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晚报记者 马治卫 文/图
3.
人物简介
邵丽,女,1965年11月出生于西华县,1986年毕业于河南财经学院,中国作协首届鲁迅文学院高级研修班学员。现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河南省作家协会副主席、秘书长。曾在全国大型刊物发表作品100多万字,出版有中短篇小说集4部,长篇小说两部。曾获《当代》文学拉力赛分站冠军,长篇小说《我的生活质量》入围茅盾文学奖、第二届“河南文学长篇小说奖”、河南省长篇小说政府文艺奖。小说《明惠的圣诞》获第四届鲁迅文学奖。多篇作品获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
鲁迅文学奖被业内人士称为实力作家的“角逐地”,由中国作家协会主办,以中国新文化运动的伟大旗手鲁迅先生命名的文学奖项,是我国具有最高荣誉的文学大奖之一。我市旅外作家邵丽凭借短篇小说《明惠的圣诞》获得了第四届鲁迅文学奖,为“周口作家群”乃至“中原作家群”争得了荣誉。
4.
文学路上跳跃前进
邵丽的写作起步虽然并不是很早,但她生活在一个写作的环境中,两个哥哥写作很好。孩童时,邵丽的文学梦想就已经在她心灵中播下了种子,她后来在文学道路上也是跳跃前进。
“写作对于我纯粹是一种倾诉的需要。”谈及写作,邵丽认为,她走上写作道路是因为她一直都很喜欢文学。她年轻的时候也写过,不过参加工作后就停止了,但是她的内心对写作还是有些向往。她的孩子长大后,读书时间增多,她又有了写作的念头。开始邵丽主要是在地方报纸上发表一些散文随笔,后来慢慢就走上了专业写作道路。
迄今为止,邵丽先后在《人民文学》、《当代》、《十月》等国家级杂志发表大量小说、散文、诗歌等作品,作品同时被《小说选刊》、《小说月报》、《中华文学选刊》、《作品争鸣》、《新华文摘》等选载,并有部分作品被译介到法国、日本、希腊等国家。
1.
“新官场小说”的重大突破
邵丽在写作上的转折是从中篇小说《王跃进的生活质量问题》开始的。后来,邵丽将这个中篇小说扩展为长篇小说《我的生活质量》。这是一部探讨当代人精神困境的力作:来自底层的王祈隆,通过发愤读书,考上大学,毕业分配进了城。他心高志远,却过着落寞孤寂的日子。他阴差阳错结了婚,情感生活当然说不上有质量。偶然的机会他走上了为官之道,晋升至市长,艳遇不断,而情感的质量问题却阴云密布在它的仕途。追求、挣扎、彷徨,内心中不为人知的事情,何日能被纯净的阳光照耀?小说从人性的角度出发,把官场中的人变为生活中的人,将人性、情感做了细致入微地刻画和表达。
《我的生活质量》2004年1月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后,作品入围第七届茅盾文学奖,邵丽被认为是当代文坛“惟一一位擅长写官场小说的女作家”。对此,邵丽有不同的看法。
当下的许多“新官场小说”,对当权者的腐化生活,如夜总会里的花天酒地,桑拿房里见不得人的事,在价值判断上出现了可怕的“宽容”。“最卑劣者,津津乐道地宣讲为官之道,书写淫靡生活细节唯恐不够详尽,其目的只有一个,即为了制造阅读的兴奋点,投合时好从中获利”。这种没有什么建设性,也未必符合道德准则的情绪化宣泄,使小说“伤之溢恶,则感人之力顿微,终不过连篇话柄,仅足供闲散者谈笑之资而已”。而邵丽的《我的生活质量》,写的也是“官场官人”,但并没有津津乐道于性事的渲染、权力的争夺,而是直逼人性的深处,写出了王祈隆市长作为普通人的一面,探究其生活和情感的“质量”,尽力挖掘了“人物内心世界的美”,可谓是“新官场小说”的重大突破。
在邵丽当选“2003年度中华文学人物”最具潜质的青年作家时,权威评论的评价是:《我的生活质量》显示出她深厚的生活底蕴和丰富的文学才情,她对平民出身的官员成长道路的描述打破了流行的官场小说模式,以悲悯的人性、博大的胸怀来对待人性成长中的苦难和卑微,写出了一个古老农业国家在现代化进程中必然遭遇的宿命,使现实主义的写作方式重焕光彩。
2.
一举获得鲁迅文学奖
2007年10月28日,第四届鲁迅文学奖颁奖大会在鲁迅的故乡绍兴举行。现场揭晓了中篇小说、短篇小说、报告文学、诗歌、散文、杂文、文学理论评论和外国文学翻译等奖项,邵丽与朱晓军、田禾等32位获奖者一起到场领奖,这也为河南赢得了荣誉。
为邵丽赢得殊荣的,是她的短篇小说《明惠的圣诞》。故事讲述了一个高考落榜的农村女孩到省城找工作,被一家洗浴按摩中心录用,并迷失在性工作者的畸形人生道路上。如果小说仅仅写出这种灰色的故事,也能吸引人的眼球。而邵丽却写出了灰色生活的另一种可能性,而这种可能性与明惠的性格成长史的发展轨迹是一致的。明惠在当性工作者的过程中“很木然”的表现,预示了情节发展的这种可能性。生活的转折点往往定格于偶然事件的出现,而这种转折是自然的。
读完《明惠的圣诞》会欣喜地发现,以“由乡下进城的农民工”为叙事对象的底层文学典型文本,这篇小说完全超越了当下底层文学创作存在的诸多“病象”,显示出它特殊的价值和意义。《明惠的圣诞》既没有为读者讲述传奇性的故事,也没有简单地立足于道德批判,更没有沉迷于“苦难展览”,而是在短篇小说的架构里,对身份认同、启蒙价值、病态心理等形而上问题进行了深度思考,最终把小说打造成包含多层意蕴的艺术精品。
邵丽在她的获奖感言中说:“人生的过程是一个灵与肉痛苦挣扎的过程,如果通过文学这个媒介,使我们互相之间变得更加宽容、关爱、和谐,可能这比任何奖项都更加有意义。相信人生的过程就是这样的过程,而有良知的作家的写作也正是这样的。”
对话邵丽
记者问(简称“问”): 与写作结缘,给您的生活、学习、工作等方面带来了哪些变化?
邵丽答(简称“答”):其实写作是一件比较枯燥、辛苦的工作,远远不是想象的那样简单。但是,至于对生活学习等方面的影响,也不是很大。如果一定要谈谈感受,可能是看问题的方式和角度变了。比如说,过去很多事情得过且过,不是太较真。但是一旦让自己成为另外一个人物,或者用自己作品里的人物看问题,可能就不一样了,那一定要讲个道理出来。当然,也有以前觉得迈过不去的事情,现在可能会看得很开。
问:您对自己的两部作品,即《我的生活质量》和《我的生存质量》有何评价?
答:《我的生活质量》曾经入围茅盾文学奖,对我个人来讲是这一个很大的突破。它是站在体制内来看我们的人生、官场、社会。《我的生存质量》虽然刚刚出版,但是影响还是比较大的,进入了“2013年度中国影响力图书”,新浪读书和香港、台湾的一些媒体进行了连载,有好几个省市的报纸也在连载。它是站在体制外来看人生的。就这两部作品而言,前者是入世的,是激情大于理智的,而后者比较出世,很多问题都看透了,也想开了。这两部作品网上评论很多,有兴趣的朋友可以看看。
问:对于文学与家庭,您最大的感受是什么?
答:这些都是我生活不可分割的部分,有时候写作就像恋爱一样。我有一个幸福的家庭,我和先生恋爱时,我们的书信不下千封。那个时候写信对我们来说很神圣,每天一封,非常纯净唯美,每天闻着墨水的味道看着文字就觉得十分享受。所以,我说写作就像恋爱一样,它是轰轰烈烈的,但我没有想过一定要完成什么宏图大业,只要能写,我就会觉得很幸福。文学的力量对我来说是强大的。
问:您现在正创作什么作品,能透露一下吗?
答:我现在正在写一部长篇小说,也是关于我们家族的。是站在不同的时间和维度看待父辈和我们,至于具体内容还是等作品出来,让作品说话吧。
问:您如何评价“周口作家群”现象?
答:周口是一个了不起的地方,这些年周口作家的作品,是相当有含金量和影响力的,老一代的作家如刘庆邦、陈廷一、朱秀海、孙方友、墨白,年轻一点的有谷禾、蔚然、宫林、刘海燕等,他们在中国文坛都有不俗的表现和成绩。更重要的是,周口作家的作品既有很浓的乡土气息,又各具特色,有很强的互补性。
问:您能对周口作家提几点希望吗?
答:感谢家乡的领导和父老这些年来对文学事业的支持,作为一个从周口走出去的作家,我也希望用自己微薄的力量回报家乡。对于周口的作家,我希望他们用更高的眼界,更宽阔的胸怀,更深刻的笔触去述说这个世界。毕竟,现在文学面临的问题可能更复杂、更丰富、也更有趣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