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用多、办公室坐多,容易出现腰痛腿酸,该怎么办呢?不少人会想到去做个推拿按摩,舒筋活络、缓解腰腿酸痛,可骨科专家郑秋坚教授介绍,有人原本只是轻微腰痛,在一番用力不当的按摩折腾之下,反倒弄出腰椎间盘急性突出。
长期坐姿不当易得腰椎间盘突出
长期坐着工作且坐姿不当,驼背弓腰的人很容易患上腰椎间盘突出症。腰椎间盘突出症是患者腰部由于外伤、长期劳累、用力不协调、姿势不当等原因使椎间盘组织退变、损伤,甚至纤维环破裂、髓核组织被挤出,压迫神经根,从而引起腰腿疼痛、肢体发凉、麻木酸困、腰部侧突、力量减弱等一系列临床症状。
郑秋坚教授介绍,青壮年的发病大多是外伤,还有长时间坐姿不正确、提重物等引发的,像司机这个职业特别容易患上腰椎间盘突出;而年纪大的人则以腰椎间盘退行性改变为主,退变的腰椎间盘纤维变性,失去弹性等,在此基础上,遇到一定的外力或椎间盘压力突然增大,可导致纤维环破裂,髓核突出。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基本因素是椎间盘退变,而某些诱发因素可致使椎间隙压力增高,引起髓核突出。比如增加腹压,包括剧烈的咳嗽、喷嚏、屏气、用力排便等,使腹压增高,破坏了椎节与椎管之间的平衡状态。还有不良体位及职业因素,如司机由于长期处于颠簸和振动状态,椎间盘承受的压力大且反复变化,也易诱发椎间盘突出。
专家还谈到,腰椎间盘突出虽然常见,但也容易被误解,骨科专家肖丹介绍说,年轻人很多误认为是腰损伤,一番激烈运动之后,突然腰痛,很容易联想为腰扭伤了。
要判断是否为腰椎间盘突出症,一个看是否有腰背部疼痛,这种疼痛出现在腿痛之前,亦可同时出现。疼痛主要在下腰部或腰骶部,一般为钝痛、刺痛或放射性疼痛。还有下肢放射性疼痛,这是腰椎间盘突出的主要症状之一。腰椎间盘突出患者多有坐骨神经痛,多先由臀部开始,逐渐放射到大腿后外侧、小腿外侧、足背及足底外侧和足趾。当咳嗽、打喷嚏及大小便等腹内压增高时传电般的下肢放射痛加重。另有麻木、肌力下降的表现。
按摩不当或致瘫痪
郑秋坚还提醒,患了腰椎间盘突出症,千万不要随便去做推拿按摩,曾经有患者按出瘫痪的严重后果。对有明显或轻度脊髓压迫的病人,不当的推拿有可能加重脊髓损伤,严重时可造成大小便失禁甚至瘫痪。
即便没有腰椎间盘突出,只是简单的腰痛,郑秋坚也不建议大家随便去按摩推拿,有人原本只是轻微腰痛,在一番用力不当的按摩折腾之下,按出腰椎间盘急性突出。像泰式按摩,那种用力重压的“重口味”按摩,特别不要随便做。脖子、颈椎等关键部位出现不适,千万别轻易去按摩院解决。推拿按摩绝非简单的推、拿、揉、捏,不仅讲究正规手法,而且还要因人而异。而且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人,推拿按摩只能达到缓解肌肉的作用,不能解决根本问题。
八成患者可通过保守治疗缓解
患了腰椎间盘突出症,该选择怎么样的治疗方式是患者最为关注的问题。
郑秋坚提出,大约80%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是可以通过保守治疗来解决的。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发生原因主要是纤维环的破裂,而大部分不是全层破裂,一般最外层还是完整的,内层部分破裂。大部分椎间盘突出就是这种情况,最外层还是完整的,还没有完全破出来,只是开始向外鼓出来了。这种情况下,如果经过医生检查,只是轻微突出,一般都采取保守治疗的办法。
不过保守治疗以对症为主,卧床休息、理疗、牵引、腰背肌锻炼等都属于此。郑秋坚特别提到牵引,有人认为牵引能让突出部位复位,但在临床看来,实现此目的很难,和其他保守治疗类似,牵引的作用主要是减轻神经受压迫的程度,减轻症状。
纤维环破裂建议做微创手术
肖丹说,发病初期,建议先保守治疗,如果出现明显且严重的神经损害,CT影像检查观察到纤维环破裂,髓核组织被挤出,则最好手术治疗。
肖丹介绍了一个案例。叶先生,是一位货车司机。由于工作原因,累积下了腰椎盘突出的毛病,常年腰酸背痛。今年以来,症状加剧,不仅发作时腰痛难忍,甚至连下半身腿脚也开始疼痛起来,工作受影响,生活也极为不便。
在叶先生的腰椎核磁共振及X光片上发现,患者的腰椎间盘突出节段是在第五腰椎和骶椎间的椎间盘(即腰5骶1处)。但由于患者的第五腰椎横突较长,如采用椎间孔入路椎间孔镜的手术方式,会给穿刺和手术过程带来困难,也会增加患者的痛苦。就像一个打钻机,在打墙时遇到了坚硬的阻碍物,钻头便无从下手。既要保证手术的质量,又不增加患者的创伤和痛苦,主诊医师给出了解决难题的办法:改变入路口,采用椎板间入路椎间孔镜下髓核摘除的手术方式,以避开椎间孔入路带来的困难,又能保持微创的特点。
术中,医生按照预定手术方案,在患者腰5骶1椎板间隙标记部位做了仅为0.8cm的手术皮肤切口,整个手术过程几乎无出血,手术过程和手术下的组织结构清晰,安全可靠。术后第二天,叶先生已经能佩戴腰围下地行走,术后第三天患者顺利出院。
肖丹介绍,随着微创技术的普及,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手术也从传统的大创面、高风险发展成如今的几乎无出血的微创治疗。
另外,肖丹也承认,手术有一定的复发率,患者选择要充分考虑清楚。
(南方)
42岁要戴老花镜了
每个人都会“老花”
“老花眼是正常的生理现象,不是眼病,是人们步入中老年后必然出现的视觉问题。”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视光学专家卢金华说,我们每个人都会面临老花眼的问题,这是因为随着年龄增长,眼球睫状肌肌肉的调节能力逐渐下降,使看近处物体的清晰度愈来愈低,近点逐渐后移。所以,老花眼最典型的表现是——看报纸看书必须移远了才能看得清楚。
卢金华说,在临床上,老花眼的发生多数在42岁以后,当然有的人也会提早或推迟一点才出现。发生老花眼症状的迟早和严重程度还与其他因素有关,比如原先的屈光不正(近视或远视)、阅读习惯、照明以及全身健康状况等。
有人认为“有近视的人不会得‘老花’”,专家表示到了一定年龄每个人都会得“老花”。通常来说,正视眼(眼睛无近视)患上老花眼之后,看书看报都需要拿远一点才能看清楚;而患有近视眼的人,在出现了“老花”后,由于近视与“老花”可以相互抵消一部分的度数,因而这些人往往不会有明显的阅读模糊,但他们却要把近视眼镜取下才能清晰阅读;而患有远视的人,很早就会出现“老花”,可能在35岁就会出现看书模糊的问题。
分清“老花”和视疲劳
现在由于频繁使用电脑、手机等使得近距离用眼负担越来来重,而40岁出头这部分人正是大量使用这些电子产品的人群,他们由于长时间用眼,经常会视疲劳。在临床上,眼科医生发现这群人往往是老花眼与视疲劳综合征同时存在,会出现近距离视物模糊的情况,但他们却一直以为是自己视疲劳的问题,而忽视了老花眼,迟迟不配戴老花镜,以至于看电脑看书时会皱眉、眼酸胀等问题。
在中年后出现视力模糊、眼酸胀等问题,就要考虑老花眼的可能。而对付老花眼,最好的办法也就是配戴老花镜。
老花镜不可随便买
老花眼要想在原来习惯的距离上阅读,就必须配戴老花镜进行调节补充,才能重新视近清晰。
卢金华说,不少人总觉得戴上老花镜就宣告自己“老了”;还有一些人随便就在大街上买上一副老花镜。“这些做法极不明智”。已经出现了“老花”,强撑着不戴老花镜,睫状肌精疲力竭也调节不了,一定会加重阅读困难,产生头昏眼胀等症状。
另一种常见的错误做法,就是随便在地摊上购买一副老花镜。卢金华解释说:“首先,双眼的老花程度不一样,这种购买现成的老花镜,两个镜片的度数一样,戴这样的眼镜可能加重视疲劳;其次,大多数人还有散光,因此在验光配镜的时候,还会加一定的散光度数,这样视物会更为清晰,而现成的眼镜肯定没有加散光的度数;最后,每个人双眼瞳距不一样,而现成购买的老花镜其镜框是统一规模,因而戴上这种眼镜后,光学中心与瞳孔中心不重叠,也很难获得清晰舒适的视力。”
因此,出现老花眼的症状后,最好不要怕麻烦,要进行专业的视光学检查,验配适合自己的老花镜,既可以选择普通的老花镜,也可以选用从上到下屈光度渐变的多焦渐进镜片,上方适用于看远,下方适用于看近,使用起来更为方便。(羊晚)
多数中老年人对待“老花”问题,有的不以为然;有的能拖则拖,拒绝配戴老花镜;要么就是随便在小摊上购买一副,这些对于老花镜的误区使得中老年人的视觉质量越来越差。视光学专家指出,从42岁开始,眼睛就开始出现明显的“老花”症状,此时最好能够进行详细专业的视力检查,根据个人的情况验配老花镜,以便获得更为清晰的视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