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报记者 金月全 马治卫 文/图
核心
提示
看过电视剧《铁齿铜牙纪晓岚》的人都知道,和珅在里面被乾隆皇帝称呼为“和二”,因为在皇帝、纪晓岚和和珅3人中,和珅排行老二。说起和珅姓什么,恐怕很多读者都会说:“和珅嘛,当然是姓和名珅啦!没看见电视剧里和珅他们家大门上挂的牌子上写了‘和府’两个字吗?”其实和珅并不姓和。既然和珅不姓和,那么,和珅应该姓什么叫什么呢?据史料记载,和珅姓“钮祜禄氏”,原名善保,全名“钮祜禄·善保”。后由私塾先生改名叫和珅。和珅的全名应该是叫“钮祜禄·和珅”,后简化为和珅。
8月22日,记者探秘周口境内的稀有姓氏时,在扶沟县固城乡瓦岗村拜访了几户和姓人家。据了解,和姓人在我市人数虽然不足千人,但从上古至今,繁衍生息,未曾间断,现分布在我市扶沟、西华、太康、郸城、淮阳和川汇区等多个地方。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了解这个很容易和清朝贪官和珅联想在一起的姓氏“和”姓吧!
年轻和姓人外出闯天下
A
周口和姓人分布较分散
B
扶沟县固城乡瓦岗村同民庄自然村仅有6户和姓人,一共27人。“居住在这里的和姓人其实是一家人……”和保祥说,“我父亲兄弟3人,我兄弟5人,我膝下有3个孩子。现在村里居住的和姓人在100多年前是一家人。现在年轻人都选择离开家外出闯荡,现在留在老家的和姓人不足10人,且都是年龄在40岁以上的。我自己的3个子女目前也都在周口市区工作……”
据和继辉介绍,目前留在固城乡瓦岗村的和姓人不多,但乌鲁木齐、郑州、杭州等全国大中城市里都有他们和姓人的身影。“就连我也在做生意呢!年轻人需要出去闯一闯,说不定哪一天我也出去闯荡了。”
据今年60岁的和保祥介绍,目前,扶沟县固城乡瓦岗村共有村民2052人,其中包括27名和姓人。据传,明朝前后,和保祥的前辈们从(现在的)太康县板桥镇和庄村迁移到西华县红花镇和湾村。100多年前,他们又举家搬迁到扶沟县固城乡瓦岗村同民庄自然村……“正是因为多次搬迁,和姓人现在分散在周口的多个地方。”
1987年出生的村民和继辉,目前在村子里做点小生意——为村民提供馒头。他说,多年来,他们祖辈几代一直在此过着简朴而平静的生活。
据了解,生活在周口境内的和姓人不仅人数少,分布还很分散。和保祥介绍,从太康板桥镇和庄村搬迁出来的和姓人,现在分散在扶沟、西华、太康、郸城、淮阳和川汇区等多个地方。“经过几百年的繁衍生息,和姓人现在还不足千人。”
据《新华字典》释义,和(hé),姓氏之一,和姓。在古代,和字作为姓氏时,有hé,huò,hè等音,现今统读为hé音。
“我姓和,和珅的和!和珅,你知道吧?”面对采访,不少和姓人虽说不上自己姓氏的来源,但都对和珅这位清朝官员了如指掌。
说起和珅,恐怕很多人都会认为和珅当然是姓“和”了。其实,和珅并不姓“和”。据《纪连海新解乾隆朝三大名臣》(纪连海著,光明日报出版社出版)刊载,和珅姓“钮祜禄氏”,原名善保,全名“钮祜禄·善保”。上学以后才由学校的师塾先生改姓和。为方便起见,当时朝中大臣一般直呼其名“钮祜禄·和”为“和”。和珅的全名应该是叫“钮祜禄·和珅”。
“钮祜禄氏”是一个满洲人的姓氏,这是一个非常不平凡的姓氏。“钮祜禄氏”家族在满洲是一个大而古老的姓氏,清朝时编撰的《皇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里关于这个姓氏来源有详细记载:“钮祜禄氏”是满洲人最古老的姓氏之一,是女真时期就有的一个姓氏。
和珅其实不姓和
C
你的姓氏少见吗?你知道你的祖辈是从哪里来的?你是否因为自己的姓氏让你啼笑皆非?你的家族有什么稀奇的故事?如果你或你身边的亲朋有稀有姓氏,请告诉我们;如果你想和大家一起分享你或你身边的稀有姓氏,请联系我们。
电话请拨打:
0394-8289999 15939433188
Email请发至:
zkby110@126.com。
记者在采访和姓人期间,通过网络搜索发现一则关于和姓由来的传说。虽然只是传说,但也反映了我国封建社会等级制度的森严。
据说,明朝以前,云南纳西族人的名字实行4个字的父子联名制。朱元璋建立明朝后,纳西族从其首领阿甲阿得率众归附,总兵官傅友德上奏朝廷,拟设丽江府,让阿甲阿得任知府,朱元璋认可后赐姓“木”,叫木得,从此纳西族便有了第一个汉姓。此事民间有一传说,赐“木”姓是阿甲阿得朝觐时的事,朱元璋说:“从‘朱’字分出一个‘木’字,表明是朱家的骨干,‘木’字加上‘人’就是‘朱’,就表明是朱家的人。”
木姓为皇帝所赐,只能用于木氏贵族专有,可老百姓怎么办?木氏便仿效朱元璋,另老百姓赐了一个姓:“和”。“木”字上添一撇,表示戴上木家的草帽,旁边加一个“口”,表示背着木家的篮筐,即“和”姓是木家的奴仆。
相传,在明朝,外来人都得改姓和,对他们来说,“和”的含义又不同:和字上的一撇表示木家给的一片天,那一“口”表示木家给的一口饭。这就是史书上记载的“官姓木,民姓和”,“四郡齐民一姓和”的说法。外地人迁移到云南纳西族改姓的规矩,一直延续到清朝。
一则关于和姓由来的传说
D
和姓源出有三
E
据记者查阅的资料显示,和姓源出有三。
以官职为姓。传说远古时期,帝尧时有掌管天文立法的官吏和仲,和叔。在农业社会里,四季气候是很重要的,因此“和”是一种很重要的官职,地位很高,家族也很昌盛,他们的后代遂以其官职中的“和”为姓。因此“和姓”是以官名为姓。《通志·氏族略》载:“羲和,尧时掌时天地之字,和仲、和叔因以为氏。”
此外,还有一支和姓起源于卞氏,源自春秋时期的楚国。当时一个有名的玉工卞和,发现了和氏璧。后来,卞和的后人都以此为荣,于是都以“和” 为姓,成为和姓的一支。
其三,由他姓改为和姓。起源于后魏。《通志·氏族略》载:“后魏有素和氏,改为和氏。”素和氏,本为代北复姓,鲜卑族檀石槐的支裔,以其本为白部,故号素和氏。据《魏书·官氏记》载,在南北朝时期,北魏鲜卑族的贵族素和氏随北魏孝文帝南下,定居洛阳。也改姓“和”,和姓后来在代郡发展成望族,世称代郡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