岸上救助优先
2007年11月的一天,河南水上义务救援志愿者联盟主席韩东华刚结束冬泳,突遇路人落水。“我当时距离落水者大约200米,隐约看到他一沉一浮,情况危急。”
韩东华立刻从电动车上拿出备用车内胎当救生圈。靠近出事地点时,发现落水者的一名家人正在河里吃力地救助。他迅速判断:已有人下水救援,此时最需要“岸上接应”。
紧要关头,他环顾四周,在围观车辆中找到一根绳子,马上解开,抛向河中的施救者,并指引他系在落水者腰上。“当时,施救者筋疲力尽,眼看要往下沉,我赶紧把车胎扔给他,和好几个人一起使劲拉绳子,总算把他们俩安全拉上岸。”韩东华回忆,因救助及时,两个人都告平安。
中国水上救生志愿者联盟创建人王军介绍,“岸上救助优先”是水上救生第一个原则,没有“水中优先”的说法。“北京体育大学副教授许琦主编的《水上救生技术》,对救生原则有明确表述:岸上救援先于水中救援;集体救援优于个人救援;器具救援胜于徒手救援。”
王军认为,韩东华在岸上提供的支援,每个人都能做到。“哪怕是旱鸭子,也能参与水上救援,水性好并不是救人的必要条件。”
团队救助优先
在国内众多抢救溺水的成功案例中,几乎很少有人仅靠一己之力完成任务。王军分析,团队的力量在救援过程中尤为重要。“水上救生的第二个原则,是‘团队救助优先’。”
团队必须要有分工,有人下水施救,有人在岸上提供工具等方面支援,有人打110或120电话,准备实施上岸后的急救。“记得国内曾发生过一次海上事故,100多人成功获救,但后续的岸上医疗救助没跟上,导致所有人全部在岸上遇难。”王军说。
岸上和水中,需要密切配合。王军认为,韩东华成功救人,得益于落水者家人及时下水。“但我们绝不提倡不假思索跳入水中救人,这不符合水中救助的原则,容易造成更大事故,是很多人易犯的通病。”
王军解释说,水中徒手救生,短时间内会耗费大量体力,容易因体力不支而溺亡。“一定要充分利用团队协作,万不得已时,放弃也是明智之举。勉强而为,不但没有意义,效果适得其反。”
“下水以前,务必要委托他人报警,并准备好医疗急救措施,也许需要抢救的也包括你自己。”王军说,“救生不是一个人的事情。在挽救他人生命之前,首先要对自己的生命负责,自保才是救援成功的前提。”
工具救助优先
“工具救助优先”,是水上救生的第三个原则。
天津大学生徐伟7年前从冰湖中救人的故事,让王军至今印象深刻。徐伟接近落水者时,冷静地告诉周围人:“别过来,把木棍递给我。”徐伟借助木棍将3名少年逐一救上岸。
王军坦言,很多不必要的伤害,都是因为施救者不善于利用工具。“泳圈、木条、泡沫板、大塑料瓶等漂浮物都是救生工具,如果实在没有,裤子也能做救生圈。”把两个裤脚打结,提起裤腰往空中甩,尽量让裤腿里充满空气,再扎紧裤腰。王军解释,这种办法只能救急,有效时间取决于材质,如牛仔裤的充气时间相对较长。
2009年,武汉市民刘红志凭借游泳时随身带的游泳圈,救下一名跳河的女孩。“养成带圈游泳的习惯,救人时能起关键作用。”王军说,即便情急之下找不到泳圈,也有其他办法。如果手边恰有几大瓶饮料,不妨巧用空瓶。体重75公斤的成人,两边腋下各夹一个2升装空瓶,可保持身体不下沉。用绳子连接多个饮料瓶,或往裤腿里塞空瓶,都能制成简易救生圈。
万一找不到救生装备,还有一招——几名施救者脱下多件衣服,扎成救生绳。王军介绍,救生绳应每隔30厘米左右打一个死结,否则绳索和手摩擦后,很疼。
呼救报警优先
近几年,水中救人导致自身遇难事件频发,其中未成年人占据了不小的比例。
“不提倡少年儿童下水救人,因为他们的生活经验太少。未成年人救生,应以呼救为主,贸然下水施救,九死一生。”王军指出,大多数少儿在下水救人前,都不懂得首先要呼救。“不应过度宣传一些盲目舍己救人的行为,否则会误导没有救生技术的人冲动下水。”
他补充说,许多小英雄不懂救生常识,不知道就地寻找工具,没脱衣服就急着下水救人。溺水者拼命挣扎时,外衣会成为一个大累赘。“由此看来,学校和家庭的救生教育很重要,但目前普遍比较欠缺。”王军说,“教科书里总结了3个救生原则,我觉得,还可以再加一条‘求助优先’原则。包括:大声呼救,向现场群众求助救援工具,拨打110或120求助。”
这条原则不仅适用于少儿,即便是成年人,也应在第一时间大声呼救或报警求援,这样才不会错过黄金急救时间。“先呼救,是及时获得多方支援的重要一步。”王军强调。
据《新民晚报》
今年6月以来,全国发生几起悲剧——见义勇为者在水中救人时不幸遇难。
英雄舍己救人,令人钦佩,但智勇双全的英雄更难能可贵。每个人都可能偶遇落水,你是否了解:手拉手搭人梯施救最危险;如遇同伴落水,一定要首先大声呼救;再报警求援;因地制宜寻找救生工具,必要时可自制工具;不要单枪匹马,尽可能求助现场群众,发挥团队的力量。
今年6月以来一些救人者不幸遇难
■6月9日 山东、湖南、江西、黑龙江共17名学生同一天内溺水身亡。其中,哈尔滨一名女学生江边洗手不慎溺水,5名学生手拉手相救,4人不幸遇难。江西鄱阳年仅10岁的女孩朱紫秀,看到同学落水后,义无反顾跳入水中,将同伴救起后,不幸沉入水底。
■6月5日 湖南邵阳11岁小学生邓豪,用牛绳救出落水同伴,自己却献出生命。
■6月13日 湖南岳阳12岁少年郑昌中水坑救人身亡。
■6月19日 一名中年男子在福州闽江公园救援一名轻生女子,结果双双遇难。当两个人的遗体被打捞上来时,救人者仍然保持着托举的姿势,被网友亲切地称为“托举哥”。20天过去了,他已被公安部门认定为“见义勇为”,但真实身份仍无人知晓。
■6月28日 26岁的四川泸州青年张强突遇一名13岁少年溺水,立刻跳入江水中施救,两人均不幸罹难。遗体被发现时,张强的双臂还保持着环抱姿势。
■7月3日 27岁的湖南娄底人邓锦杰奋不顾身跳入河中,救出溺水的一家三口,自己却因体力不支被河水吞噬。
水中自救及互救方法
溺水时千万不要手脚乱蹬拼命挣扎,否则会增加水草缠绕的概率,浪费体力,而且很容易下沉。正确的自救方法是,落水后立即屏住呼吸,不要慌乱,保持头脑清醒,然后放松肢体,尽可能使头部后仰。只要不胡乱挣扎,人体在水中就不会失去平衡。这样口鼻将最先浮出水面,呼吸并呼救。呼吸时尽量用嘴吸气、用鼻呼气,以防呛水。呼气要浅,吸气宜深。
互救时,救护者必须镇静,尽可能脱去衣裤和鞋,迅速游到溺水者附近。对筋疲力尽的溺水者,可正面接近;对神志清醒的溺水者,要从背后接近。用一只手从背后抱住溺水者的头颈,使其仰面,再用肘使力夹住其肩膀,采取仰泳的方式将溺水者拖回岸。
如果救护者的游泳技术不够娴熟,最好携带救生圈、木板或用小船救护,或投下绳索、竹竿等,引导溺水者握住,再拖带上岸。救援时如被溺水者抱住,不要相互拖拉,应放手自沉,使溺水者手松开,再救护。
第一目击者发现溺水者后,马上拨打120请求医疗急救。溺水者被救上岸后,应立即清除其口鼻中的淤泥、杂草、呕吐物等;做短暂控水处理,迫使吸入呼吸道和胃内的水流出;再实施心肺复苏,并尽快搬上急救车,转送附近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