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天南地北周口人
 
 
标题导航
 
2012年8月2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传记名家陈廷一
陈廷一

  三川交汇的周口,自古英才人杰,代代辈出。改革开放以来,从周口出发走向全国各地,在各条战线做出突出成就的周口籍优秀人士层出不穷。为全面展示这些优秀人物的先进事迹,对外树立周口人良好形象,进一步提高周口知名度和美誉度,本报自本周起推出大型系列宣传报道“天南地北周口人”栏目,深入报道创造大量社会财富,情系家乡,在经济建设领域有一定地位和知名度的周口籍创业成功人士;在外从事文化艺术、科技教育体育等方面工作,有突出成就或重要贡献的周口籍优秀人才;践行“三平”精神,在全国有一定影响的道德模范。大力宣传周口人爱岗敬业、勤劳朴实、侠肝义胆、助人为乐的优秀品质,增强周口人的自信心和自豪感,对外树立良好周口形象,对家乡的跨越发展形成强大精神感召力。

  □晚报记者  张保安  特派记者  陈晓伟

  在中国文坛上,在传记文学领域,有一个十分有趣的现象,身居南方的叶永烈致力于“四人帮”的写作披露,而身居北方的陈廷一却致力于蒋宋孔陈四大家族的挖掘报道。由于作品影响享誉全国,超越国界,被广大读者冠以“南叶北陈”的美誉。

  酷暑盛夏,对于家乡媒体的采访者,陈廷一先生在他北京的寓所里盛情以待。

  从前形容一位作家成果丰富,常用著作等身来赞誉他,陈廷一绝对担当得起。在陈廷一的书房里,记者数了数,有89部之多,计两千多万字。天!这可是好几个著作等身呀。

  首部传记《许世友传奇》

  火爆畅销  一版再版

  陈廷一先生是周口市鹿邑县人,系吉林大学中文系作家班的高材生。很少有人知道,他毕业之前,已有《铁骑怒火》《风雨翻车岭》等多部小说问世,而且在读者中产生了广泛的影响。30多年前,人们就开始关注这颗冉冉升起的文坛新星。

  陈廷一先生传记文学的创作,是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因为那时的他已经从部队转到地方,在一家出版社工作。改革开放,单位要转轨变型为企业,出版社被推向风浪无边的市场大海。

  30年前,虽说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了大地,但是之前形成的诸多禁忌并没有被“解禁”。那是个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年代,受文化大革命的影响,文学创作写英雄人物必须要“高、大、全”,传记文学领域有“活人不能立传”之说。

  陈廷一是军人出身,他太了解历史上很多军事战役因突破口选择不准导致全盘皆输的惨局。思索之后,他决定第一部传记文学作品写颇有传奇色彩的少林将军——许世友。当时许世友任南京军区司令员、中央政治局委员。

  一旦选准了突破口,一旦吹起了冲锋号,陈廷一知道,纵然是枪林弹雨,我何惧哉!

  于是,他从为许将军的队伍做过拥军鞋的奶奶开始采访,沿着许将军闹革命的道路,甚至是长征路他也要走一走。历时5年,采访当事人183人次,包括许将军家乡的村民,包括许世友将军的夫人,采访用过的笔记本足足有一麻袋。

  历尽艰辛,浓墨重彩,整整8年,作品付梓。那是改革开放的第十个年头,由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了《许世友传奇》。初版10万册,推向市场很快被疯抢一空,再版百万册,仍然供不应求。有心人估计后断言,加上街头书报亭的盗版,此书的发行量远远超过千万册!

  1987年4月20日,北京,人民大会堂云南厅,陈廷一作品研讨会隆重举行。出席此次研讨会的有许世友将军的生前战友:李德生、罗应怀、杨成武等,还有陈廷一十分敬重的文学大师刘白羽、魏巍、王愿坚、唐达成等。他们的发言鼓励,让陈廷一感动得泪流满面。这也坚定了他在传记文学创作上更上层楼的决心和信心。

  “宋氏三姐妹系列”奠定文坛地位

  陈廷一没有陶醉在鲜花和掌声里,他要超越自己。《许世友传奇》三部曲获奖了,只能说明一次战役的胜利。他在思索,在寻找着第二个突破口——宋美龄,蒋介石的夫人宋美龄。

  由于两岸长期敌对,人们对宋美龄的了解是支离破碎的,更因为她是蒋介石的夫人,所以很多人的主观意识上认为她就是蒋介石的“帮凶”,是个“坏女人”。

  宋美龄从小接受西方教育,她提倡西方民主,发动“新生活运动”,力图改变蒋介石的“独裁”形象,她创建中华民国空军,引援“飞虎队”,在抗战时期给不可一世的日本空军以重创,成为世界反法西斯史上的一段佳话。她远赴美国,游说美国高层,并以流利、胜似母语的英文演讲,震惊美国参众两院,使中国的抗战多了美国盟友的强大支援,得以最终战胜狂傲的日本法西斯帝国。宋美龄诗书琴画,兰心蕙质,是公认的民国才女。

  陈廷一认为,必须还原一个真实的宋美龄。

  而此项选题也是颇具“危险性”的,有人以阶级斗争的口吻质疑:陈廷一在干嘛?那么多共产党的英烈不写,却偏偏写国民党蒋介石的夫人?

  这正反映了一位传记作家的远见卓识,反映了一位优秀传记作家的胆略和智慧。

  果然,两岸的春天来临了。

  《宋美龄传》的出版,恰逢两岸往来的开启,坚冰正在融化,内地读者的阅读兴趣转移到了宋美龄身上。一时间,《宋美龄传》畅销大江南北,一些不法书商趁机发盗版财,有人做过统计,此书的盗版达6个版本之多。陈廷一因此被称为被盗版最多的作家之一。

  《宋美龄传》的成功,激发了陈廷一的创作热情,紧接着《宋霭龄传》《宋庆龄传》相继出版,并且都成为每家书店上架的品牌书,成为国人不同年龄段和不同文化层次的热捧之书。“宋氏三姐妹系列”也最终成了陈廷一先生的品牌著作。居住上海的叶永烈以写北京的“四人帮”而闻名文坛,居住在北京的陈廷一则以写上海的宋氏三姐妹享誉文坛。“南叶北陈”因此成了中国文坛的佳话,成了传记文学界的里程碑。

  2005年,中国传记文学学会联合《名人传记》,举办了建国以来优秀传记文学“十佳”评选,陈廷一以其作品的影响力毫无悬念地当选,从此确定了他在中国传记文学界的地位。2010年,他又入选“中国当代人物传播百家”。

  写作关注思想性  乐当“八亿农民代言人”

  大凡一个成功的作家,必定有洞悉社会的眼光,而洞悉社会的眼光,来自于作家的良知和悲天悯人的胸怀,陈廷一就是这样的作家。近年来,陈廷一先后出版了《皇天后土》《地球遗书》《国土九章》《天地良心》等著作。其作品的主题愈来愈沉重:直面当代社会面临的危机,思考当今社会应当如何生存发展。陈廷一以无比的勇气站出来,无比痛心地批判以自然环境、土地资源为代价的GDP,揭示为眼前利益所掩盖的自然生态的失衡,反思金钱权利追逐中人的道德沉沦与精神迷失。这组作品所提问题的尖锐性、所蕴含思想的穿透力,折射出陈廷一先生的忧患意识和关注民生的精神。

  陈廷一先生告诉记者:“写作最关键的不是语言问题,也不是技巧问题,而是思想问题。”真是一语中的。在文学的道路上,在熙熙攘攘创作的队伍中,“修仙的多如牛毛,得道的稀如牛角”成为一个普遍的现象。为什么?原来关键在“思想性”这3个字上啊。

  “我是农民的孩子。周口又是个农业大市,所以对农民、对土地很有感情。我22岁离开周口之前,没吃过一顿饱饭,母亲说我不是养大的,是饿大的。”陈廷一面对记者说这番话时,仍不免语言沉重,一度哽咽。“我是党的助学金供养的大学生,我是一名共产党员,我一方面要问责,一方面要感恩。”“没有忧患意识的民族,不是一个理智的民族。”

  土地问题一直是让陈廷一很纠结的问题。他说,十个贪官九个与土地有关,因此,陈廷一被评论家评为“八亿农民的代言人”。

  为人民立言,呈现一位作家直面社会现实,敢于批评时政的勇气。当然,这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历史的进步。

  当人民出版社出版陈廷一先生历时3年采访写作的《天地良心》一书时,又一次引起社会的关注,读者的热议。

  该书以上世纪70年代中国农村变革前夜为背景,通过典型的场景和历史细节,还原了杰出政治家万里的情感世界和生命境界,真实地反映了中国农村改革开放30年来的巨大变化。

  书中写到了“三个三千万”。上世纪60年代中国农村饥饿死人三千万;解放新中国,中国农民牺牲三千万;改革开放30年,又有三千万农民失去土地。万里的长子,中国传记文学学会会长万伯翱评价说,这是所有以万里为主角的图书里最生动、最深刻、最好读的一本。

  去年3月18日,《人民日报》海外版发表署名文章,称陈廷一先生的《天地良心》,是在为时代“立心”,作品警示,为政要有政治良心,为人要敢于直面现实。

  《天地良心》提出问题的前瞻性让人折服:“中国最大的问题是农民问题,农民最大的问题是土地问题,土地最大的问题是财产权的归属问题。”

  关注家乡建设 稿费设奖奖掖家乡文学新人

  去年11月22日,中国作家第八次代表大会召开,陈廷一作为代表,在人民大会堂聆听了胡锦涛总书记的讲话。

  说起周口,陈廷一先生意味深长地说:“我从周口出来,根在家乡。对家乡的每一点进步我都很关心,希望家乡一年比一年好。”陈廷一还非常关注周口在河南全省的经济位次,一千多万人口的大市,农业、工业一定要上去啊!

  “周口的教育要上去,一定要注重人才的培养。希望周口的步子迈得再大一些。”

  当谈到2012年荣获全国报告文学大奖时,陈廷一先生笑着说:“这是一不留神获的奖,要搁30多岁那会儿,我会一蹦老高的,现在没那种激情了。”是啊,陈廷一是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专家,周口市作协名誉主席,更是早在1990年以稿费设立了“老子文学基金会晨光奖”,用来奖掖文学新人。

  “作为家乡人,作为作协领导,陈廷一应该为家乡的文学青年指点一下。”记者给陈廷一先生抛出一个难题,实际上是让他传授文学创作上的独门“秘籍”。

  陈廷一告诉记者:“我讲究故事性强,有头尾,要好看,写传记文学用了很多小说元素。比如《天地良心》,至少有两点值得一提:一是我要问责, 上世纪60年代,我的父亲也是三千万之一;二是我要感恩,我是国家用助学金培养的第一代大学生。‘问责’与‘感恩’两种感情交织在一起,融在我的笔下,文贵于情,文章的感情色彩和深度,可想而知了!”

  妻贤子孝,陈廷一的家庭是和睦的、幸福的。临别时,陈廷一先生和记者一起去地铁站,他白发苍苍的老伴开车送我们,那种默契,那种融洽,那种无言的真爱,着实让记者感动不已。

  “问家乡的父老好!”陈廷一先生对我们,也是对家乡的父老挥手送上祝福。

  这正是:著作等身称泰斗,北陈南叶系苍生。为民立言千秋事,华夏常传赤子情。

放大 缩小 默认
 
本网站所刊登的各种新闻﹑专题、专栏等信息资料,均为中华龙都网版权所有,未经中华龙都网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Copyright © 2000-2006 Www . zhld .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第01版:要闻
   第02版:时政要闻
   第03版:城事社区
   第04版:综合新闻
   第05版:县域新闻
   第06版:天南地北周口人
   第07版:国内综览
   第08版:国际综览
   第09版:文娱新闻
   第10版:文娱新闻
   第11版:读书
   第12版:百姓写手/连载
   第13版:2012伦敦奥运
   第14版:2012伦敦奥运
   第15版:2012伦敦奥运
   第16版:2012伦敦奥运
   第17版:楼市家居
   第18版:楼市动态
   第19版:楼市/深读
   第20版:楼市/幽默
   第21版:家有喜事
   第22版:家电/市场
   第23版:家用电器
   第24版:楼市/资讯
传记名家陈廷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