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报记者 张志新 见习记者 王 凯 文/图
十年前,家住川汇区陈州街回族办事处黄河社区的李运洪患上了脑血栓、糖尿病。为了省下每包药5分钱的差价,他不得不步行好几公里到其他地方买药;为了省钱,他跑到大医院让医生开药方,到小诊所治疗。十年后的今天,李运洪住院花了14000多元医疗费用后,依照城镇居民医保政策,很快就报销了8000多元的医疗费用。这几年来,像李运洪这样感受到医改带来的新变化,享受了医改实惠的市民还有很多很多。
自2009年启动新医改以来,我市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的人数不断扩大,医疗保险保障的范围从住院的保障已经延伸到门诊统筹,城乡医疗救助、大病救助的力度不断加大,有效缓解了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情况,病有所医这个百姓生活幸福的共同愿望,如今即将实现。
医疗卫生条件大为改观
市中心医院的东晓杰称,十年前,他们医院的医疗卫生条件相当落后,那时几个医生要挤在一间没空调没暖气的办公室内接诊,来看病的患者得躺在一张木板床上接受治疗。“十年过去了,如今我们医院建起了一栋建筑面积6.75万平方米、高达20层的病房大楼,病房宽敞整洁,紧急呼叫系统、可移动病床、供暖设备等一应俱全。同时还购进了3.0T核磁共振、大型DSA、高档四维彩超诊断仪、血气分析仪、电子胃镜、微量元素测定仪等先进医疗设备,提高了医院的综合实力。随着先进医疗设备的陆续引进,以前我市医院不能做的心脏手术目前早已被克服,逐步改变了医生面对大病病人无能为力的局面。”
陈州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副主任医师曹冠军告诉记者:“目前,就连我们社区服务中心也购置了X光机、全自动生化分析仪等先进医疗设备。要在十年前,这些设备我们想都不敢想!”
目前,市儿童医院综合楼进入内部装修阶段,市精神病医院已开工建设,这几家大中型医院的建成,将进一步促进我市医疗卫生条件的全面提升。
据市卫生局统计,截止到2010年底,全市千人口医院床位数、执业医师数、注册护士数分别为2.47张、1.33人、0.86人,比2008年的1.62张、0.89人、0.52人有明显增长。到2013年底,县级医院建筑面积将由原来的21.4万平方米增加至56.1万平方米,建筑规模将增加1.62倍;市级医疗机构新增床位将由3099张增加至3869张。县级床位数将由3353张增加至7497张。
农民健康有靠头
2007年,我市全面启动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当年,每名农民只要缴纳10元,即可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据悉,当年我市就有522.07万名农民参合,参合率达84.98%,筹集资金26272.8万元。
2012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政策更加惠农,参保农民个人缴费部分由30元提高到50元,财政补助标准也提高了,最高报销金额增至15万元,对住院一次性花费超过6万元的参合患者,新农合政策范围内住院费用按相应级别医疗机构扣除起付线后,按80%的比例给予补偿;住院一次性花费超过10万元,不管在哪一级医院,新农合政策范围内的住院费用按相应级别医疗机构扣除起付线后按90%的比例补偿。参合人员个人缴费部分纳入门诊家庭账户后,财政补助资金将再拿出每人30元作为门诊统筹资金。参合人员在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门诊就医,首先扣减家庭账户余额,家庭账户余额扣减为零后,门诊费用按照不低于50%的比例进行补偿,年度个人门诊统筹封顶线为70元,可在家庭成员内调剂使用。
太康县王集乡前岗行政村村民杨桂菊,2007年4月份确诊患上了乳腺癌。她的丈夫衡鹏成借遍亲朋好友,筹集到2.7万元,带着杨桂菊到河南省肿瘤医院做了手术。“如果不是我们参加了新农合,恐怕现在家里得负债累累,要知道2.7万元对于我们这种农民家庭来说,可是个天文数字呀!”衡鹏成说,“当我拿到新农合报销的7979元医疗费用时,我激动得差点落下眼泪。”
衡鹏成夫妇是新农合“大病统筹”模式的受益者之一。据悉,我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政策重点解决农民因患大病致贫返贫问题,首先保证了对农民大额医疗费用的补助。并在实行农民大病医疗统筹的基础上,实行门诊统筹等其他多种形式的合作医疗。
据市卫生局统计,2012年新农合参合人数为972.3388万人,参合率为99.4%,全年筹集基金28.2亿元,其中统筹资金20.4亿元。与此同时,参合农民住院费用补偿封顶线达到15万元,是我市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的25倍。
居民家门口看病很方便
十年前,在我市各个社区和广大农村,有很多地方还没有像样的卫生室,群众就医难的问题一直存在,有时候他们还要承受一些庸医所造成的严重后果。那时候,就算村里有一些小诊所,但由于那里的医生只能看个头疼发热,如遇患者病情严重一点,就要转往大医院就诊,为此一些农民会耽误病情。
近年来,郸城县在标准化卫生室建设方面走在了全市前列,2009年该县在全县519个行政村新建、改建496个标准化村卫生所,有效地解决了农民看病远、看病难、看病贵问题。截至目前,全市农村基本达到了村级标准卫生室全覆盖,广大农民基本实现了“小病、小伤不出村” 的愿望。
“现在我们看病方便多了,一般的手术社区卫生服务站就能进行,如今我们不仅治病及时了,还能节省大笔费用。”川汇区七一路办事处文明社区居民王治国说。
据悉,现在社区卫生服务站的药品实行的是“零差价”,大大减轻了社区居民的经济负担。而且社区卫生服务站的工作人员还为社区居民建立了居民健康档案,并一年4次主动上门服务,如遇居民不在家,工作人员会打电话对居民的健康状况进行了解。
目前,我市社区医疗卫生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以前缺医少药的状况早已荡然无存。随着新医改的逐步推进,老百姓看病就医的环境还会有更大的改变。
据市卫生局统计,截至2010年底,全市人均期望寿命已达73岁,2011年底孕产妇死亡率从2005年的27.66/10万下降到7.65/10万,婴儿死亡率从2005年的6.26%。下降到2010年的1.46%。,居民健康水平显著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