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个家庭里当孩子小的时候,大人就要给孩子一个承诺。晚上讲个故事,周末去趟动物园,这就叫承诺。一旦有了承诺孩子就认真了。如果到时候你没有兑现,你晚上没有回来或者是星期天你要加班,这就不好办了,一次可能是一般性的失望,如果连续几次,就绝望了。这是国务院副总理王岐山在华盛顿举办的第23届中美商贸联委会开幕式致辞里的一段话。
给孩子一个承诺。这句简单的话说起来好说,可是真的做起来就难了。给一个承诺很容易,要是兑现承诺可就是另一回事了,这就是知易行难,很多父母在这一点上存有通病,也就是执行力差,很多道理都懂,可就是不去做,或者是在做的过程中遇到阻力,然后就会停滞不前,甚至放弃,以至于前功尽弃。最后,抱怨方法不管用,指责孩子不听话。父母经常会给孩子许一个承诺,从不考虑这个承诺能不能兑现,也不考虑如果这个承诺不能兑现,孩子心里会怎么想,会是什么感受。
有家长经常抱怨孩子不听话,难管理,并且把责任都推在孩子身上。可是,为什么不从自身找一下原因,是什么原因造成了孩子现在的情况?为什么要让孩子听话?什么话该听,什么事、什么情况下该听话,这是做父母的要把握的。不能要求孩子什么话都要听,那孩子也就不是独立的孩子了,完全成了父母的复制品。孩子听话就真的对孩子的成长有好处吗?还是只是为了自己能够更清闲一些,更省心、更放心呢?
孩子有没有说过这样的话:“就知道让我听话,你们答应过的事情,从来就没有兑现过,一次次的说话不算数”“总是用一些承诺来敷衍我,欺骗我,达到你们的目的就忘了自己说过的话”“说的这周末带我去看电影的,又说没有时间”“说好的晚上一起吃饭,你又要加班”等等。孩子也就是在这样的一次次失望中,改变着对父母的看法,父母也是通过一次次的失信,在孩子的心中变得越来越不可信。父母的这种把承诺当做“儿戏”的做法,怎么可能让孩子“听话”呢?失信于孩子的父母,是在用承诺给自己挖了一个陷阱,最后,把自己的威信全部埋葬在了自己挖掘的陷阱里面。
很多时候承诺在父母那里已经失去了真正含义,变身成为父母哄孩子的“招牌”。当孩子哭闹的时候,父母会说:“在家听话,等回来给你买玩具”“别哭了,宝贝,你要是听话,就给你买好吃的”;还有就是为了让孩子写作业,父母会说:“快点写作业,写完了作业让你看动画片”“只要你能考100分,就给你买一个游戏机”“写完这些就让你去玩,不再让你写了”“你只要回去上学就给你100块钱”;还有的父母打完孩子会说:“好孩子,妈妈再也不打你了,其实,妈妈心里也挺难受的”等等,这些承诺所起到的作用是在助长孩子的不良习惯,是在引发孩子的惰性,是让孩子明白一个道理,那就是,可以通过自己的行为让父母许一个承诺,并且这个承诺是自己盼望已久的,这种附加条件的承诺,会让孩子不再相信承诺,会把父母的承诺不当回事。
诸如此类的承诺不能说对孩子的成长没有一点好处,但是,在实施的过程中,往往会因为父母忘记了兑现承诺,或者是把承诺当做许给孩子的“空头支票”,而让孩子对父母失去信任,让承诺变成泡影,让孩子在一次次的期盼中失去希望,最后变成绝望。
父母经常会轻而易举地给孩子许一个承诺,也会随随便便的不能兑现承诺,并且会找出种种理由再给自己找个不能兑现承诺的借口,继而又为这次的失言许下另一个承诺,这样的周而复始,孩子会慢慢的对承诺变得麻痹,对父母的话充耳不闻,对父母的承诺不屑一顾。
父母的承诺有的时候是一种激励、一种肯定、一种力量、一种航标,能够让孩子找准方向;有的时候也是一种信念,一种认可,一炬火把,一种榜样,一种能量源,让孩子拥有源源不断的正能量。可是,有些时候,父母的承诺却是一种打击、一种指责、一种警告,一盆凉水………给孩子一个承诺,就是给孩子一份信任,父母的承诺在孩子的心中就是一诺千金。一个小小的承诺,是父母对孩子爱的体现,有时承诺可能是一个善意的谎言,如果能够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关爱,这份善意的谎言也会成为孩子心中的期盼。
给孩子一个承诺,是父母的一种责任,通过这份承诺,让孩子懂得“言而有信”的做人的道理。也让孩子在这份承诺里感受到了父母“言必行、行必果”的做事风格。这些都会让孩子听在耳中,看在眼里,记在心里,并且会内化成孩子的一种道德品质和行为准则。
给孩子一个承诺,让孩子看到希望,给孩子一个不附带任何条件的承诺,让孩子享受承诺带来的快乐。为了孩子那份信任,请兑现你许下的每一句诺言,这是做父母的应该做到的,也是必须做到的。
给孩子一个承诺,但不要让孩子在承诺中绝望。(晓冉)
家长学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