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特别策划
 
 
 
2012年5月2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寻访身边劳模 见证周口发展
田义庆和老伴展示当年的奖状

  策划:徐松  执行:徐松 彭慧 王晨 张燕 张志新

  劳模精神是工人阶级先进性的集中体现,是激励广大职工团结进取、建功立业的精神动力。随着时代的变迁,劳模精神代代相传,其内涵也在不断丰富和充实,焕发出时代的光彩。自1965年设立周口地区,截至目前已有数以千计的劳模涌现于各行各业,他们是社会中的佼佼者,是工人阶级的光荣代表,对周口经济和社会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五一,是全体劳动者的节日。在这个特殊的节日里,本报记者每个时代选择一名劳模代表,追寻劳模足迹、追溯周口历史,聆听劳模故事、弘扬劳模精神,激励当代职工竭智尽力、创先争优,推进周口和谐发展进程。

  劳模名片:田义庆,男,1934年生于洛阳伊川县,17岁当兵,18岁到原908野战部队医院支援一线。1952年8月,时任国家领导人李先念亲手为田义庆颁发了一等功的荣誉奖状和奖章。在辗转支援建设海南岛、抗美援朝后,田义庆到原河南省建筑医院工作。1969年,田义庆由省城下放到周口,参加当时的周口地区医院(今市中心医院)的筹建。在该院肿瘤科工作20多年后,于1996年退休。期间,鉴于其各方面工作有突出成绩,1983年,河南省人民政府授予田义庆省劳动模范称号。

  上世纪50年代劳模代表

  田义庆:

  饱满热情  投入新中国建设

  □晚报记者  彭慧 文/图

  

  “这奖状、奖章是党和国家给我的荣誉,是信任是责任,只要我活一天,就会一直好好保存。”与一等功臣(相当于全国劳模)、河南省劳动模范田义庆见面后,这位78岁的老人小心翼翼地捧出一张发黄的奖状和一枚褪色的奖章让记者看。“事情都过去好几十年了啊”,虽然田义庆的耳朵不太灵便,但思维尚且清晰的他娓娓道来,一段新中国尘封多年的历史在记者面前缓缓铺开。

  田义庆祖籍洛阳伊川,十几岁时,他便到当地一家联合医院当学徒工。男儿志在四方,1951年,刚满17岁的他到伊川县县大队报名参军,由于专业成绩优异,他被送到了洛阳军分区卫生学校学习护理。1952年4月,新中国成立不久,百废待兴。听说国家准备兴建荆江分洪水利工程,急需一支医疗队伍作好后勤保障,未待学期结束,田义庆便报了名,怀揣梦想,和几个同学一起,奔赴一线——位于湖北省的原908野战部队医院。

  田义庆被分到了原908野战部队医院传染科,专门护理一线工地突患传染性疾病的战士和民工。他回忆说,当时工期正值夏季,建设时间紧且任务重,军民们要跳入洪水中昼夜赶工,很多人都累垮了。加上蚊蝇孳生,疟疾来势汹汹,很多患者卧床不起,丧失了基本的生活能力。田义庆忘我工作,同时护理5名昏迷不醒的疟疾病人。

  “还有一些重病号,要护送他们转移到后方条件较好的医院去。南方雨水多,在我的印象中几乎天天下雨,一路上又湿又滑,下了船没有担架,我把病号往背上一背,一走就是十几里山路,特别累特别难。”那时候,年轻单纯的田义庆整天琢磨着如何为国家作贡献,把一切危险抛在了脑后。“当时脑子里回响的都是毛主席曾说过的话,他说医护人员就要救死扶伤,学习白求恩精神,我就寻思着跟它(疟疾)拼上了。”田义庆说,支撑他的那股牛劲和勇气,除了来自内心的不服输,更多的是病号不断给他鼓劲、打气。

  当年8月1日,时任国家领导人李先念等代表中南军政委员会荆江分洪总指挥部,亲手为田义庆颁发了一等功的荣誉奖状和奖章。回想当时的场景,田义庆不断用手来回摩挲着早已褪色的奖章,深陷在往事的回忆中。记者知道,在田义庆的心中,这将是镌刻在他生命中永远不会磨灭的一段记忆。

  贾振甫的晚年生活很幸福

  上世纪60年代劳模代表

  贾振甫:多次临危受命 带领企业走出困境

  □晚报记者 徐松 文/图

  

  “老贾”,凡是认识贾振甫的人都这样称呼他,言语间充溢着亲切、尊重、敬佩,甚至敬仰。老贾虽是周口闻名一时的风云人物,但他给人的印象却是真诚、和蔼、无私、大度、奉献。

  4月30日18时30分许,记者叩开了老贾家的门。当时,老贾正和儿子推杯换盏,老贾的老伴则和女儿、儿媳、孙辈谈笑风生。

  记者说明来意,老贾起身让座,并顺势指了指卧室书桌上摆放的1米高的毛泽东半身塑像,说:“我这一辈子只信仰毛泽东思想,毛主席视察商丘时我在场。”

  1957年,师范毕业的贾振甫在鹿邑实验小学任教期间,因家庭成分好、社会基础好,被抽调到鹿邑农业展览馆当讲解员。1958年,他又被抽调到商丘专区农业展览馆任团支部副书记,负责全区讲解员培训。同年8月8日,毛泽东到商丘视察,贾振甫和他的讲解员团队参与服务。1962年,年仅26岁的贾振甫被授予河南省劳模称号。

  1965年,周(口)商(丘)分家,贾振甫被分配到周口地区农业局人事科。由于组织能力强、人才队伍管理经验丰富,1970年,他又被调到濒临倒闭的周口地区机床厂任厂长。贾振甫到任后领着职工烧砖盖房、肩扛手抬恢复生产,区政府当时给机床厂下达每年上交3万元的任务,贾振甫1个月就交齐了。他用剩余的钱买机器、扩厂房,实现年年收入翻番,1976年该厂纯利润达到80万元。1977年,贾振甫担任地区工业局办公室副主任。

  “大约是1986年吧,我又被调到印刷厂抢救生产,可以说是临危受命。”到任后,贾振甫亲自带队到郑州各出版社跑业务,仅用1年时间便将印刷厂救活、赢利。1987年,51岁的老贾累了,他主动申请回到地区工业局工作。然而,1990年,周口地区针织内衣厂濒临倒闭,仓库积货、债台高筑。“老贾又要上战场啦!”在同事善意的玩笑声中,贾振甫再次出征。仓库里原价1元钱1件的积压内衣,以1.2元1件的价格以资抵债还了吉林客商7.3万元的账;剩余厂房设备和人员并入周口地区制袜厂。“合并救厂”,老贾成了周口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多次临危受命的贾振甫退休后,白天打打麻将,晚上儿孙下班、放学归来,一家7口共进晚餐,喝杯小酒、侃天说地,晚年生活很幸福。

  劳模名片:贾振甫,男,1936年12月生于商丘睢县,1956年参加工作,1962年荣获河南省劳动模范称号,先后在周口地区(今周口市)农业局、机床厂、机械局、工业局、印刷厂、针织内衣厂工作,1996年从周口地区工业局退休。

  上世纪70年代劳模代表

  吴记:倾心农业技术革新

  □晚报记者  张志新

  

  4月29日18时许,记者叩开了吴记家的大门。在吴家的客厅,吴记谈起自己被评为全国劳模的经历虽然很自豪,但仍谦虚地说:“我没有作出什么特殊的贡献,1978年被国家评为全国劳模,觉得有点羞愧啊!当时比我贡献大的人多得是啊!”

  吴记出生于驻马店遂平县一个农民家庭,由于在贫困中长大,他立志做一名对人民有益的人。所以,他一直刻苦学习。1957年,吴记考上兰州大学学习生物专业,毕业后,被分配到了中国农业科学院工作。

  1971年,吴记到沈丘工作,一待就是8年。期间,吴记常常出入田间地头,研究出了新的育种栽培技术,并写出了《立体农业》、《集约农业》、《玉米三化技术》等多篇论文专著,获得了多个国家级科研成果奖和省级科研成果奖,得到了多位专家的认可和赞誉。1978年,吴记调入周口地区农科所工作,同年,受周口地区、河南省推荐,吴记被评为全国劳模,1983年又被评为省级劳模。 

  如今,吴记已经75岁高龄,虽然年事已高,但他仍致力于农业种植和研究。吴记对记者说:“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也是老百姓的依靠。只有研究出更好的品种,才能使农业更发达,使老百姓致富。”

  下转A06版

  劳模名片:吴记,男,1937年出生于驻马店遂平县,1962年参加工作,1978年到周口地区农科所(今周口市农业局)工作,同年被评为全国劳模,1983年又被评为河南省劳模,1997年退休。

放大 缩小 默认
 
本网站所刊登的各种新闻﹑专题、专栏等信息资料,均为中华龙都网版权所有,未经中华龙都网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Copyright © 2000-2006 Www . zhld .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第01版:要闻
   第02版:锐评观点
   第03版:时政要闻
   第04版:综合新闻
   第05版:特别策划
   第06版:特别策划
   第07版:特别报道
   第08版:国内综览
   第09版:国际综览
   第10版:国际深读
   第11版:文娱新闻
   第12版:文娱新闻
   第13版:体育新闻
   第14版:教育资讯
   第15版:铁水牛/连载
   第16版:艺苑欣赏
   第17版:汽车旅游
   第18版:汽车/资讯
   第19版:汽车/服务
   第20版:旅游/资讯
   第21版:汽车/旅游
   第22版:汽车/车展
   第23版:汽车/生活
   第24版:汽车/广告
寻访身边劳模 见证周口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