搬口门庄门姓人:
核心
提示
“问我祖先在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祖先故里叫什么,大槐树下老鸹窝。”这首中国人耳熟能详的歌谣道尽了600多年前的波澜壮阔:洪武至永乐年间,明政府为发展农耕,充实国力,巩固政权,在山西洪洞大槐树下,集结万民,发放川资,遣送四方,开疆拓土,历时50年组织了18次迁民,百万民众迁往河南、山东、安徽等18个省市500多个县,古槐移民遍布整个中原地区……6月2日,记者在周口东新区搬口办事处门庄行政村门庄自然村了解门姓渊源时,受访的门姓人对这段祖辈口口相传下来的说法深信不疑,坚称他们的“根”就在山西洪洞大槐树。
“根”在山西洪洞大槐树
既然20多代门姓人在此生活,周口境内又少有门姓人,那么他们究竟来自哪里?为何会在周口这片古老而文明的大地上扎根繁衍?带着这些疑问,记者深入门庄自然村走访,探寻到一段鲜为人知的明朝移民史。居住在那里的门姓人始终相信迁往中原地带的百万民众中就包括他们的祖先。
门兰斌对居住在此的门姓先人从山西洪洞大槐树移民至此的历史颇有研究且深信不疑。他介绍说,元朝末年,自然灾害频有发生,黄河地区水患尤其严重。同时统治者的高压统治,导致战乱纷争,民不聊生,人口大量减少。而此时的山西,却是另外一番景象,风调雨顺,连年丰收,较之相邻诸省,山西经济繁荣,人丁兴旺。再者,随着大量难民流入山西,致使山西成为人口稠密的地区。据《明史》《明实录》等史书记载,自洪武至永乐年间,明政府为发展农耕,充实国力,巩固政权,在山西洪洞大槐树下,集结万民,发放川资,遣送四方,开疆拓土,历时50年组织了18次移民,百万民众迁往河南、山东、安徽等18个省市500多个县。
另据《明太祖实录》193卷刊载:“(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八月,徙山西泽、潞二州民之无田者,往彰德、真定、临清、归德、太康等闲旷之地。”
今年63岁的门青毫也说,村民对这一说法耳熟能详,因为祖辈上一直是这么流传的,而他们几年前的山西之行也印证了门兰斌的上述说法。30多年前,门青毫与门青松、门兰斌等人曾亲自到山西省洪洞县城西北二公里的贾村西侧的大槐树公园寻根,这是一处明代的移民基地。他们在大槐树公园一处隐蔽的石碑上看到,那里记录着门姓人的迁徙历程及其地点,其中就包括当今的河南、山东等地。
从此,居住在门庄村的门姓人更加相信“问我祖先在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的真实性了。
周口门姓少分布广
据东新区搬口办事处门庄行政村村委会主任门兰斌介绍,目前,门庄行政村共有村民2600多人,其中200多名门姓人全部集中在该村门庄自然村。“我们周边几乎没有本家门姓人!”采访期间,该村多名年长的门姓人向记者证实。
村民门青松说,他们祖辈20多代人一直生活在此,过着简朴而平静的生活。近年来,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他们“寻找周边同姓人”的想法愈加强烈,但现实却与他们的想法相悖,因为生活在周口的门姓人确实很少。
虽然生活在周口境内的门姓人不多,分布却很广。据周口市姓氏文化历史研究会提供的信息显示,截至2006年6月底,我市共有300名门姓人,分布在除项城市以外的所有县域,其中不少县仅有1名门姓人。
脚指甲系复合型佐证传说
此外,一个传说也在门庄门姓人身上得到佐证。
采访中,门兰斌向记者透露,生活在村里的200多名门姓人,无论男女,小脚指甲都是两瓣的。
当着记者的面,门兰斌、门青松、门青毫等人纷纷脱掉鞋袜。记者看到,他们的小脚指甲确实是两瓣并排生长的,只是不是很明显罢了。
为了打消记者的疑虑,门青松给记者讲述了一个传说。
“谁是古槐迁来人,脱履小趾验甲形”。这句民谣不仅流传很广,而且被人们作为辨认乡亲、识别古槐移民子孙的一个重要证据。
据说凡大槐树移民的后裔,在生理上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双脚的小脚指甲是复合型的。之所以如此,民间有两种传说:一说是明朝官员们为防止移民中途逃跑,就强行脱下他们的鞋子,在他们的小脚指甲上砍一刀作为记号,伤愈之后,移民们的小脚指甲就变成了复合型的了;另一说是当时政府规定家有两子以上的民户,除留下小儿子外,其余的儿子都必须迁出。生离死别之际,母亲为将来寻找儿子方便,便将被迁徙儿子们的小脚指甲都咬成了两瓣作为标记。这种生理特征,作为大槐树移民的遗传基因,也遗传给了他们的后代。
本报向广大市民发出“稀有姓氏”征集令,如果你或你身边的亲朋有稀有姓氏,请告诉我们,把你或你身边因为罕见姓氏遇到的奇特遭遇,与广大读者一起分享。说一说你的姓氏曾带来的快乐、尴尬或是苦恼,把你听说过的姓氏传奇讲给我们听,我们随时等候倾听你的故事。
电话请拨打:
0394-8289999
15939433188
Email请发至:zkby110@126.com。
门兰斌清晰地记得,30年前的一天,当他路过淮阳县搬口乡文庄村(今东新区搬口办事处文庄村)时,该村一名文姓人亲切地称他“爷们”(方言,同族兄弟之意),并请他到家里做客,这让他很惊讶。那名文姓人告诉门兰斌,自己也是山西洪洞大槐树的迁民,据祖上传下来的说法是“文”“门”曾经是一家。
据记载:“大明洪武二年,迁民诏下,条款具备,律森严,凡同姓者不准居处一村。”为防止移民在迁入地聚族而居,形成新的家族势力,影响社会稳定,明朝的移民条律规定,凡同宗同姓者不能同迁一地。注重“行不更名,坐不改姓”的移民们,为了避免骨肉的再次分离,纷纷被迫痛苦地更姓易名,于是就从同一家族中分离出多个姓氏。
据此,文姓人与门姓人以兄弟相称就不足为奇了。况且“文”“门”二字的读音本来就很相近,不仔细听,很容易混为一谈。门兰斌说,现在,门庄门姓人和文庄文姓人见面仍以“爷们”相称。
“门”“文”一家亲
见面兄弟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