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报记者 马治卫 文/图
据考证,公姓是一个典型的多源流、多民族的古老姓氏,人口占全国人口总数的0.011%左右。秦汉以前,公姓已遍布韩、赵、齐、陈等地。岁月更迭,祖籍在山东、黑龙江等地的公姓人,在建设新中国的征程中相继来到周口,筚路蓝缕,释放着青春活力,时下他们已融入周口,并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为周口的经济发展奉献着自己的聪明和才智。日前,记者走近公姓人家,探访其平凡而充实的生活。
几经寻找 终见一户公姓人
A
本报11月2日刊发了《母姓稀少,人见人说罕见》一文后,家住周口市区中州大道的张医生看完报道给记者发来短信,称周口有“母”姓人也有“公姓”人,川汇区文化局有位老职工叫公中午,已于前年去世,其后人现仍居住在川汇区。按照张医生提供的线索,记者与川汇区文化局取得了联系,该局工作人员介绍,公中午生前是在川汇区文化局的二级机构,即川汇区文化馆上班,具体个人信息不详。于是,记者很快又与川汇区文化馆负责人王冰取得联系。王冰介绍,公中午去世后,单位曾组织人员前去吊孝,此后很少与其家人联系,一时难以找到他家的电话号码。
无奈,记者再次致电张医生。张医生透露,公中午生前与王羡荣关系甚密,如果能找到王羡荣,就能找到公中午的后人。由于王羡荣经常有文章见诸本报,于是,通过本报编辑部,记者找到了王羡荣的电话号码。说明情况后,王羡荣热情地提供了公中午两个女儿的联系方式,随后记者拨打电话发现,一个显示停机,一个显示无法接通。咋办?记者再次找到了王羡荣,今年78岁的王羡荣闻讯,决定陪记者到公中午的女儿家亲自走一趟。到公中午的女儿家后却发现,其不在家,只得改天再约。几经周折,11月13日,记者终于打通了公中午的大女儿公平的电话,并见到了她。
安居数十年 已把周口当故乡
C
“周家口在新中国成立前,一直是一个航运发达、商贸繁荣的内陆码头,名列河南四大名镇之一,雄踞豫东,远近闻名,已历时600余年。然而,对周家口历经明清两代的这段航运兴衰之史,却并没有引起人们的足够重视。尤其上世纪70年代沙颍河断航以后,原本不多的文字记载屡多散失……”采访中,记者见到了公中午所著的《周家口百年风情录》一书,书中不仅详细记载了周家口内河航运的兴起和兴衰、盛极一时的制革行业,还记录了周家口的山西帮商人、怀庆帮商人、安徽帮商人、湖北帮商人,看后让人耳目一新。
公中午在该书《前言》中说:我本是个外地人,新中国成立之年来到周口,迄今已近60年之久,不但我个人早把自己看成一个周口人,连熟知我的那一代周口本地人,也久已把我视为他们的同乡了……字里行间,无不显示公中午对周口的一片赤诚之心。公中午去世后,有人这样评价他:“新中国成立之初,他像一粒种子,被风吹到了河南周口,在三川交汇之地,成长、工作、奉献。在彼一方热土,筚路蓝缕,释放青春活力。正是因为有了像公先生这样百千万亿在他乡或故乡的建设者,才造就了今日之周口,今日之中国。”
“我们一家6口,挤住在一间15平方米的小屋里,一住就是17年。一间小屋子,摆了大小3张床,1张长条桌,1口水缸,1个石桶,还要砌起个土灶做饭。在记忆中,当父亲的我连一件花布衫、一双鞋都没有给孩子买过。偶尔掏3分钱给孩子买个冰棒,足让子女们为此欣喜若狂了……”公中午先生一生治学,但其在回忆录中,却充满了对子女的愧疚。
原籍山东 迁居周口
B
公平在追忆父亲时,曾一度哽咽。公平说:“我父亲公中午是汉族人,祖籍山东泰安,生于青岛,在那里度过了他的学生时代。新中国成立之初,父亲就来到周口,他当过教师、编过期刊、导演过话剧、策划过广告,后来从川汇区文化馆退休。‘文革’期间父亲被打成过‘右派’,下放到农场进行过改造,虽然经历坎坷,但父亲一直没有间断过学习,并对子女要求严格,且他做人耿直、公私分明,为晚辈树立了榜样。”
公平回忆说:“我父亲在文化馆工作期间,有一年,单位让他负责元宵节猜谜活动,准备了瓜子、糖作为奖品。活动结束后,父亲把剩下的奖品暂时拿回了家。一进家,父亲首先要求我和弟弟、妹妹,不准动他拿回来的一粒瓜子,不能吃公家的一颗糖。”公平清晰地记得,尽管他们姊妹几个当时馋得要流口水,但父亲第二天还是原封不动地把剩下的奖品拿回了单位。
公平的妹妹公晶霞回忆说,她小时候,家家户户还很少有电视。那时,文化馆就设了投影室放投影给市民看,是售票性质的,父亲是把门的。“由于年幼不懂事,当时我带着个玩伴,想‘借光’进去看免费投影,结果被父亲严词拒绝。”公晶霞说,“大冷天,父亲看到我在投影室外面扒着窗户看,也不喊我进去。当时,我对父亲的举动很不理解,后来才慢慢体会了父亲的一片苦心。”
D
公平对记者说,她在周口工作的几十年期间,没有遇到过其他公姓人。父亲从青岛来到周口后,由于一心扑在工作上,一直没有回过山东老家。“听父亲说,老家还有个叔,70多岁了,其他已经没有啥亲人了。”公平说,“父亲把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都化成了克服困难的勇气和动力,想来很令我们钦佩。”
周口还有没有其他姓“公”的?采访中,热心市民刘天恩提供线索说,市审计局有位退休职工叫公金福。
记者辗转找到公金福,他向记者介绍,他是满族人,祖籍黑龙江。当年,其爷爷从黑龙江到河南平顶山煤矿参加工作,就落户到了平顶山,他们弟兄6个,其中有5个兄弟目前仍生活在平顶山。由于工作需要,他前些年来到了周口并在此落户。“满汉一家亲,好!”当记者向公金福介绍公平等公姓人时,公金福显得很高兴。
你的姓氏少见吗?你知道你的祖辈是从哪里来的?你是否因为自己的姓氏让你啼笑皆非?你的家族有什么稀奇的故事?如果你或你身边的亲朋有稀有姓氏,请告诉我们;如果你想和大家一起分享你或你身边的稀有姓氏,请联系我们。
电话请拨打:
0394-8289999 15939433188
Email请发至:
zkby110@126.com。
公姓起源的4种说法
E
据考证,公姓是一个典型的多源流、多民族的古老姓氏,人口184000余人,占全国人口总数的0.011%左右。秦汉以前,公姓已遍布韩、赵、齐、陈等地,但主要聚居地在今山东、河北等地。目前公姓人口没有进入全国前300位。关于公姓起源,主要有4种说法:
起源一:源于姬姓,出自于上古周朝时期鲁国君主鲁定公的两个侄子,属于以帝王赐封爵号为姓。世代族居山东蒙阴的公姓家族就起源于姬姓周公旦的后代。根据《通志氏族略》《左传》等记载:周公旦之子伯禽建立鲁国,其后代有鲁昭公,他把王位传给弟弟姬宋,是为鲁定公。后来鲁定公把鲁昭公的两个儿子衍和为,都封公爵,世称公衍、公为。 公衍、公为的后代子孙便以祖上爵位为姓,遂成公姓。由此,鲁地成为中华公姓最早的起源地。春秋后期,鲁定公的哥哥继为,是为鲁昭公,其时国政大权都落在季孙氏、孟孙氏和叔孙氏三大家臣手里,国君成了听他们摆布的傀儡。于是鲁昭公想趁季孙氏家族内讧之时将其灭掉,就和两个儿子公衍和公为一起联合了一批人攻打季氏家。不料,其他两个孟孙氏和叔孙氏都来支援季氏,三家合力反而将鲁昭公打败了。鲁昭公只好带着公衍和公为逃往齐国,从此,公衍和公为在齐国流亡生活,在其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爵号为姓氏者,称公姓,世代相传至今。公姓族人大多尊奉公为、公衍为得姓始祖。
起源二:源于复姓所改,属于复姓省文简化为氏。在古代,历史上曾出现过的许多冠有“公”字的复姓,其中出自姬姓的冠有“公”字的复姓改为单姓公姓的就有50来个,而出自姜姓、子姓、嬴姓、芈姓等的冠有“公”字的复姓改为单姓公姓的也有20来个,另外还有十余个皆源于各少数民族的多字复姓,后有汉化为汉字单姓公姓者。
起源三:源于蒙古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蒙古八旗姓》记载:1.蒙古族努德氏,汉义本为“坚硬、坚强、顽强”,后衍伸义为“公爵、宗王、王者”,多为历代氏族酋长、部落首领、王族贵胄的后裔子孙,以先祖爵号为姓氏,后有汉化省文为汉字单姓公姓者。2.蒙古族公吉特氏,世居克什克腾(今内蒙古克什克腾旗)。后有满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Gonggit Hala。后多冠汉姓为公姓、吉姓等。3.蒙古族公吉喇特氏,世居阿喇克绰特(今内蒙古南部及周边地区)。后有满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Gonggirat Hala。所冠汉姓待考。
起源四:源于满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八旗满洲氏族通谱》记载:1.满族公鄂哩氏,满语为Gungeri Hala,世居松花江流域,后多冠汉姓为公姓。2.满族公吉哩氏,亦称公仪理氏、公吉尔氏,满语为Gonggiri Hala或Gungyiri Hala,世居费达木村(今地待考,疑在今松花江与辉发河的分水岭一带)、乌鲁特(今内蒙古东南部兴安盟地区)、察哈尔(今河北张家口一带,包括河北、内蒙乌兰察布盟、锡林郭勒盟一部、山西部分地区)等地,后有蒙古族引为姓氏者。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吉氏,亦有冠汉姓为公姓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