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晚报记者 王晨 文/图
核心
阅读
我市史上最古老的牛角,夏代精美的象牙饰件,2500年以前的青铜鱼钩……这是周口市文物考古管理所受河南省文物研究院委托,对河南省南水北调周口供水直线考古勘探出土的文物。自2012年10月开始,历经7个月的抢救性挖掘,近日周口市南水北调支线工程文物保护项目顺利通过河南省南水北调大型办专家组验收。
角骨类:出土我市史上最古老的牛角
参与此次考古勘探工作的杨苗圃和焦华中介绍:“这个在商水县张庄乡姜庄墓群段发现的牛角,属于二里头时期,是我市出土最古老的牛角了,距今已有4000年的历史。”记者注意到,牛角呈黑色,触摸起来较为坚硬(如图一)。“二里头时期是处于新石器时代晚期与商代文化之间,属于夏代。牛角的出土证明在4000年前当地居民就已经开始利用耕牛耕作。同时出土的兽牙,说明当时农业得到长足发展,但是粮食产量低,人们还是需要靠打猎来补充粮食的不足。”
“这象牙饰件也是在同一地点发现的,是我市发现最早的象牙饰件。”这枚象牙饰件呈暗黄色,局部深褐色,像极了现在使用的图章(如图二)。焦华中介绍,它是一个象牙质物件,顶部有槽,但已经断裂,底部十分光滑。文物专家认为它或许是当时的一个饰品,具体功用还在进一步探讨中。
青铜器类:青铜鱼钩的出土说明当时钓鱼已有娱乐性质
考古人员在商水县张庄乡姜庄墓群段发现一眼古井,古井呈方形,井底出土有春秋时期陶片,经过认定这眼古井为春秋时期。在井东部发现有一青铜鱼钩(如图四),这个鱼钩颜色灰暗,布满锈迹。
杨苗圃说,人类进入青铜时代,人口越来越多,对食物的需求也越来越大,捕鱼的作用越来越突出,而青铜制作的鱼钩也出现了,并逐步取代了骨质鱼钩。捕鱼的危险性小,需要的劳动量小,且收获量大,所以人们愿意花大量的时间与精力捕鱼。
“这枚青铜鱼钩的出土说明在春秋时期垂钓不仅仅是为了生活需要,而且还有可能带有一定的娱乐性质。”焦华中告诉记者,在当时青铜器相对较少,能够拥有这个鱼钩的人应该有一定的地位。
图二
石器、陶器类:夏代农耕时期居民用陶纺锤纺线
此次考古勘探中,石器和陶器占了较大比例。出土了不少石凿、石斧(如图三)。据介绍,二里头时期是从石器时代过渡到青铜时代,由于当时青铜器稀缺,居民生产生活还是暂时无法离开石器,人们利用石斧进行切和砍,用石凿进行砸和剔。
“这是中间有孔的陶纺轮,在当时比较普遍,主要用于纺织。陶纺轮的出土说明当时的纺织业也得到了发展。”据悉,本次发掘出土的陶片丰富,以泥质灰陶为主,少量红陶、灰白陶,有夹砂、夹蚌,以夹砂绳纹陶片为多,纹饰以绳纹为主,另有附加堆纹、弦纹等。这些陶器被匠人用手捏成型后,再修整外形,而后放到火中烧制,当时的烧制技术高于石器时代,在陶器的上部出现“鸡冠耳”, 有“鸡冠耳”的陶器更适合双手端握和移动,主要用于炊具。
墓葬:有陪葬人的神秘汉代墓葬
2013年3月,考古人员在清理一墓葬时发现,该墓葬是由三个不同时期的墓葬组成,最底部是西汉墓葬,上面叠加的为两个东汉墓葬(如图五)。这里最早是西汉的墓葬,后来两个东汉墓葬也选在此处,使得西汉墓葬遭到破坏。由于这三个墓葬均有不同程度的盗扰,出土仅有红陶案、红陶三足钵、灰陶罐、大陶盆、铜镜、铜饰件、小铁刀、陶耳杯、铜钱,铅釉盘、陶勺等文物。
西汉墓葬盗扰程度较轻,使得西汉墓葬的门口部分得以保存。意外的是,西汉墓葬是一个有陪葬人的墓葬,这在我市发掘的汉代墓葬中还为首例。在西汉墓葬的墓室门口处,有一具侧卧屈身的骨骸,由于该骨骼不在主室,且是非正常的葬式,为屈身葬,年纪约40岁,推断此人身份较低,可能是陪葬人,但是活着陪葬还是死后陪葬还不得知。
“虽说陪葬的习俗当时已经基本不存在了,但墓主人为了显视其高贵的身份,有些人还是用陪葬的。 比如陈王墓、梁王墓,都有人陪葬。但可以断定这个西汉墓的墓主人身份不低。”焦华中说。