
当三亚“宰客”事件在网上汹涌澎湃之时,春晚早已hold不住话题中心。
日前,这一事件貌似又有进展。在三亚市召开的2012春节旅游情况通报会上,当地政府部门向公众传达了两层意思:其一,未发现高价消费记录,“宰客”事件无确切证据;其二,“对恶意攻击三亚的人,将依法追究责任”。
面对负面舆论,如此危机公关,不禁让人哑然失笑。因为,三亚作为一个城市,显然只是一个抽象的主体,而非具体的人或组织。一个人、一个组织,可能会与另外的人、另外的组织结下“梁子”,可能会被别人背后使绊、恶意攻击。而对于一个以美景著称的城市,我实在想象不出,如果不是真的被宰了,到底该出于怎样变态的动机,人们才会恶意攻击它。换言之,人们恶意攻击三亚,到底能得到什么好处?
从媒体现有的报道看,三亚有关部门对“恶意攻击”者发出警告的指向性尚不明确。但是,透过三亚市工商局“查无证据”的解释,我们不免要为爆料的“罗迪微博”感到担心。因为,面对央视的镜头,富林渔村海鲜店的老板做出的是无辜之状,该店员工坚称没有接待过类似客人,三亚市工商局也称未发现高先生提及的3个菜消费3600多元的消费凭证。如若事实真相果真如此,“罗迪微博”不就是摆明的恶意攻击吗?
在网上热议此事的人,大多数未必去过三亚,更别说对此事件展开过调查。我们常说,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但是,“罗迪微博”寥寥数语为什么一下子就推倒了“多米诺骨牌”?很显然,这是在三亚方面试图通过“零投诉”、“查无证据”来佐证“这个真没有”的同时,社会公众从个体感受或个人分析出发,得出了“这个可以有”的结论。“查无证据”的暂且不得,而就是这家富林渔村海鲜店,去年7月他们对拉客人到该店消费的三轮车和出租车司机支付“回扣”,不是已经证实了吗?他们支付的“回扣”从何而来?最终还是游客埋单吧。
客观而言,宰客现象在大部分旅游目的地都可能不同程度的存在,区别无非是宰得惨与不惨、挨宰是不是普遍现象。监管工作到位了,宰客现象就可能在某一区域、某一时段最大限度地减少或者阶段性杜绝。监管缺位了,宰客现象就可能抬头、反弹。商人的逐利性决定了宰客现象完全、彻底地杜绝几乎不可能。从最近几年接连曝出一些负面消息看,三亚在旅游服务和游客权益保障方面确实是“缺课”的。在这样的背景下,三亚市有关部门严正警告公众不要“恶意攻击三亚”,底气何来,实在让人不解。
正如有论者指出的,“宰客” 风波之所以引起“舆论共鸣”,恐怕是游客对大多数旅游目的地整体印象不佳所致,“宰客”怕也不是三亚的“独特风景”。对于三亚这样一个春节期间瞬时游客高潮达到四五十万人的城市,的确需要给当地政府一段逐步提升旅游管理水平的时间。但是,在当眼前的“宰客”事件尚无最终结论的情况下,三亚有关部门未曾反思自身工作失误,转而高调警告社会公众,是不是有举起“依法追究责任”的猎猎大旗,威胁举报人和社会公众的嫌疑?
尽管因为慑于被三亚有关部门“依法追究责任”,在发表前述观点的时候,笔者已经对刺激性的语言作了最大限度的清理,但字里行间批评的倾向还是相当明显的。所以需要郑重声明,我的批评是善意的批评,是“爱之深、恨之切”式的批评,而绝不是恶意攻击。理学家朱熹曾说,曾子一日三省其身,有则改之,无则加勉。三亚市有关部门的领导可否转为这种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