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报记者 彭慧/文
通讯员 李露/图
本报讯 当夜幕降临,一盏盏灯光如星星般闪耀夜空,透过窗口那盏盏或明、或暗的灯光,好似一座座“灯塔”指引着形色匆匆的人们找到归家的方向。而他们想不到的是,为了点亮那座座“灯塔”,有无数电力员工“舍小家、顾大家”奔忙于检修现场……11月23日,记者来到位于周口城区北部的川汇区220千伏变电站,见到了又一个星期没回家的变电站站长李卫东。
当日9时许,记者赶到这座220千伏变电站时,天色有些阴沉,冷冽的北风吹在身上透骨的凉。步入站内,一座白色的两层办公楼,四周供电设备区内遍布着高压线缆,整洁干净的卫生环境、规范化的运行管理、值班员的专业素质,都给记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戴上安全帽,刘卫东带领记者走入设备区,巨大的变压器、粗大的电缆线、一排排硕大的绝缘电瓷瓶,一个个“止步,高压危险!”的警示牌,场区空气中持续“磁磁”的放电声,无不让人感到神秘而心生畏惧,“不用害怕,这声音是高压正在对空气产生放电,也叫电晕。你看,这些架空线路的高压线是在为周边像文昌、孟营、北郊、西华泛区的变电站共计12座110千伏变电站输送电量,值班室24小时轮岗,任务就是日夜保护线路,排除安全隐患,一旦有问题及时断开线路,预防事故扩大,将损失降至最低。”据悉,该站担负着川汇区、西华县等区域供电,是周口电网较为先进的一座重要变电站,承担了川汇区三分之二的供电任务,平时日供电负荷20多万千瓦,顶峰期曾达36万千瓦。“都说电老虎,所以时刻不敢马虎懈怠”。
变电站的工作枯燥乏味,无法预料的各种危险也如影随形。去年夏天,刘卫东带领一名刚毕业的女大学生在高压设备区实地操作,当时在给刀闸送电时,意外突然降临,一个母线刀闸连杆脱落,销子断裂,开关呈半开半合状态,设备出现严重放电,巨大的电流火花,“噼里啪啦”的爆裂声,让刚入这行的女孩当场就吓哭了。刘卫东让女孩站在背后,用对讲机指挥2楼值班室的工作人员,经调度许可后,他迅速遥控切断电流,避免了一场更大的事故。说完,刘卫东又笑着轻描淡写地说:“别小看了这刀闸开闭,不仅需要技巧和经验,还需要很大的力气,一般女同志都推不动它。”类似的事故太多太多,作为领头人的他,心中时时把安全二字牢记,截至目前,该站已安全运行3113天。
在办公楼2楼值班室,记者见到了和刘卫东一起工作的“战友”。七八台电脑上,电流数据不停地变幻跳动着,透过这些数字,对所有的运行设备实时监控,“如果开关跳闸了,不但显示数据,还会发出报警,提醒我们及时发现排除故障。”在隔壁,则是几十个排列整齐的大柜子,里面装的是与该站相连的12个变电站的通讯、保护和测控装置。通过后台电脑操作,与测控等装置捆绑,最后与地面设备区的设备相连。“一旦出现问题,只需电脑遥控,就可以及时把线路两端断开,防止事故扩大”。
供电设备不会说话,面对单调枯燥的工作,刘卫东说,要干好这活,技术要行,责任心尤甚,丝毫不能马虎大意。付出必有回报,近年来,刘卫东带领的班组相继荣获省公司“标杆变电站”、省公司“工人先锋号”等30余项省、市级荣誉。他个人也曾获“感动周口电力十大新闻人物”、省公司先进个人、省公司“优秀班组长”等荣誉称号。在科技创新上,尽管他学历不高,但丝毫不示弱,个人先后荣获5项国家专利,“主变带电冲洗课题”,解决了主变停电冲洗的问题;“220KV开关机构箱内加热器改造”,解决了部分热量散发到机构箱外部的问题,大大地提高了加热器的加热效果;“110KV防鸟改造”,解决了鸟在隔离开关内修建鸟窝,导致操作时开关卡滞、延误操作、机构锈蚀问题;“主变散热器防尘改造”,使杨絮及柳絮、昆虫及漂浮物等被阻挡在散热片外面,解决了停电冲洗问题。
今年45岁的刘卫东已经在供电一线摸打滚爬了24年,闲聊中记者得知,为了支持丈夫干好工作,刘卫东的妻子付出了太多太多。刘卫东的母亲偏瘫多年,父亲20多年前就患了脑梗塞,7年前发展成老年痴呆症,家中还有两个女儿需要照顾,由于平时站里离不开,刘卫东的妻子不得不放弃工作,选择留守家庭。刘卫东的老家在西华,在来川汇区之前,他曾在项城、鹿邑、淮阳等地的变电站工作过,每次回家,他都要骑摩托车奔波两个小时,多年寒冬酷暑,让他落下了“老寒腿”的毛病。“70多岁的老父亲有时清醒有时糊涂,没少走丢过,在父亲经常骑的三轮车上,写着我的手机号码。这么多年,只要一看是家里来电话,我就不由自主地紧张,害怕听到坏消息。对这个家,我亏欠得太多太多。”
无声的坚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